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哲学复习认识误区的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同学们常会接触到某些约定俗成的“道理”或者哲学认识,它们或许曾被作为“真理”一代代传承,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实际上,通过政治知识来分析,很多“道理”并没有道理,同学们在考试答题时就要仔细分析了,避免掉进陷阱。
这类哲学认识常会被放在选择题或者材料题中考查。当在选择题中遇到时,同学们不能想当然,必须冷静地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正反两面,或者正向、逆向分析看是否都是正确的,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其否定。如果是在材料题中遇到,比如说命题者通过一幅漫画或一段故事,体现某种“道理”,要求通过哲学常识来分析,答题步骤应是:首先,仔细审题,参透故事和漫画中的含义;然后,搜索记忆中的所有知识,找出与之关联的部分,将课本知识列举出来,注意拓展到相关的细节;最后,结合材料分析,最好是正反两面都要分析过,总结“道理”是否正确。
误区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辨析】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所以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但哲学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正确的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误区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辨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误区3. 心想事成。
【辨析】对于“心想事成”能否办到,应做具体分析。如果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只要心里想的就一定能办到,这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就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事成”是办得到的。
误区4.大猩猩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说明动物也有人的意识。
【辨析】高等动物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还包括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是因为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误区5.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最终能取代人脑。
【辨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再先进的电脑都是人设计、制造和控制的。电脑只是一种工具和机器,现代科学发展制造出的电脑仅仅是对人脑的模拟。人脑把智慧给予电脑,电脑又使人脑变得更加聪明,但电脑决不是人脑。因而说电脑能够思维,甚至认为它能代替人脑、统治人脑,这是不成立的。
误区6. 幻想就是空想,对我们的成长发展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辨析】幻想不同于空想,特别是那些科学幻想,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在古代就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在广阔的天际“展翅飞翔”,并为此做了不懈的探索。近代以来,人们终于发明了飞机、宇宙飞船,实现了古人飞天的幻想。科学研究需要幻想,文艺创作需要幻想,各行各业也都需要幻想。列宁说过:“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有幻想,才有创新,才有发展。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和创新,是一大长处,但关键还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投身实践,顽强拼搏,发挥聪明才智。
误区7.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并不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内涵有区别。前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后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能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误区8. 实践是人的活动,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辨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如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误区9. 有时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无意识的,没有什么目的。
【辨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它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它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也有区别。
误区10. 认识来源于实践和读书。
【辨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而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二是间接经验(前人或他人的认识,如通过读书来掌握)。
误区11.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所以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什么界限。
【辨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即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