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新闻创新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者的是一幅“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实践证明,好的经济新闻必须要讲究创新。
按照“新闻”这一定义推理,经济新闻就是“关于经济方面新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就性质而言,经济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在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达出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动。从表现形式上,它是把经济领域最新变动的信息用新闻报道形式表现出来。它报道的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了工业、农业、财贸等经济运作行业的经济活动,也包括科技、文教、体育等非经济运作行业的经济活动。
经济新闻由于涉及经济工作多,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新闻必须具备的真实、重要、及时等特点外,还具有政策性强、社会性强、业务性强等特点。然而,见物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充满套话、空话或常人难懂的行话、术语,缺乏实质内容,仍是目前经济新闻的常见病。而这些常见病的实质与记者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
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二点,是经济新闻创新的有效途径。
观察角度上,重视“经济观察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以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所谓非经济视角,并不是指经济报道不谈经济,而是就经济报道的切入点而言。经济活动不会是纯粹的经济方面,而是与社会、精神、文化等现象联系在一起。在报道中,借用思想、文化、社会等角度去描述经济现象,这样的新闻才有浓度,才入木三分,容易吸引读者。
1986年9月2日《经济日报》报道《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看上去好像写体育报道,实际上也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经济新闻。
在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有人也许想到教练员,有人也许想到是运动员的亲属,而记者在这里写得却是体育器械生产厂厂长。这一经济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利用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这位记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接去写这家工厂生产的体育器械质量如何好,而是通过体操大赛和世界冠军、亚军对这些器械的赞扬客观表现出来的。这种“不言又在此言中”的表现手法是新闻表现最为巧妙的技巧了,也是记者灵活创新的很好表现。
在报道形式上,灵活创新,激活语言元素,运用各种手法,满足读者审美和娱乐需要。
(一)做好术语的“翻译”工作
经济新闻因为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外行人看经济新闻容易闹得一头雾水,看不懂。
因此,记者在写经济新闻时,对专业术语一定要做好“翻译”工作,对业务性较强的名词、术语运用巧妙的解释或俗称。
比较以下两则报道:
中新社报道:沈阳某县气象站,不仅能准确地作出短期、中期、长期的气象预报,而且能作出超长期的气象预报。
法新社电:世界上大多数气象站能作出一天、两天、乃至一星期的气象预报,中国的一个县气象站却能做出更长时间的气象预报。
法新社记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天、两天、一星期这类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时间概念通俗地表达了短、中、长期的气象专业术语的含义。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具体、形象、读起来顺口,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二)巧妙使用数字
经济新闻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多。数字,经济新闻离不开它,记者又怕它。因为数字是闪光的,数字又是枯燥的。数字使用如果不恰当,容易让读者感觉枯燥无味。反之,数字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却能为新闻增光添色。
2003年的5月,是“非常”的5月,受“非典”的冲击,经济曾一度受到影响。在中央“两手抓”方针的指导下,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为了报道5月份江苏经济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采访来了200多个数字。这些数字都是非用不可的,如果全文照用,那不是新闻,而是数字的堆砌,谁能看得懂?又有谁要看呢?记者将这些数字制成了6幅图表,每幅图表后面配上一小段解读性的文字,取名为《读图看经济》。这样形象具体,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通过图表把数字具体形象化,是活化经济新闻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对于必须在经济报道中出现的数字,记者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法,活用数字,从而使新闻“动起来”。这些方法有:图表法、对比手法、形象的比喻以及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等等。
请看下面新华社转发的稿子:
1000亿究竟是多少?《华盛顿邮报》作了一番有趣的形象说明。以时间为例,1000亿秒等于31700年。以体积来比喻,1000亿张面值为1美元的钞票,需装15743辆货车。再以每张1美元的钞票长度来计算,1000亿美元的钞票可以排列1.5472亿万公里。那就是能够从地球排列到太阳还多余380亿张钞票。
这条消息从时间、长度、体积等方面对1000亿美元进行折算,读者读来不但不感觉枯燥,相反因为数字的运用显得新闻更加活泼、说明问题。
(三)巧用语言艺术
在新闻报道中,高超的语言艺术有时可以使一条干巴枯燥的新闻变得生动形象,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等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北京青年报》在报道北京电话号码升位时写道:
升8位 电话号码最后一次“长个”
添功能 电话并未渡过“青春期”
拟人手法的运用,让人读起来颇有感觉。
法新社报道的《日内瓦湖污染》的消息是这样写的:法新社日内瓦 1981年8月25日电 如果一名大夫把日内瓦湖当作病人,他下的论断是:“严重的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据生态学家说,日内瓦湖仍可以从“因污染导致死亡”中挽救出来,不过要立即采取措施。
记者把日内瓦湖比作病人,把污染比作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这种拟人的写法,幽默中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开放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火热的经济生活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只有灵活创新,多方求变,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吸引读者、引导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