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外贸拉动到内需驱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外贸拉动到内需驱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1993年以后,外贸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经济的特征是两低两高,即低汇率、低工资与高的外汇储备及高的储蓄率并存。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外贸拉动为内需驱动,这样才可以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要使这种转向获得成功,必须增加工资,使人民币升值,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教育、医疗、住房价格,并且大力发展服务业。

[关键词]经济;外贸;内需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67-04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78~2002年期间,中国经济的平增长速度为9.4%。2002~2005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2006年中国GDP总量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达到13144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4年中国GDP排名为第七,2005年跃居第四,2006年保持在同一位次。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外贸易拉动还是内需驱动,以及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一、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外贸作用越来越强

(一)三驾马车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外贸、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拉动。在不同阶段,三驾马车表现出不同的动力。现在,三驾马车中外贸拉动是增长速度最快、最主要的因素。

1985年中国消费总额为4305亿元投资总额为2475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44.5亿元,消费在三项中的对需求的拉动影响是最大的;1993年中国的消费总额为12237亿元,投资总额为11829亿元,进出口总额为11282亿元,三项对需求的拉动作用基本持平;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出口总额一路攀升,到2005年进出口额达到112950.3亿元,远远高于消费总额和投资总额。

(二)中国的外贸增长越来越快,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

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WTO后,增长速度更快。2002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6207.7亿美元,到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2002年至2006年年均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达到28.32%。197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8.9%,2000年为43.9%,2003年为60.2%,到2004年高达70%,2005年回落到66%。2002~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年均增长5.5%。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易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蹿升,2004年更高达70%,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中国的外贸主要靠出口加工贸易支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工贸易从零起步,到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8319亿美元,在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达到47%,是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许多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内供给替代。

一般而言,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我国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仍是第二产业,200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而服务贸易出口额居世界仅第九位,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使外贸依存度高高在上。

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与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一快两高,即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外汇储备高,居民储蓄高。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了比较高的速度,是因为产品中的能源消耗与资源消耗比较大。中国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用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与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源源不断地为世界生产产品,成为地地道道的世界工厂。

(一)外汇储备高速积累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外汇储备从1999年的1450亿美元到2002年的2864.07亿美元,再到2004年,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年增幅超过50%。2006年末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0663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但是诸如尖端武器、高新技术等产品却难以从发达国家买到,美国政府,欧盟与日本都有类似的限制规定。可见,我们的外汇储备高不是一种绝对的高,而是一种相对的高。仔细对高额外汇储备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三个特点:第一,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第二,除加工贸易顺差外,其他贸易方式基本上处于逆差,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顺差的贡献高速增加。

(二)居民储蓄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年均增长30%以上;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年均增长率达到31.6%;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为14.9281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66617亿元。

居民储蓄居高不下,但是多数人有钱不敢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平;二是社会保障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位;三是教育、医疗、住房成为居民不可承受之重。

1.收入分配不公平

我国的储蓄较高,但也是一种相对的高。2005年,我国每人的平均存款额不过11538.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0.5,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绝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没有或者很少有存款,而少数有钱的人却占了存款的绝对部分。

2.社会保障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位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还很低,而且只限于在城镇地区和少数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行。即使在城镇,这些保险体系的覆盖程度还有相当的局限性,特别是对

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低收入人群和流动劳动力覆盖程度很低。公共部门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也只占总支出很少的比例。2006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64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4028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73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587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187万人。参保职工数与城镇28310亿从业人员相比,覆盖率分别只达到49.6%、41%、40%。没有加入这些保险体系的恰恰是最需要得到社会保障的低收入人群;而中高收入居民从这些社会保障的受益明显高于低收入居民的受益。城镇低收入居民不仅人均从医疗保险报销的医疗费远远低于中高收入居民,而且前者医保报销的比例也低于后者,而医疗自费开支的比重明显高于后者。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相当多的消费者尤其是中低收入消费者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及养老等进行储蓄。

3.教育、医疗、住房成为居民不可承受之重

第一,教育问题。20年前,大学学费200元/年,现在已经上涨至平均5000元/年。近20年时间里,上涨了25倍。仅1998~2002年间,我国高校学杂费增长了5.34倍。1994年至今的10余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其他最高大学支出国家的3倍以上。根据《小康》调查数据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而在世界发达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的水平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美国的大学学费仅占其人均收入的1/6左右,英国的大学学费仅占其人均收入的1/10。在德国,公立学校学费基本上一律实行免费。在古巴与朝鲜,学费也是非常低的,有的甚至也是免费的。

第二,医疗问题。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干:城市是强制保险,即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则是国家组织并且补贴的自愿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是医疗保障没有实现普遍覆盖。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44.8%的城市居民和79.0%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第三,住房问题。近几年,房市的调控措施一再出台,但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仍持续上涨。2006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在北京,从6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0%,中心城区二手房每平方米价格也冲破万元关口。房价持续、非理性的上涨,使越来越多的购房族被迫背上沉重的房贷,承受着巨大的还款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战略思考

