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月经中期出血的辨证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月经中期出血的辨证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月经间期出血;中医理论;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79-02

月经中期出血又称排卵期出血,在两次月经中期,又称“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多由肾虚、湿热、血瘀引起,本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本人在临床工作中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81例,年龄在15~45岁间,病程3个月~1年半。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排卵期出血”诊断标准。

1.2 病理探讨

经间期出血的病理分析,从临床观察中发现肾阴虚,欠实,转化不太顺利,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经间期出血的证治,在分清经间中期或偏后期出血后,主要是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苔、带下及出血等情况,辨别主兼证侯,进行论治。在治疗上止血不是主要措施,补养肾阴、提高水平、促进顺利转化才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辨证分型:①肾阴虚,虚热内伏,表现为月经干净后10 d左右,阴道有少量流血,下腹隐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大便干少,舌红苔少,脉细数;②肾阳虚,温摄不固,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经血淡无血块,腰酸乏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③肝郁滞,脾湿内遏,表现为两次月经之间有少量阴道流血,无血块,或有赤带,或有赤白带,心烦易躁,胸胁不适,神疲肢酸楚,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黄白腻,脉细弦;④肾气虚,胞脉瘀滞,表现为排卵期出血,经血少,色深红,质稠或见有瘀血块,下腹及腰部微胀痛,或呈下腹两侧牵引不适,舌紫或舌边瘀点,舌苔薄白润,脉细涩;⑤气血虚,冲任不足,表现为两次月经间期出血,血量少质清稀,或淡红白带,头昏眼花,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双下肢无力,舌质淡、胖、苔薄润,脉细弱或脉细小。

1.3 临证辨治

1.3.1分型治疗①肾阴虚,虚热内伏。治法:补肾滋阴,清热止血。方药:二至丸加味。女贞子30 g,旱莲草30 g,生地30 g,熟地30 g,龟胶(烊化)15 g,栀子15 g,地骨皮12 g,黄柏6 g,甘草3 g。②肾阳虚,温摄不固。治法:温补肾阳,固摄止血。方药为二仙汤加味。仙茅18 g,仙灵脾18 g,枸杞15 g,鹿胶(烊化)15 g,黄芪30 g,陈艾炭9 g,红枣9 g,炙甘草6 g。③肝郁滞,脾湿内遏。治法:疏肝解郁,运脾止血。方药为疏肝运脾汤加味。白芍15 g,当归12 g,丹皮12 g,怀牛膝9 g,香附12 g,白术15 g,生地15 g,栀子12 g,苍术9 g,黄柏6 g,车前子12 g,仙鹤草18 g,甘草3 g。④肾气虚,胞脉瘀滞。治法:补肾益气,活血通脉。方药为右归饮加味。熟地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枸杞15 g,菟丝子15 g,紫石英18 g,巴戟天18 g,当归12 g,益母草15 g,茺蔚子15 g,青皮9 g,红花3 g,红枣9 g,甘草3 g。⑤气血虚,冲任不足。治法:补益气血,滋养冲任。方药为八珍汤加味。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2 g,当归12 g,熟地18 g, 川芎9 g,白芍12 g,黄芪30 g,仙鹤草15 g,杜仲15 g,紫河车12 g,金樱子15 g,红枣9 g,甘草3 g。

1.3.2分型治疗文火煎,温服,1剂/d,3次/d,每次服100 ml。7 d为一个疗程,连用2~4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症状消失,3个月后才复发;治愈:症状消失,半年未复发。

2.2 疗效

81例中治愈73例,好转8例。治愈率91%。

3 病例举例

周某,女,30岁,2005年3月9日就诊。患者近半年多时间,每半月即阴道出血,每次需2~4 d,血量时多时少,渐感精力不够,疲乏头昏,饮食亦减退,睡眠难安。曾在本市某医院作妇科检查,但无异常发现,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基础体温、出血时间与排卵期相吻合。患者被诊断为排卵期出血,给予短效避孕药Ш号及止血药,当时病证缓解,有2个月未再出现排卵期出血。但是第3个月时又出现月经中期出血情况,并有下腹隐痛、腰膝酸软、遂来就诊,经检查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同时了解到患者产后2个月即开始来月经。在生产前,曾人流两次,体质较虚弱。中医辩证属气血虚,冲任不足兼肾阴虚。治拟补益气血,滋阴益肾。药用中药方剂其组方:党参30 g,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2 g,当归12 g, 熟地18 g, 白芍12 g,川芎6 g,仙鹤草15 g,女贞子30 g,旱莲草30 g,杜仲15 g,紫河车12 g,金樱子15 g, 黄柏6 g,红枣9 g,甘草3 g。服药2剂,腹不痛,阴道出血止。仍感疲乏,腰膝酸软,又处方15剂,食欲增加,头昏乏力改善,适正常来月经,在原方内加入益母草15 g,香附6 g,减去金樱子、黄柏,再处方3剂。后又改服第一次处方10剂,腰膝酸软好转,精力充沛,睡眠改善,饮食增加。随访至今未复发。

4 体会

有效地控制经间期出血,必须注重补阴作用及其促进顺利转化的方法和药物。对此有些不成熟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关于提高补养肾阴作用,经间期出血的主因在于肾阴较虚,而这里所指的肾阴与癸有联系,与一般肾阴虚有所不同。因此促进肾精的恢复及其适应滋长至重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几个治法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补阴作用。

排卵期出血,可归属于中医“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范畴。临床表现为两次月经之间有少量阴道流血,持续2~4 d。其伴随症状或有或无,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或腰疼等。导致本病发生的病因为嗜好辛辣,血热内盛;或情志失调,肝木不疏,脾土失运;或禀赋不足,先天肾虚;或久病气血虚弱。病机有肾阳虚,温摄不固,宫寒血漏;肾阴虚,虚热内伏,热扰血室;肝郁滞,脾湿内遏,湿热迫血;肾气虚,胞脉瘀滞,血溢脉外;气血虚,冲任不足,经血失控。

正常时月经中期乃应胞宫经血最充盈时期,亦是种精受孕的大好时光。若此时肾精虚,阴血不足,经血不充,肾阳虚,经血不固,致冲任亏虚,胞宫摄血失控,非其时,而血下溢,即似经血而下,乃是离经之血自阴道溢出,其性质有虚实寒热的不同,正如清代明医傅山认为“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因此, 辨清寒热虚实, 治以补之、温之、固之、涩之、清之、分而治之。

月经中期出血是一病史隐蔽的病变,往往被容易忽视,待到引起重视时,已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对于青春少女,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对于生育年龄女性,其孕育就不容易;而对于中年女性,思路就应放开些,要考虑宫腔内病变,或更年期的到来。在诊治过程中,可结合西医检查,如基础体温测定,妇科B超,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女性激素水平,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卵泡监测等手段。防止漏诊、误诊。一般治疗时间15~30 d,即使服1~2剂就症状改善了,也要再坚持用药半月,以巩固疗效。

总之,在治疗上,以滋阴为主,一般肾阴亏虚,需结合养血,采取血中补阴方法。阴虚火旺者,必须结合降火、泻火,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特别当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基础体温曲线的变化有助于辨证、观察疗效和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收稿日期:20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