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对“教”和学生对“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随之而出,它是解决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上显现出的先天不足的最佳途径。然而“教”与“学”之间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应综合我国教育界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分层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教”与“学”;学习兴趣;“金字塔式”教学;辩证理论

众所周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最早提出者,在其风行三百多年后,这种授课制的种种弊端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矛盾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在一次报告中说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为了突出这个主体,不妨这样说:学生背上书包,迈进学校,走进教室,拿出教材,开始学习”,这句话充分反映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突显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名家无不对自己的事业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多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有自己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想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呢?

1.通过生活事例,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融入学生中和学生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提出适合他们的建议,让学生感觉有依托感和安全感。另外,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稍加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回答出的题目,或者通过考试、习题讲解或者出快速抢答题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功破题,搬走绊脚石,并及时给予表扬,建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劲头,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2.积累渊博知识,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人格魅力,那么何为人格魅力呢?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对于单纯的学生来说,一个有气质、有渊博知识、有道德的老师,是他所尊敬、所喜欢的老师,俗话说“爱屋及乌”,那么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这门课程就会有兴趣学,顺理成章,这门学科就越爱学,越能学好,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活泼的比喻,可以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简单化,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如在“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中,为了彻底纠正学生解题时易犯的■=a的错误,要求学生解题时先用绝对值保护来过渡,即■=|a|,告诉学生要化简■先让a脱掉帽子(根号“■”和指数“2”)走到门口(绝对值符号),至于何时走出门,这要看a的体质(正、负、零),体质强壮(a≥0)的直接走出门;体质虚弱(a

二、“金字塔式”的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即主张“学生主体,知识分层,分层教学”。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金字塔式”教学模式,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首先将学生按照基础好坏和对知识的理解深浅分成A、B、C、D四组,然后教师将学期的课程全盘掌握,每天上课的时候,将知识分成基础知识(一层)、应用知识(二层)、提升知识(三层)、升华知识(塔顶)。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知识要求,这样的做法不仅使每个学生上课都有事情可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每个学生课堂上学有所得,再利用“传帮带”的方式,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到“金字塔”的塔顶。

三、“教”与“学”的辩证互长

《礼记·学记》曾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即“教”和“学”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促进。从哲学角度来看,这句话充分反映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前面两点提到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对知识的“金字塔式”分层,充分显示了哲学的辩证思想。作为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度生”的,“教”其实就是教化,是一种手段,是将具体的知识、概念、机能传授的过程。俗话说得好:“良师如佛。”当教师能做到这些的时候,学生就会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教师就会从教学中体会到快乐,学生也会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这样的过程就真正达到了社会赋予学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宝建.新课改形势下自主学习物理教学模式初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魏书生.学校管理与教育现代化[R].http://,2011-11.

[3]张光芒.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J].江海学刊,2005(2).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