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是以国内外各大媒体正在集中报道的重大新闻为学习、报道对象,以不同类型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报道规律、报道特点、报道角度、报道形式等为知识体系,以组织学生策划、报道重大新闻为训练载体,提升学生的策划以及报道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媒体的最新报道成果;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经济、法律、体育、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意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面对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该课程在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上做出了大胆而具有开拓性的探索。

关键词:重大新闻;学生主体;职业能力;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63-02

《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是北京吉利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新课程,属全国首创。该课程开设于2009年3月,在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曹绍平教授的带领下创立而成。该课程摒弃了以往以书本为主、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媒体正在集中报道的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为主要授课和训练内容,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准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与重大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比例。该课程注重国情教育,注重增强学生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侧重培养学生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改革至今,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得到了业界、理论界专家以及学生的高度好评。

一、《重大新闻报道》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紧扣重大新闻,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重大新闻报道》课程以媒体正在集中报道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和训练载体。以2012年的选题为例,我们关注、报道了访美、朝鲜发射卫星、旅游景点票价问题、美国总统大选、十的召开等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问题。《重大新闻报道》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改变了以往“新闻专业学生不知新闻”的怪现象,培养了学生每天关注新闻的良好职业习惯;也着力培养学生洞察社会、分析问题、把握时代的综合能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注重关注媒体最新报道成果、报道理念、报道形式,上述内容都渗透到课程之中,是授课的重点,这改变了“教材陈腐落后,知识更新落后于实践”的现状。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无疑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2009—2012年,我院以全国“两会”为平台,通过寒假作业、集中授课、系列讲座、现场报道等形式,将“两会”和“两会”报道全方位植入了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属于创新课程,没有可以参照的教材,所以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今,我们已对该课程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我们制定了《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教学合同,该教学文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对该课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并对所学内容和所能达到的目标有明确的认知。

二、《重大新闻报道》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大实训比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利用“两会”时机,突出现场报道。在“两会”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对新闻会进行现场报道,实质是通过营造媒体工作环境,让学生报道新闻会,提升其上岗能力。通过反复报道新闻会,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标题制作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选择新闻角度能力、制作版面能力等核心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准新闻工作者身份,使其参与重大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便是:注重实践、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走上讲台。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训练平台,我们的做法是:关注重大新闻+制定策划方案并实施该方案+学习、运用媒体最新报道成果+学习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具体表现为:依托重大新闻,让学生形成报道小组,制定策划方案,组织实施实际报道,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修改策划与报道形式。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策划、报道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知识领域得到拓展,职业素养也有所提升。《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报道成果。

三、《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得到专家、学者、学生的高度评价

经过了长达四年的摸索,《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得到了业界和理论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教授认为,《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比较系统地结合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课程改革的最大创新点是比较好地找到了新闻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新华每日电讯社总编辑解国记认为,该课程非常具有针对性,又易操作和模仿,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原创、独创,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新华社高级编辑周亮认为,《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模拟实战培训,此观点若付诸实施,则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又可以作为引领学生增强自我能力、丰富自身知识的途径。从最终的结果判识,有可能解决新闻无学和新闻教学不能学以致用的困境。同时,该课程也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在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总结中,学生们都会谈到该课程在培养新闻敏感、提高策划能力、运用最新媒体报道成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巨大而直接的作用。

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对如何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做出了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有课程难以支持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是新闻传播学者、业界工作人员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重大新闻报道》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以下价值:

1.该课程体现新闻教育时代性的特性。突出新闻传播教育时代性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媒体,使学生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关注国情、社情、民情。一个好记者好编辑,首先应当是一个思想家,每天在思考,在关注社会和时生的各种现象,从中发现时代之新、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如何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体现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当前新闻教育中不但没有得到解决,结果反而是“教材内容陈旧,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重大新闻报道》课程通过引领学生长期关注重大新闻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洞察社会变化、把握时代脉搏的职业素养,通过研习新闻界对重大新闻报道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理论和知识。

2.该课程解决传统新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新闻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实践环节过少”,《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授课理念之一就是: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再是学生,他们是以新闻记者、编辑的身份参与到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当以重大新闻为训练载体,在学生在校期间即组织学生策划、参与重大新闻报道,各项新闻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这将会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各项专业能力也会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3.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陷入困境,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在传媒业快速发展和进一步专业化的大趋势下,急需既有新闻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新闻传播技能的专门新闻信息人才。但在职业竞争中,学新闻的人反而竞争力不足,相当多的媒介就业机会向其他专业开放,如法律、经济、科技、哲学、历史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针对这一问题,不少新闻教育专家提出将新闻教育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引入科学、艺术、哲学、法律等专业内容,推行复合型学科教育。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大胆的想法,但如何引进尚未突破。安徽大学新闻学专业从2009年对新闻学专业进行调整,改为“1.5+2.5”,即前一年半打通专业教学,后两年半实行专业教学。但因为新闻信息工作者究竟需要哪些专业的哪些知识是由所在岗位的性质、任务决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课程体系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的需要呢?如何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低成本的、易操作的、适合新闻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的道路,是新闻传播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大新闻报道》课程正是新闻传播教育对通识教育模式的一次创造性的改革与实践,它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媒体为师,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学习适合新闻专业学生需要的各种通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提案与议案、选举法的制定与修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税收制度等涉及不同领域的基本知识。这样,通过不同新闻案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得到很大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总之,经过五年的摸索、改进与完善,《重大新闻报道》课程已成为我院一门创新课、特色课。这门课程的开设给我院学生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不知道、不关心新闻和时事的荒谬状态,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显著提高,新闻敏感性以及新闻策划、报道能力也获得很大提升。实践证明,该课程在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庆胜.新闻改革实践队新闻教育事业的促进》[J].当代传播,2009,(4).

[3]周春霞.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基于安微大学新闻学专业五年毕业生的调查》[J].新闻世界,2012,(10):201-204.

作者简介:王海燕(1977-),女,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重大新闻报道的实践教学,网络舆情研究。200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现任北京吉利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承担《重大新闻报道》、《听看选评新闻》、《编辑基础》、《网络舆情》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