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行上市百舸争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上市百舸争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刊特兴业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等静待A股下半年如愿开闸;招商银行紧盯H股上市的“时间窗口”;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未停止赴港上市脚步

“对于想登陆H股市场的金融机构来说,2006年是一个绝佳的时间窗口。”橡树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淼对《财经》感慨,“中国的银行估值比世界最大银行的还要高,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

显然,这一观点正在得到大多数内地银行的认同。在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骄人的股市表现――较IPO价格升幅均在50%以上――的引领下,股份制银行正在排成一条长龙,守候在香港和沪深交易所的门口。从招商银行到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005年是内地银行的‘价值发现年’,2006年这一走势会更为明显。”香港一位长期从事银行研究的分析员称,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的银行在注资之后,财务表现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二是流向新兴市场的资金缺乏追逐亮点,石油价格的高企、电信3G的悬疑都让国际资本望而却步,银行和保险一时间成为避风港。不过在他看来,这一时间窗口能够维持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今年由于有中行、工行的上市预期,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关注度最高。因此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最佳时间窗口应当在中行和工行两者上市之间。”

来自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也在将商业银行更快地推向证券市场。根据2004年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成为国内银行发展的“硬约束”;到2006年底,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标准。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商业银行为53家,尚不到全国银行总数的一半。

尽管各家银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券等方式弥补一定的附属资本金,但补充核心资本的最佳途径,依然非上市发行普通股莫属。

除了登陆香港,时下亦有不少银行苦苦期待A股市场的融资闸门重启。兴业银行已准备了两年之久,南京市商业银行也早已瞄上“城商行上市第一股”之名。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第一梯队城商行,亦均已启动上市融资工作;“力争2006年上市”,都是其理想目标。

一边是资本充足率年底达标的铁律;一边是新老划断未决,A股闸门紧闭;一边是海外市场热捧中资银行股。值此关口,中国的股份制银行们既担心时间窗口稍纵即逝,又担心一哄而上彼此拖累,在百舸争流般的上市热潮中,可谓喜忧杂陈。

招行H股待发

传闻已久的招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6,下称招行)海外上市计划,日前有了正式说法。

3月16日,招行了董事会关于发行H股及在港上市的决议公告,公告称,此次海外发行总数为22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低于15%;发行方式为香港公开发行、144A国际配售及日本非上市公开发行(POWL)。但具体上市时间及最终定价尚未敲定。

“进展顺利的话,(招行)会在(今年)三季度上市,年内肯定做完。”一位接近招行的人士向《财经》透露。招行上市进展主要看国内审批的速度,只有尽快拿到中国证监会的“路条”,才能向港交所交申请。

招商局副总裁李引泉亦向《财经》表示,目前在国内监管层面还有一些不确定的情况,但不会影响上市的总体进程。另外,2005年年报审计尚未完成,承销商确定也未到达法律聘用的阶段。

在引资方面,招行素来倾向于不参与董事会和经营管理的财务投资者。对于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招行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兰奇认为,与其同战略投资者分享股份,不如直接引进所需的技术或人才。招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就直接引入了台湾团队;另外,招行也更倾向于非股权合作的业务联盟伙伴。

消息人士透露,早自2005年初,招行即已开始研究海外上市融资,后遇股改而搁置。去年下半年,招行力推股改,终在今年2月完成。境外上市政策障碍就此消除,发行H股因而提上日程。

招行人士表示,2007年的经济及市场环境难以预期,而且届时将有多家公司上市。相形之下,当前海外市场对中资银行股反应热烈,这一市道有利于对招行的估值。所以,“我们希望尽快推动,越早越好,争取时机和主动。”招行的一位财务顾问向《财经》表示,同时应尽量错开与中行、工行的上市时间。

至于H股发行价格,有消息人士透露,招行2006年末每股净资产预估为3.05元,若按市净率2.2倍计算,发行定价理论上可为每股6.70元;若以2005年末建设银行的净资产值及现有股价计算,建行股票市净率已达2.7倍。参考这一倍数,招行发价格定在每股8.20元亦有可能。但最终如何定价,还待市场估值、“时间窗口”和市场资金等情况而定。

按招行目前业务增长需要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补充资本为现实所需。知情者说,2005年底招行资本充足率略高于9%,按香港金管局对招行登陆H股的要求,其资本充足率应在10%以上。此次招行公告中也称,H股发行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财经》获悉,为此次H股发行,曾有九家投行向招行递交过承销方案。有报道透露,美林、瑞银证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将承销招行H股股票,但招行对此未予置评。

另悉,招行将于4月17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H股发行的相关议案。若成功发行H股,招行将有可能成为首家“A+H”的银行上市公司。

与招行的乘风破浪相较,2005年距离H股IPO仅“一步之遥”的民生银行依旧命途坎坷。“民生银行一直未放弃H股计划,目前也在和很多海外战略投资者接触。”业内人士透露,“但在股改完成之前,民生很难进一步操作海外上市工作。”

兴业:A、H两手准备

3月28日,兴业银行再度发行50亿元金融债。至此,其去年审批下来的150亿元金融债额度全部用足。

此前市场曾有传闻,兴业寄望此笔金融债经审批达到次级债要求,并可计入附属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日前兴业银行有关人士向《财经》澄清,150亿元金融债是普通债券,不会计入附属资本;发债只是出于业务操作的需要,增加长期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流。

