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中的“不变”与“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中的“不变”与“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教育模式,已为历代教育专家们诠释得淋漓尽致了,他们对教师、对学生、对师生关系,对教授内容和方法从各个层面作出了系统的要求。但共同点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没变。

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已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堂行为之中。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当然是课本内容,这就涉及到一个环节,即教师的备课。备课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备课本、备学生、备课堂教学流程,这一切都是必须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必须是精心准备过的。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也可以运用到课堂中,这样作为课堂的驾驭者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课堂教学。

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传授灌输曾被许多人置疑,人们称之为“灌输式”或“填鸭式”。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却经久不衰,特别表现在社会科学当中。中国汉代的太学有讲堂,长10丈,宽3丈,可容纳几百人,经学大师、博士就在那里讲解经文。中国古代的私塾不也曾“灌输”出大量才华横溢的文人吗?又如,中国古代的书院,现今的大学经常有名士、学者讲学。这些学校(院)不都培养出了大批学者、科学家吗?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很有可取之处的。反观近几年千奇百怪的创新教育也未见什么奇效。可见,一种教育模式历经数千年依然葆有生机,说明其在许多方面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把这一传统方式称为“不变”,它能维持课堂的稳定性。赞同这种“不变”的同时,我们并不反对创新教育,并且认为二者是可以完美、和谐地融合的。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变数”。“变”即是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进行授课时遇到一些新情况,这些新情况往往会打乱教师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在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讲到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时,有不少同学就表示不理解,为什么维纳斯不能失去其他的身体部件呢,而且这些意见有的还很尖锐。于是,我趁势在班上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得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虽然我的计划被打乱,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面对学生的疑惑,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予以解决。我想这完全可以称为一种创新。之后,我仍继续我的授课内容。

相信大家在课堂教学中都有类似的经历。处理得好,便为这堂课增色不少;反之,则会乱了阵脚。一份精心准备的方案是前提,而面对实际问题的灵活处理则是成功的保障。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难有“以不变应万变”。

课堂教学中“不变”是按部就班,“变”是随机应变;“不变”是严谨,“变”是创新;“不变”是全景,“变”是点缀。只有将“不变”与“变”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死而有活”。

要将课堂教育做到“不变”与“变”相结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课堂中,师生双方,同学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良好的学习氛围,都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处理遇到的“变”,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展开。如果面对学生的疑问,采取置之不理,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那么结果可想而之。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了,学生也再不会释放出“创新”的火花了。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变”实际上也是课堂效果,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我们只有做到课前胸有成竹,课中处理得当,灵活应变,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作者单位 安徽省天长市炳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