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界定,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三种类型,提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以期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类型;帮扶措施

0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因此就业难问题凸显出来。如果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普及高等教育急速膨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一个“群体”,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愈加凸显,处于“就业困难”的境地,这个群体被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所谓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其人们对其评价和尊重的程度不同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的部分毕业生。它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界定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2.1 “有业不就”型

指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或通过家庭的帮助能寻求到某个就业机会,而因个人主观或外在客观原因不去就业者。这一部分学生包括:

1)部分学生缺乏人生目标,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凭借自身的条件能够就业,却不愿意就业,浑浑噩噩错过就业时机。

2)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意去就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留在家里。

3)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由于过高的自我定位,总是在等待与自己期望完全契合的工作,从而把自己从“就业优势者”变为“就业困难户”。

2.2 “有业难就”型

指面对就业岗位,却因户籍、年龄、性别、地域、身体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或因学历层次、专业方向、性格、心理状态、综合素质等原因,不能主动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而不受用人单位亲睐。这部分学生包括:

1)部分学生自身条件能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却因为就业岗位中提出的户籍地、年龄段、性别、工作地域、工作经验等限制,无可奈何的和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2)部分学生遇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机会,但因为个人能力欠缺或自身素质缺乏,和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不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导致毕业时不能取得双证,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门槛。

3)部分学生获得就业单位提供的面试资格,却因为面试中缺乏自信,不能和招聘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不懂得向用人单位主动推介自己,而被用人单位“抛弃”。

4)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对于所学专业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缺乏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而被招聘单位淘汰。

2.3 “无业可就”型

指因身体残疾、性别和身高等原因,受用人单位歧视造成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少,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导致就业困难。这部分学生包括: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村,家境贫寒;或来自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大。而就业阶段,求职成本开销较大,一些必要的开支可以提升竞争力,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匮乏,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导致就业困难。

2)残疾毕业生群体

自身生理缺陷和不平坦的生活道路,使残疾毕业生可利用资源的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局限性,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导致许多人在个性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和自尊心受挫等心理问题。

3)女毕业生群体

在求职过程中,女性毕业生往往处于一定的劣势。由于部分行业的特殊性及岗位的性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尤其在理工科专业中,这种“用男不用女”的情况更为明显。有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中,明确“概不招收女生”,使一些综合条件非常优秀的女生被拒之门外。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各项帮扶措施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3.1 调查摸底,确定帮扶对象;对症下药,开展针对指导

首先,做好调查、摸排工作,了解每位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一手档案资料,确立帮扶对象,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或流于形式。

其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不同于一般的毕业生,对他们的职业指导切忌“一刀切”的模式,要针对毕业生个人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例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大经济资助帮扶力度;缺乏应聘技巧的就业困难学生,开展辅导讲座、模拟训练或实训观摩等形式。

3.2 提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明确定位,提升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因而就业困难毕业生更应注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拓宽知识面,以较高的素质赢得社会的青睐。

另外,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客观地认识和定位自我,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实现择机就业、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在就业岗位上、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成长和锻炼,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3 就业指导,打造专业团队;新媒介,建立信息化平台

为了使高校就业指导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需要打造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他们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理论和经验,能更有效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问题。

另外,建立就业困难群体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班级中指定“就业信息联络员”,通过qq群、飞信、电子邮件等媒介及时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增大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信息量,增加求职几率。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方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才能促进经济、教育和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淼焱.对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及帮助[J].白色学院学报,2011,24,(06).

[2]刘春其.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

[3]何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及指导对策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