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嘉兴以绿道为触媒的滨水空间再开发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嘉兴以绿道为触媒的滨水空间再开发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嘉兴自古以来著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随着快速城市化,城市水乡风貌逐渐消褪。本文从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嘉兴滨水空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嘉兴市滨水特色的绿道建设,提出以绿道为触媒推动滨水空间再开发建议。

关键词:绿道;滨水空间;触媒;再开发

Abstract: Jiaxing is famous for the water country of Chiang-Nan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particular scenery features is fading.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to promote waterfront redevelopm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front greenway as cataly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sis the status of waterfront development in Jiaxing.

Key word: greenway; waterfront; catalyst; redevelopment

TU985.18

嘉兴城市历来具有水网密布特点,城市空间与水系交融在一起,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处处都是临水空间。在转型升级要求下,在嘉兴田园城市建设目标引导下,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而2010年以来的滨水绿道的建设,在改善城市开敞空间品质、完善水绿空间格局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滨水区域的开发建设,为周边地区带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

一、概念与综述

近年来,开发滨水空间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带来周边地区城市功能与品质的变更,水岸环境的美化不仅让市民有休闲的去处,还会与邻近的土地使用互相结合、互相支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文化繁荣。

嘉兴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境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湖荡众多,水域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3%,水网密度高达3.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依水而筑,因水而兴,以水取胜,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可以说,“水”是嘉兴之本、嘉兴之魂、嘉兴之希望。

2010年嘉兴在浙江省率先提出了绿道建设,并于当年建设了10公里的试验段,绿道网总体规划也提出了依水而建的原则,因此城市绿道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城市滨水区的可达性、可游性,同时也将会刺激城市滨水区域的功能置换和再开发,起到“触媒”的作用。

1、绿道

绿道(greenway),顾名思义,green指与环境有关或支持环境保护,way指一个地区的通道或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路径。美国Charles Little将其定义为沿自然廊道(河岸、溪谷、或山脊线)或者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它线性开放空间,一些局部的公园或绿带,包括河流(水体)廊道、休闲绿道、生态自然廊道、风景道和综合性绿道等。19世纪中期,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这是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随后,欧美国家以城市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等形式连接各开放空间和关键特征点,或沿河流、小溪、山脊、道路建设各种无机动车通行的小径,内容包括休闲、娱乐、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源保护、教育、城市美化等功能。

2、触媒

触媒(Catalyst)是一个化学领域的概念,意指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剂量使用的物质,它的作用是用来改变和加快反应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与之类比,1989 年美国学者Wayne Atton 和Donn Logan 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对后继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建筑,其有力地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城市景观面貌以及城市的发展动力。

将城市触媒的概念扩大到更大尺度的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当前新的研究方向。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的改造或增加,它将可以激活周边地块的价值提升以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同样的触媒作用。这一过程将不仅以类似裂变的方式为周边地区带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并为地区长期繁荣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将促进地区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结构的整合,提升地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3、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 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滨水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城市中最美的景致,还成为人们组织城市生活的热点地区。凭借连续的开敞空间、良好的绿化景观,吸引了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同时滨水空间也因人的活动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此,对滨水空间的再开发和利用,始终是国内外城市在各阶段发展建设中的重点。滨水空间开发的开发也逐步由最早的供水与排水功能、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功能转为集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商业和旅游功能为一体,成为城市居民游憩休闲、娱乐交往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

二、绿道对滨水空间再开发的触媒效应机制分析

1、绿道建设能有效提高滨水空间的可进入性

通过绿道的慢性体系建设,在滨水绿化里增加非机动道路,提高滨水绿地空间的可进入性,满足市民亲水需求;结合绿道建设进行的滨水空间开发,如滨水广场建设、滨水游步道铺设、滨水健身设施增加,大大丰富滨水活动类型,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

2、绿道建设可逐步增强滨水区域资源整合

对城市水系及沿岸景观的组织是绿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顺藤摸瓜”理念进行规划设计的绿道网,有效串联滨水空间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园、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点,强化了滨水空间历史特色延续和景观序列的组织。

3、绿道建设不断提高滨水空间线性覆盖

绿道建设坚持亲水性原则,依水脉形成绿道网络,保证80%以上的绿道线网沿河网水系布置,将原本影藏在城市背后的滨水空间打开,有效提高了滨水空间的连续性,增加了滨水线性覆盖率。

4、绿道建设带动滨水区域价值提升

绿道建设要求进行一定宽度的绿化控制,为滨水区域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空间保证。依托滨水绿道的资源整合效应进行滨水空间的再开发,建成都市旅游休闲带,可以拓展城市旅游休闲的空间,有效扩大旅游环境容量;结合绿道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商业、零售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度;借助绿道建设带来的交通功能、环境效益、人气集聚作用,改善沿河地带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提高滨水区域土地的增值潜力,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保证嘉兴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嘉兴滨水空间现状分析

嘉兴水域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3%,高居全国之冠。“水多山少,实为泽国……虹桥三百有余,夸其多也。”河多、船多、桥多是嘉兴的特点。嘉兴水景特色自古闻名,城市依水而兴、以水取胜,“水”既成为嘉兴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托元素,同时也成为构成嘉兴城市特色的重要自然条件,城市发展文明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与水系密切相关。

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路网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却忽略了甚至破坏了嘉兴最为宝贵的城市之魂—水,或者将水填成路,或者沿路建设而让水成为藏在这些高大建筑背后的藏污纳垢之处,嘉兴的江南水乡特色日益消退。

1、滨水公共空间“失控”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忽视了城市水系的总体控制和管理,滨水公共空间预留不足,许多建筑都是临河而建,嘉兴的“水”被隐藏到城市的“背后”,水乡城市特色正逐渐地消失。

