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示方法,开启思维,指引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示方法,开启思维,指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全面,教师指导存在偏差。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对阅读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从规范课外阅读内容、教师指导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对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找准症结,提供方法,整体提高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有效途径

由于社会整体阅读习惯的影响,以及体制性升学压力带来的偏差,青少年在课外阅读时比较浮躁,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教师必须找准症结,加强指导,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使之成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加感悟和体验的有效途径。

一、规范内容与尊重个性

(一)统筹安排原则

教师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进行梳理,针对各阶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统筹安排好课外阅读内容,并分解到各个学期。注意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初一学生以中短篇经典美文为主,鼓励阅读长篇小说。在内容上强调文学修养、宗教情怀、哲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初二、初三学生可进一步拓展古今中外名著,读长篇小说,多接触有一定深度的作品。

(二)共同参与原则

对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应广泛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及语文课程要求,兼顾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可读性。采取教师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家长、教师、专家、学生共同参与,精选出适合中学生阅读兴趣和审美水平的书目范围,让学生最后从中自主选择。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选择读物要由易而难。在保证作品品位的同时,首先,选一些有较强故事性、趣味性,语言生动,情节动人的作品,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其次,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读物,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满足学生合理的时尚需求,把握时展脉搏,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唐诗宋词、古典名著、经典作品及寓言神话等,诱发学生的文化向往。

(四)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会产生个体差异。对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比如介绍男生读一些歌颂正义、勇敢、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女生则读一些情感比较细腻的作品;阅读能力强的读一些名著,能力稍弱的则可以读一些浅显的作品,慢慢再去尝试有深度的经典作品。

二、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阅读指导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后继性学习。教师要在抓好阅读指导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拉近与学生的阅读距离,掌握相应的指导方法,做教学的有心人。

(二)课外阅读指导方向

中学生课外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性阅读上,更要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层次,向鉴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教师应注意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思考、揣摩、品味、欣赏,接受人文熏陶。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和积累阅读量,在指导上应采用“例文式”和“介绍方法式”。高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品位和习惯,在指导上以“介绍作品”、“讨论交流”和“专题式阅读”为主。

(三)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初中生阅读速度约为每分钟200字,生涩一点的作品也可以达到每分钟150字,平均1小时阅读1万字左右。学生每天抽出1小时时间,分散到早、中、晚各个时段,一次读书不超过半小时,不会对课业造成压力。一学年下来,就超过了大纲规定的第四学段阅读总量。若再去掉精读和背诵花费的时间,还可以剩余大量时间进行自由阅读,拓宽知识面。课内指导可以集中若干节课安排阅读活动,也可以按内容、分阶段集中指导。

三、阅读方法与运用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1.不求甚解法。据《五柳先生传》记载: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即博览群书,不求强解,感兴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一带而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抓住主题,增加对作品的感悟,提高阅读兴趣和速读、跳读能力。

2.兴趣延伸法。可以是对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延伸,可以对喜爱的作家作品进行延伸,也可以延伸到作品的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还可以如同观看同名影视作品,编排作品片段进行表演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

3.美文诵读法。利用汉语言独特的语调和音乐美,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需要用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不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成果激励法。结合学生阅读材料,布置写作话题,可以是随笔、读后感,也可以是感悟,或批评性文章,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同时利用墙报、推荐发表等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提高阅读兴趣。

5.生活情境法。指导学生阅读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地方文化、生活常识、同龄人的作品等。注意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在他们遭遇挫折、困难而迷惘彷徨时,或是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时,适时推荐名人传记等作品,感悟名人的心路历程,为学生解惑。

6.学科交叉法。广泛阅读一些科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著作,增加阅读的积累;同时把其它学科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当中,比如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物理学分析综合的方法、化学的实验方法、哲学实验性定量方法和思辨性定性方法、美学的演绎和归纳方法等,以深入思考,融会贯通。

(二)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

1.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精力要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敷衍马虎,想办法把问题弄懂。

2.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应常备工具书,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在阅读专业书籍时,还应专门准备相关参考资料备查。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连圈点勾划,作批注,把疑点、难点、重点及心得体会记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

(三)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1.比较阅读法。在阅读中,学生可根据文章题材、写法、语言风格、描写对象、取材角度、文章立意的异同,迅速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语言特色,对文中的问题快速作出反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探索释疑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大胆地独立探索知识,有意识地抓住矛盾,质疑问难。通过阅读,从无疑到有疑,再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解疑,培养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3.综合分析法。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多角度、全面的思考,大胆假设,综合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再辅之以逻辑推理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