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谈影视剧与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影视剧与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孔乙己》是一篇经典课文,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藏,但由于年代原因,语言文字相对现在生活有差距,学生不太愿意阅读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引入生活的活水,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有了笔者的三教《孔乙己》。

第一次尝试教《孔乙己》时,电视正在热播《笑傲江湖》,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电视中的独孤求败一生罕逢敌手,他练剑经历了四个层次:锋芒毕露;举重若轻;举轻若重;出化自由。而我们文坛的鲁迅先生也堪称这样一位英雄:青年时期锋芒毕露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呼喊,中年时期举重若轻在《自嘲》中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呐喊,不论形式多么严峻依然写作,后来开始关注民众的思想写下了《孔乙己》这样光彩夺目的小说。有人评价先生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学生听完这段导语后,阅读课文就迫不及待了。

时隔四年我又一次教《孔乙己》,此时学生特爱看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我设计了一节鉴赏课,课一开始我调侃了一句,大家知道张艺谋的导演启蒙老师是谁吗?是鲁迅先生。学生一脸疑惑。因为他受到了《孔乙己》的启发。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了“思想与实际相矛盾,存在多余,悲剧产生”。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问题在于思想不受约束,当这个人想的是“我”一定要进入火里这类思想时,那么由于芦苇一燃烧就会消失,这就产生了思想与实际的矛盾,这种矛盾对了人来说是痛苦的,思想与实际矛盾就意味着悲剧的产生。如果事情如此就得改变,以人为例,要么改变思想,要么变改自己不是芦苇,变成其他,当此种情况不能改变,这样人的存在就多余,当人的存在多余时就意味着将被取代而消亡。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悲剧人物皆如此。

第三次教小说《孔乙己》。就更加注重小说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了:我们初步认为孔乙己可以当“笑星”了,因为他一出现,人们便有了欢笑。可是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孔乙己的笑和笑星的笑完全是两回事,笑星生活在追捧之中而孔乙己生活在嘲笑当中。孔乙己一进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对他笑,这时人们嘲笑他的外貌,见孔乙己不回答,进一步讽刺揭短“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人们开始笑孔乙己的语言神态了。如果这时孔乙己依然不答,人们或许不笑了,可是孔乙己偏偏想清白做人,拿出读书人的架子,事实上他又偷了,这样就更加显得迂腐可笑,把人们的嘲笑推向了一个高潮,如果说外部伤痕被嘲笑就已经刺痛了孔乙己的心,那么下边的嘲笑更是伤口上撒盐了。孔乙己靠“读书人”的称号支撑自己的精神生活则彻底被摧毁。当人们问道“你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的自尊扫地,人们在取笑他时得到了一种满足,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虚无的。而当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时,孩子们的笑是真正的笑,孔乙己才得到些快乐。

如果孔乙己只生活在嘲讽之中是不至于消失的,那么他在结尾为什么消失了呢?原来孔乙己一出场时就已经预示了他的悲剧性,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咸亨酒店这个小社会中他想成为“长衫”,经济地位又决定他是“短衣帮”,没办法只好穿长衫做短衣帮喝酒的事。他的思想与实际严重矛盾,他成了一个“唯一”的多余人,他又迂腐到不想改变的地步。这种人短衣帮不容,“长衫”看不上,他处于悬空状态,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不许这样的人存在的,所以他的消亡是必然的。

小说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可为什么加一个“大约”呢?真正的孔乙己死了,可类似于孔乙己的“矛盾体”古今中外依然存在,这是鲁迅先生警醒世人啊!孔乙己死是必然的,但小说要用形象的语言说话,所以孔乙己是如何走向死亡的,我们还有必要向小说探究一下。小说是通过几处对比实现的:1.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前者是“身材高大,站着喝酒”,后者是“坐着用手走路,双腿盘着,脸色黑且瘦”,孔乙己身材高大时且不会营生,弄得愈来愈穷,况且现在双腿被打断,哪里会有什么谋生本领呢?2.当时的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中秋时节一天冷比一天,小伙计靠着火炉尚且穿着棉袄,而孔乙己穿着破夹袄,全身以瘫痪,还经常处于饥饿当中,且处于那个冷漠的社会谁还会同情这个多于人呢?3.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孔乙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我是读书人,我高人一等”。当别人问他是否偷书时,他有词去争辩,当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他不屑置辩。当他被打折腿后,不能做读书人时,别人问什么,他都不争辩,他的精神就已经在他的躯体里死我了,精神支柱已没有了,他能不死吗?4.“排与摸”的动作。前者在哄笑当中“排”出九文大钱,而后者“摸”出表明四文钱藏的多严实,经济何等窘迫,生活何等艰难。

他和无名一样无名无姓,可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当思想和实际不一致时我们要改变,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时代在发展,我们对课文的思索会更加深入,名篇的宝藏我们会进一步发掘。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