(一)提高工资,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尤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要想刺激全社会的消费,首先要提高工人工资、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尤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打破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惯性模式,要完成已进行着的各项改革措施,如收入福利的工资化、货币化、改暗补为明补。强化收入增量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标准,改善其工资收入状况,保障工资发放的规范化、制度化,扩展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加大中央财政补助规模和力度。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措施有: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应加大对于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其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出口创汇、产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此外,还应加快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统筹规划,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科学定位。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良好的机会,可以改善农民进入市场的初始条件,提高和稳定其收入的预期。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特殊挑战,政府直接对农业提供补贴,既违反WTO规则,实践中又难以奏效。但是政府在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两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保护农民产权,活络市场,替农民创造一个节约交易费用、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二)合理利用外汇储备,适当升高人民币币值

目前利用外汇储备的途径有:增加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推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出口信贷;填补社保基金及医疗系统,以增加消费信心,释放购买力;解决经济适用房问题;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增加欧元、日元等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同时获得更高的收益。

对于巨额的外汇储备,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或如何有效地投资。首先,外汇储备管理的在中央,中央职能部门站在国家整体利益角度应当选择一些好的管理与投资方式。其次,财富增长最快的方式是用钱生钱:人民币利率是外汇储备的成本,外币的利率是外汇储备的收益,目前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利率5%,人民币基准利率为2.52%。以成本收益分析,国际金融市场投资收益好过国内金融投资。如何用制度化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管理与投资机制,实现外汇储备增值是值得思考的。再次,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建立本外币市场的畅通渠道,使国内过剩的资金与外币便利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从而逐渐降低国内外汇储备的增长。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在小幅升值。这种趋势应当持续下去,只不过要慎重。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建议

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地区(先发达地区,后偏远贫困地区),分项目(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再养老保险),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再一般群众),分阶段(先试点,再推广)进行。具体建议包括,第一,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力度。第二,大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三,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差别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2.完善城镇社保的建议

(1)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重点做好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养老保险资金有稳定可靠的来源,最大限度地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2)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

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规范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范围,加大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人。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解决保障资金落实和保障对象核查工作问题,防止保障资金不到位、保障对象有遗漏等现象,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这三条社会保障线的衔接。

(3)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继续抓好直辖市、省会市和中心城市等大城市的医疗保险改革,拓宽医疗保险试点地区范围。完善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作为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乡特殊困难的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供养资金。切实做好农村受灾地区税收减免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救济等工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四)适当调控教育、医疗、住房价格,增加供给

1.教育问题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规范教育收费标准,真正实现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使贫困地区及中低收入者子女都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力。另外降低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使高等教育普及化,这必然会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增加个人消费支出。

其次解除教育垄断,放开办学,使教育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私人办学,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另外在自由竞争中给学生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权力,提高了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消费。

2.医疗方面

付费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国外的很多做法,比如美国:高风险的人群或失业没有医疗保障的穷人、65岁以上的老人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来付费;低风险的人群,是靠相互竞争的商业医疗保险来解决他们支付的机制。这个思路可以借鉴,比如政府把高风险低收入甚至没有工作能力、没有任何收入的人群都可以保起来,可能只用1500到2000亿就可以了。

另一个思路是社区服务。在社区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让私人介入来提供社区医疗服务,这是从供给方面来看的。一二级医疗机构有很大的存量,大量的行政事业机关、厂矿医院、学校门诊应该剥离出来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可以由医生自己来开办诊所。

政府在医疗领域应当担当三种角色:第一,推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者;第二,约束医疗价格上涨的责任者;第三,建立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规划者。

3.住房方面

政府介入住房市场的必要性有三点:第一,要处理好住房市场中的效率与平等的关系,确定一个确保平等的“底线”。第二,鉴于住房市场形势与国民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政府为了“熨平”经济周期,可以对住房的供给或需求进行调节。第三,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政府可以设定居民住房的平均水平,同时对最高住房水平给予一种“软”限制。

政府在对住房的供给或需求进行调节时应十分慎重。如果想降低房子的总价格水平,可以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做文章,因为地价占了房子价格很大一块;为了抑制投机,征收财产税的效果要好得多。投机者买了多套房,就要多交财产税,如果是累进税,交得会更多;抑制住房价格上升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市民合作建房。

在多数情况下,住房还应该是经济学上讲的“私人物品”,政府应该尽可能不干预住房的交易。政府方面在干预房地产市场时需要设置底线,例如在目标上,可以有价格增长的“高线”与价格下跌的底线,可以有帮助穷人的数量上的底线,也可以有土地占用规模控制的“红线”。在这些“线”以外的范围,还是应该让市场发挥作用。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

惟有发展服务业,才有可能容纳比较多的人就业。第三产业,如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文化产业等资源消耗少,产生污染小,具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功能,又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还可以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把服务业提高到国民经济主体产业的位置上来,增强加快其发展的紧迫感。其次,尽快构建与第一、二产业配套,与生产和生活服务相适应的第三产业群体,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第三,要制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导向能力。最后,提高第三产业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交换的水平,推进第三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大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拓宽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