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鬼洞茶香胜于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鬼洞茶香胜于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鬼洞”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是神灵的所在,只有像“鬼洞”这样鬼斧神工的自然生长环境,才配得上这仙气、灵气和霸气十足的盖世名茶。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记述的是一个外乡人与鬼洞岩茶意外重逢的过程,他把与武夷岩茶的相识看成是一种“知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武夷岩茶的高度赞赏和迷恋。我国是个茶文化特别悠久的国家,知名好茶数不胜数,绿茶类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洞庭“碧螺春”;红茶类有“祁门”红茶、政和“坦洋工夫”;乌龙茶有“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 一般来说,爱茶的人,一生中肯定喝过很多次茶、品过很多款茶,而作者独独对产于武夷山风景区鬼洞的岩茶记忆深刻、念念不忘,这不能不让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魔力使人在多年以后,仍能对曾经喝过的一泡茶如此牵肠挂肚?又是什么样的感觉让一个人对一泡茶如此回味无穷?

作为一个爱山、爱茶、爱自然的武夷山人,这几年我和先生在痴迷于品尝“三坑两涧”岩茶的同时,每到周末便流连于武夷山风景区的山山水水,以及沟沟壑壑。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马头岩、悟源涧、流香涧、竹窠、摩天岭……这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多少次我们纵情于茶香和云雾之中,驻足在苍松密林深处,盘桓于小溪山垅之旁,尽情品味着武夷山独特的岩骨花香。我们总是被山中有如梦幻的奇妙景色所倾倒,更被好山好水孕育出来的好茶所陶醉。因为常年置身于武夷山水之中,我已对不同岩茶产地的地理环境都能说出个一二,对不同产地的岩茶特征也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比如牛兰坑的肉桂以滋味醇厚见长,大坑口的水仙枞味凸显,慧苑坑的肉桂以清幽高远取胜,马头岩的肉桂则回甘特别快……而“鬼洞”,一个听上去陌生甚至有点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却能生产出让人如此倾倒、如此迷恋的岩茶,我想如果不是其确有独特之处,那就一定是作者的夸大其词。

于是,带着几分狐疑和期待,我开始了对“鬼洞”岩茶的探寻之旅。

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我和先生在朋友的带领下兴冲冲地来到了岩茶村,想一睹鬼洞岩茶的芳姿,一亲鬼洞岩茶的芳泽,最终目的是一品鬼洞岩茶的奇味。

简单的寒喧之后,我们围着古色古香的长方形茶桌坐了下来。气质高雅的茶主人李女士一边取茶,一边温婉柔和地告诉我们,她的婆家是土生土长的天心慧苑小组人,家中公公和先生都特别热爱岩茶。李女士的先生自9岁起就开始学制茶,从茶叶的种植、管理、采摘到炒青、烘焙,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现在的制作水平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李女士又说,爱茶之人都有善良之心,对大自然有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热爱,他们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射到茶树上。翻土、施肥、育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细心打理。由于机缘巧合吧,在当年小组分山时李女士意外地得到了鬼洞的茶园,就这样多年来,李女士家一直与鬼洞的茶园为伴,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为世人奉献了一款又一款的好茶,也向世界展示着武夷山特有的美丽。

说话中,李女士已经为我们每人都斟上了一杯热气氤氲的岩茶。我仔细观察着杯中的汤色,颜色是传统的深橙黄色,清澈透亮,杯沿则笼罩着一层似有若无的薄雾,片刻之间,幽幽的香气已开始弥漫整个茶室,使人感到十分舒坦和清爽。

“好茶!”有人不禁喝彩。我轻轻嗅了嗅茶香,慢慢地吮了一口茶汤,让茶汤在口中和舌尖打转,旋尔滑入喉底。

“老枞味很明显。”不知是谁又冒出一句。这样经过第二杯、第三杯,很快我的口腔有了回甘,是那种甜丝丝的粘稠感,只觉两颊生津、口齿噙香。我再细细品味,感觉鬼洞茶的岩韵分外厚重、香气分外独特,汤水也特别。可以说,武夷岩茶的“清、香、甘、活”四大特征都在这款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此外,这款茶还具有典型的武夷岩茶特有的“霸气”,这种“霸气”直抵人的心底,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和味觉享受。

朋友啧啧赞叹道:“多年没有喝到如此好的茶了,今晚肯定要无眠。”呵呵,乾隆皇帝不是也在《冬夜烹茶・咏武夷》诗中说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吗?

