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教育和传承是维护民族地区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认知源于早期的自然崇拜,生态观内容涉及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笔者认为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教育传承途径的整合,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传统生态观 认知 教育与传承 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14-03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对生态规律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又进一步融入到现实生产生活中,沉淀为本民族特有的一种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环境意象构成要素、要素间的距离和方向信息最为完全的表现形式,综合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行为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从地理学的角度,有专家研究发现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地理空间知觉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而传统生态观是建立在少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思辨基础上的,因而属于地理空间的认知。

图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认知地图

图1表明:云南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在山地和森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树木、森林及其他植物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意识形态,因而人们在地理环境的图形认知中选择了大山、森林和动植物等图例,这也是早期的各少数民族部落图腾象征符号的雏形。由于“山”具有高大雄伟和难以揭示的神秘性,山里隐藏着数不尽的森林和动植物资源,而这些资源是人们所依附的生存需要,于是少数民族对大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敬畏和崇拜。人们在宗教礼仪和道德约束中学习了“人与自然是兄弟”的辩证关系,总结出本民族的传统生态观,同时也通过村规民约和传统习俗将其延续下来。

二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在生态环境普遍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云南民族地区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一套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习俗、禁忌和习惯法。

1.对山林的崇拜和敬畏

云南各少数民族把自然和树林当做一种神秘力量而无限崇敬,并视之为神圣之地。因而云南许多民族地区都有神林、圣山和神山。例如每个傣族村寨都有“垄社曼”(寨神林),“垄林”是勐神、寨神居住的地方。垄林内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为了祈求寨神、勐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人们

每年还要供奉猪牛羊,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因此,少数民族对山林的崇拜,是民族地区形成一个个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群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的文化习俗

傣族认为:“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种朴素的生态观,铸就了傣族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和文化特征,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双版纳这片热带雨林也因此得以保存至今。而哈尼族则从树木与水源的紧密关系去认识,认为“缺了树林就断了水源”,因而严格“封蓄”他们的水源林,并当做神一样去敬仰和维护。

3.世代传承的传统生态道德观念

纳西族民间善待自然的传统习惯已升华为一种道德观念。在纳西人的观念中,保持水源河流清洁、爱护山林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社会公德。在东巴经中就有不得在水源地杀生;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头洗衣服;不得随意挖土取石;不得毁林开荒;立夏过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禁止砍树和狩猎。在纳西族民间也产生了一整套保护自然生态的习惯法,把保护资源环境的传统变成一种道德文化世代相传,以此制约人们对待自然界的行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识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物种。

三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研究意义

云南各少数民族自然生态保护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对自然本能的敬畏,从而形成一整套民族生态伦理观和相关道德规范。把这些传统民族生态文化从原始宗教中剥离出来看,它属于一种生态文明,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教育与传承研究将揭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形成和传承机制,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整合教育,在民族地区本土化建设、建设和谐新农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文化的深层都形成了一系列与本民族生存发展相关的资源保护举措,例如:德昂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苗族、彝族、壮族等民族历史上都有“祭龙树”的祭林拜树习俗,纳西族东巴教义中对自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新农村建设中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研究——以丽江纳西族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号:2010C061)

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等。这些民俗初看可能有其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中也不乏科学的因素,它不仅保证了各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恰当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好地保护了民族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是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观为现代社会的生态治理模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生存方式给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问题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首先要考虑环境承载量,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促使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生态家园提供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