2、滨水空间可入性、观赏性不高

滨水公共空间地带较为狭窄,加之滨水用地的私有化,滨水空间的封闭式开发,滨水区域可入性差;许多滨水用地现状为各单位所有,相互间缺乏联系,导致滨水景观缺乏必要的连续;现状滨水空间开发多以绿地为主,除了梅湾街、月河历史街区等重要节点外,整体相对功能单一,缺乏街道、广场、巷弄、庭院等多种形式的开敞空间。

3、滨水空间环境品质不高

城市水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部分河道被随意改动或占用,水系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有些河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很严重,城市水系作为公共资源利用不够。

河道两侧用地混杂度高,整体环境较为零乱,风貌环境缺乏特色,一些城市特色地段、文保单位及相关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

4、滨水空间开发动力不足

城市开发建设中对滨水区域重视度不高造成滨水空间的失控、利用率低、环境品质不高,缺乏对周边资源整合等问题,导致滨水空间开发建设动力不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城市道路建设、功能布局缺乏与河网水系的有机联系,不仅破坏了水网城市特色,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嘉兴的滨水空间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组织和整治,整合滨水资源,确立河道两侧景观系统、挖掘各种有价值的水文化资源和景观特征、合理组织各种城市功能要素,实现滨水区域价值最大化。

四、嘉兴绿道规划建设对滨水空间的触媒效应

1、嘉兴绿道网规划与建设

嘉兴绿道规划坚持以水和绿做为生态绿道网的“藤”,以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生态绿道上的 “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绿道规划强调与网络型城市建设结合,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服务;与两新工程相结合起来,利用现有通村公路,有效串联特色城镇、村庄,提高资源整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水上巴士、河流水系整治结合起来,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同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结合,通过绿道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绿道建设坚持“原产权、原生态、原居民、原文化”的选线原则,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特色。

嘉兴绿道按照亲水性、生态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低成本性、经济性的原则,坚持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提倡模拟自然条件,采用景观生态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进而保证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2、绿道建设后对滨水空间开发带来的效应

嘉兴绿道规划结合嘉兴水乡特质,绿道建设强调将以水为脉,把水放在城市第一面。绿道滨水而建,以提升整体城市的文化与品位,展现江南水乡特色“韵”味,促进了水乡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滨水绿道在满足生态、景观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游憩、社会文化、经济三大功能。

绿道建设与水系相结合,结合水专项处理工程,加强水污染治理以改善嘉兴水环境,有计划的实施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绿色街道、可渗透路面、雨水再生系统技术,有效地降低暴雨的地表径流、缓解地表径流峰值、处理初期雨水污染、美化环境、节约能源,有效改善水环境,为滨水空间的再开发打下了生态基础。

绿道建设是以提供环境优美的、安全的游憩空间为目的,不仅绿道周边拥有一定的控制宽度,而且绿化要求以乡土植物为主,乔灌木、地披植被、花卉、水生植物相结合,节点空间应适度进行植物造景,同时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生态绿道的游赏乐趣。绿道有效串联嘉兴重要的滨水景观、特色功能区,推动了滨水区域的公共化,促进了河岸空间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各类优质资源的整体性,提高了景观多样化和游览价值,为滨水空间的开发提供了景观保障。

绿道建设结合道路、铁路、河流及市政设施等载体的建设,通过绿道连接破碎的自然空间、重组自然生态系统来弥补城市集中绿地的不足;滨水绿道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为市民增加交往游憩空间;通过户外空间的人气集聚,也加速了滨水空间开发。

绿道建设以倡导健康、低碳出行为准则,积极推行以自行车、步行为主的出行模式,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特别是滨水区的出行环境;高标准的道路路面建设,提高了滨水空间的可进入性,对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也起到了带动效应。

嘉兴绿道建设以城市作为绿道设计的中心与依托,利用现有环状+放射的河湖水系结构,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亲水游憩空间,而且重塑嘉兴“人在路上走,影在水中游”的魅力景象,彰显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游憩、旅游等特性,体现城市的活力与绿韵;以地方文化作为城市游憩生态绿道设计的核心与灵魂,使绿道系统成为浏览城市文化精粹的经典游线,进一步展现了嘉兴“水—绿—城—文”景观特色,发扬水乡文化特色,尽力营造良好的水乡城市风貌,大大提高嘉兴城市的吸引力。

嘉兴绿道建设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将绿道与主要的旅游资源点联系,促进旅游的快速发展。绿道建设有效联系农庄、农业生产基地、种植园等,推进农民增收。绿道建设打开了原本封闭的水岸空间,绿道沿线的服务接待中心、驿站的小型商业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滨河绿地公园功能相对单一的问题。通过绿道这种线性开敞空间的的建设,提高了各片区绿地、景观资源的联系,提高了绿道周边用地开发价值,保障了滨水区域开发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绿道从空间尺度控制、生态环境改善、文化品质提升、人气聚集等方面为滨水空间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以水系作为经脉的绿道建设,有效的触发了滨水空间的再开发。

五、结语

以绿道建设为触媒,强化水系的空间引导与滨水区域的建设,引导城市开发模式逐步向WOD模式(水系导向模式)转变,让水成为嘉兴城市的“第一面”,完善水网城市“水系——带形公园(或绿道)——次干道或者支路——建筑(公共设施、小区、商业)”的空间肌理。通过将水放在城市第一面来提升整体城市的文化与品位,来彰显水乡特色,最终实现城市整体效益的提升。通过滨水区域的优先开发建设,将城市的重要公共设施布局在水系两侧,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进而改善城市风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提升整体品位。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建筑学报,2007[7];

2.杨一帆,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期推进滨水区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国际城市规划,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