第四杯、第五杯、第六杯……在接连饮过六、七杯之后,这时的感觉用唐朝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形容最为贴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确,那种超然脱俗的飘逸之感、心旷神怡的愉悦之态,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如此好茶,我断定它的出身一定不凡。当李女士捧上另一款茶的时候,我们海阔天空地继续和主人攀谈,从神农尝百草发明了茶饮,到岩茶独特的生产、加工工艺,再到陆羽的《茶经》、苏轼的《叶嘉传》……最后,我们把话题聊到了鬼洞茶的生长环境。对此,李女士菀尔一笑,并不正面回答,只是悠悠地答道:“认识了我,你们今后就有好茶喝啦。‘鬼洞’两个字还不够说明它的生长环境是多么与众不同吗?其实鬼洞的茶友遍布世界各地,而且都是铁杆粉丝。”

听了李女士的叙述,我们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起来:“鬼洞”到底是个什么样?阴森吗?恐怖吗?它和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耳听千遍不如眼见一回,干脆来次实地考察,探个虚实。于是,我们一行决定第二天上午对鬼洞进行一次全面的探索、验证,揭开鬼洞神秘的面纱。

第二天清晨,我们顶着薄薄的云雾,按照李女士的提示在水帘洞附近下了车。然后挎上相机,循着石阶在景区的石板路上行进,淙淙的溪水像一支欢快的晨曲一路伴我们前行。不一会儿,一座拱型小石桥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跨过石桥,迎面立着一块石碑,刻着“章堂涧”三个大字。我们知道这里已经是鬼洞所属的慧苑小组地块了。再前行200米左右,我们看到一座独木桥连接着小溪的两侧,于是走过小桥,来到鹰嘴岩的脚下驻足观看,结果发现左侧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窄细茶道一直向着深处延伸。我们分析,“鬼洞”一定是个比较潮湿阴冷的地方,眼前的地理特征是两岸悬崖绝壁,中间深坑巨谷,时隐时现的小溪汩汩流淌,夏季日照短,冬天挡冷风,土壤通透性能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于是我们顺着茶园的方向,一畦一畦看过去,边走边拍照,时而远眺景区奇丽的景色,时而低头观察茶树的长势。我们发现不同的茶树形态差异很大,这里的水仙是小乔木大叶种,有的高达一人多,肉桂、大红袍则为灌木中叶种。不同年龄的茶树外形也不一样,多年的老茶树往往挂着很厚很长的青苔,枝干苍劲粗壮,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武夷山的茶树大多生长在岩缝之中,茶农们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有的茶园用几十块石块垒筑而成,却只种几棵茶树,加上山高路陡,处处都能看出茶农的艰辛和勤奋。我和先生不禁感叹,我们空身一人上下山都觉不易,而茶农却要背着一袋袋肥料、茶叶,一天往返上下多次。这杯中的茶叶可真是来之不易―片片皆辛苦啊!

一路上,我们见到的几乎全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除了石块叠筑而成的茶园留下了些许人工的痕迹,其他均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然本来的面貌,除了管理人员,一般的人也不会随便造访茶园。正如茶主人李女士所言,她的茶从种植、采摘到烘焙全是人工所为,因为她希望茶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本色和天然。我深吸一口气,环顾茶园四周,印证了自己之前的想像:“鬼洞”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是神灵的所在,只有像“鬼洞”这样鬼斧神工的自然生长环境,才配得上这仙气、灵气和霸气十足的盖世名茶。

我深深地叹服了!武夷山真是个福地―臻山川之秀、集天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