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佐茶佳品:五城茶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佐茶佳品:五城茶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的茶干有江苏界首茶干、安徽徽州五城茶干和马鞍山采石矶茶干等。

茶干原出界首镇。界首出产茶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似鸡脯,味美香醇。界首的茶干卤中,除了当地特制的酱油外,还加入茴香、丁香、桂皮,以及中药材等。一个界首茶干的传人介绍过,界首的茶干卤中,会有一种叫做莳萝的调料,莳萝又名洋茴香,入茶干,有异香。莳萝在西餐中被用作烹饪调料,用于鱼类烹调,或者加入汤中、面包中,以及腌制食物。不知道是在什么年代被界首用于茶干制作的。

采石矶茶干和五城茶干都是安徽特色茶干,豆腐干的制作和卤汁不尽相同。这次,我去的是休宁县的五城镇。在古时,休宁有个码头,五城豆腐干就随着往来的茶客声名远扬到长江中下游区域。五城出产的茶干。味咸耐嚼,水分极少,是佐茶的佳品

在镇里最主要的街道,打听洪子璋的豆腐干厂,很多人都知道他,就这样,我们一路找到了他的坐落在小巷里的小厂。洪子璋以前是镇里的领导,后来退下来和兄弟开办了这个小小的豆制品厂。它的规模介于农村的手工作坊和大型全机械化的豆制品厂之间。

院子里弥漫着一股熟悉的香味,是冲淡了的香油的味道。我在不大的生产车间里,观看了茶干的制作过程,伴随着洪子璋的解说,才大概了解了制作茶干和其他豆制品的不同。

做茶干的豆腐,点的卤稍硬。豆腐脑捞出来盛在做豆腐的方形木盒里,但不同的是,要将其压制成只有半寸厚的“豆腐”,然后用像梳子一样的一排切割刀,一横一竖两下,就把一整块豆腐切成很多一寸见方的小块,这时就需要由工人手工用白棉布将豆腐块包起来,码在木板上,一层摞一层,借助一个机械的压力装置将豆腐块中剩余的水分大力挤出。然后再由工人手工剥开白棉布,取出茶干胚,它已经是我们平时所见的厚度,要下锅煮一下,谓之杀胚,去掉豆腥气,然后就放到卤汤中煮制。

我后来在五城镇的龙湾豆制品公司参观,这里的生产几乎全部机械化了,唯有用布包豆腐和剥豆腐的一步,仍不得不由工人手工操作。

洪子璋向我们介绍说,他们用的酱油是自己生产的,最好的酱油要泡三个夏天才能用。熬1斤卤汁要用10斤酱油。卤汁的配料中,有桂皮、茴香、丁香、冰糖等等调料,他们的卤是多年的老卤。拥有“祖传秘方”的洪子璋拒绝告诉我们更多的内容。茶干晾晒前,淋小磨麻油,从来不用当地炒菜的菜子油。就像很多茶干厂一样,五城的茶干也开发了很多新味道,有虾仁味、火腿味、麻辣味。不过我觉得还是原味的最地道。

从五城镇出来,我们去了离镇子不远的双龙村。还没到村口,看到家家户户门口堆放着半腰高的劈好的木柴,就知道找对了地方。双龙村是一个生产茶干的专业村,在皖南,凡是做豆腐的人家,门口都堆着大量的木柴。

当地的农民可能并没意识到,柴火锅加黏土灶,是他们制胜的法宝。在日本京都,传了10代做豆腐的人家,特别以这样天然的锅灶自豪:“用黏土灶煮豆子火力更加微缓、均匀。”他们以其作为证明他们的豆腐好于工厂豆腐的理由之一。

在这里,我们不会了解到比洪子璋的豆制品厂更多的关于茶干的秘密。“五城豆腐干”作为一个品牌。2001年由洪子璋注册,但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方法。双龙村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小小的震撼。在这个冬日暖阳的上午,几乎每家每户都冒着炊烟――双龙村一共有几十户生产茶干的家庭作坊,我从~条街走下来,看到参与制作的只有女人。从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到70岁的老大娘,手指像鸟儿翅膀一样飞快地包豆腐块,剥豆腐块……

而年轻力壮的女人则包揽豆腐干制作的技术部分。大嚼茶干的人很难想象手工制作茶干的人所承担的劳动强度。我试过一木板豆腐的重量,搬起一点就没劲了。32岁的吴美英每天凌晨2点多就起来开始做第一锅豆腐。她从煮豆浆锅里挑出一层豆皮,这样的豆皮要挑四五次。会不会造成豆浆脱脂,影响豆腐干的口感?不过也很难讲,因为影响茶干品质的是大豆质量的好坏,比如洪子璋说他从来不用旧年的豆子。还有豆浆是否过滤得细、不留残渣等等。而决定茶干是否招人欢喜的是它的卤汁的味道。浓味赤酱卤过的茶干,谁还能尝出少了一丝豆脂的味道呢。也许吴美英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明显的事实是,一层豆皮可以卖1.5元,而豆腐干的收购价每块只有0.1元。

离双龙村不到一里地,就是龙湾豆制品公司,它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有一年用掉1500吨的大豆的生产规模。与农村的手工作坊不同,龙湾的厂区几乎一尘不染,在办公楼的旁边有一个厂里自建的豆腐博物馆,里面有整套模拟古代豆腐制作的模型,茶干在这里被开发出更多的品种:鸡汁味、五香味、无糖型,或者按照年龄分类,老人型、儿童型……

厂长洪光明给人精明的印象,那些在小作坊勤劳工作的人和他们的产品,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他告诉我们,一些双龙村人就在他的厂子工作,因为待遇比自己做豆腐好。“我们培训村民,在我们的标准厂房交流,或者教给他们按照我们的标准生产豆干,我们来收购……”他对我说。然而,双龙村的村民说起这个机械的庞然大物,语气却带着酸楚:“发财的是他们,不是我们哟。”

离开休宁,我们去了歙县西递宏村,去寻找一位“腊八豆腐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立民。腊八豆腐是歙县特有的一种干豆腐,食用时切成豆腐干。因在民间传统里,于每年腊八前后制作和食用而得名。

因为事先联系好,王利民已经煮好一大锅豆浆等着我们了。我很惊讶地看到一锅橙粉色的豆浆在那里,原来是里面加了辣椒粉,还有盐和胡椒面,此外,再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他的厨房非常洁净。他母亲的祖上以做豆腐为生,腊八豆腐是几代人传下来的技艺。

我们找到这个山坳里的村子时,豆浆已经晾得差不多了。王利民用前一次做豆腐时沥出的豆腐水点卤。每次总留一点老水在桶里,这样循环往复地使用。豆浆在他的搅拌下凝成豆腐脑,他把豆腐脑捞出来倒入30个竹篾框子里,框子里垫着一层纱布,豆腐脑在里面沥水完成后,他拿起一个纱布兜在案板上熟练地揉、按、甩,就像对付一个面团,然后在石臼里压去多余的水分。成形的腊八豆腐,是一个圆形的扁坨,还需要经过烘干和数天的晾晒。

他拿出一碟切好的腊八豆腐干招待我们,这种豆腐干质地相当密实,是所有豆制品里最有嚼劲的,咸而微辣,带着清香。拿起一片很清爽,吃完手也干干净净的。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口味不温不火,其制作工艺和食用基本只存在于歙县境内。

王利民的腊八豆腐做好后,就拿去县城销售,因为对自己的质量很有信心,每个比当地的其他同类产品贵两元,人们经常来慕名订购。来之前,我是在歙县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他的信息的,上面说他每年生产6万块腊八豆腐,创产值60万元,但看到他整个的制作,才相信这数据每个都多加了个零。王立民始终是一个人做豆腐,也没有野心扩大生产,因为觉得无法保证质量。唯一的女儿在南方某个城市的永和豆浆打工,因为觉得“家族事业”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