“兴业银行2005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8.13%,还处于刚刚达标的边缘。而近年来,发行次级债、引资重组等诸多补充资本金之手段均已被兴业用到极致,因此IPO融资是兴业目前最为现实的路径。”一位接近兴业的市场人士一语点破。

2005年,兴业获银监会批准,首发15年期40亿元的混合型资本债券,它具有债务、股权双重特性,可计入附属资本,约定还本付息。据《财经》记者了解,该笔混合型债券目前尚在人民银行待批,今年之内有望发行。

兴业银行董事局秘书唐斌向《财经》记者透露,混合债的发行,可帮助兴业提高约1%的资本充足率,这使兴业的总资本充足率有望在今年底达到9%。“但这依然不够宽裕,我们现在还是要做两件事情,一个是资产结构调整,减少对资本金占用;另一个是控制发展速度。”唐斌坦承,发债对于补充资本金的作用毕竟有限,公开上市才是兴业银行今年的核心目标。

兴业多位分行人士亦向《财经》证实,“受资本约束,现在贷款相当审慎,资产扩张不敢过快。”

兴业A股发行额度约60亿-80亿元,目前已有一支完整的A股上市中介队伍在协助兴业操作各项事宜:审计工作聘请了华兴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负责法律事务,上市保荐人是中银国际,国内承销团正在组成中。

兴业早在两年前就已迈上上市之路,尤其在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三家境外投资者进入之后,对上市融资的呼声非常强烈。但当时受两个因素阻碍:其一是国有股减持问题。兴业目前股权结构中,福建省财政占25%,央企、省内国企约占10%,上述国有股减持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冲突,最终要靠监管机构给予政策解决;其二即适逢股权分置改革,A股融资窗口关闭,兴业A股上市方案遂被搁置。

实上,兴业同时还有备份的融资方案,即操作H股上市以及私募,汇丰、JP摩根、中银国际等已在H股承销商入围谈判之列,并参与了兴业各种专题调研。但一位接近兴业的业内人士认为,兴业银行只要能保证在第一批IPO,就应该不会撤销在A股的上市申请。

南商行:A股守望者

目前同样被股改挡在A股门口的,还有南京市商业银行(下称南商行)。

南京市商业银行早在2003年6月就引入中信证券启动上市辅导,次年7月正式完成上市辅导;其公开发行A股的议案也已在股东大会上通过,并在2004年底正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全套上市申请材料。

据悉,目前证监会已正式受理南京市商业银行的上市申请(全流通方式),并进入正常审查阶段。预计2006年,南京市商业银行将有望成为第一家全流通的上市城市商业银行。

南商行曾被视做城市商业银行的标杆,近年来业务发展颇为迅速,对资本增长亦有同步压力。《财经》从有关渠道获悉,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商行资产总额为430亿元,较年初增长19.9%;全年实现账面利润4.01亿元,比上年增长71.25%;资本充足率从2004年末9.14%的水平增长了近三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也控制在3%以下。

南商行在去年7月发行了10亿元次级债;10月,巴黎银行投资南京商行,入股19.2%,成为第二大股东。投资采取股份转让的方式进行,国际金融公司(IFC)转让10%的股份,其他中资股东将转让9.2%,转让价格为每股3.04元人民币。

“南商行今年肯定要上市。”据中信证券人士透露,“时间大概在下半年,只等A股环境改善,新股发行开闸。因为资本充足率一直表现不错,南商行可以说没有考虑过H股。”

但上述人士亦承认,一些小的股份制银行,包括城商行确实动了H股的念头,但在官方场合从未有正式表达。

到2005年底,全国117个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7.7%,平均资本充足率约2.7%,尚有相当部分城商行不能在规定时限达到监管标准。业内人士指出,城商行板块的引资、重组、并购当是下一阶段银行改革之热点。

此外,在2005年底首家完成跨区域经营目标(筹建宁波分行)的上海银行、刚完成35亿元次级债发行的北京银行等第一梯队城商行,上市融资工作均已启动,2006年上市都是其理想目标。

中信慎对“时间窗口”

自2002年重组受挫,中信银行在业界火热的股改、上市话题中足足沉寂了两年。

去年下半年,中信银行的海外融资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中信集团发行90亿元企业债,并将其中约86亿元资金注入中信银行用于补充资本金,从而使该行资本充足率上升了两个多百分点。

截至2005年底,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18%,不良率降到3.8%左右,拨备覆盖率超过了70%。

“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本来计划在今年底达标,但为了铺垫上市,提前一年超过8%。”中信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财经》,“近三年来,中信集团已连续向中信银行注资3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集团还要再给中信银行注入巨额资金,到时候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将超过9%。”

除了集团连续注资,中信银行引资工作也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今年3月24日,中信集团控股56%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38,下称中信国金)公告称,中信国金正与中信集团就入股中信银行一事进行具体讨论和磋商。据知情人士透露,中信国金将以现金或换股方式,从中信集团手中购买中信银行股份,入股比例接近20%。

中信银行与中信国金此单交易,“醉翁之意”在于后者之全资子公司――中信嘉华银行。嘉华银行在香港二线银行中资质不错,中信集团曾经考虑运用“红筹”方式,把整个中信银行资产注入嘉华银行借壳H股上市。但囿于单家外资入股20%的政策上限,终难突破而作罢。

上述人士称,目前中信银行发展方向基本明确:第一步,中信国金入股中信银行20%,然后中信银行经股改、再引资后H股上市;第二步,等外资入股比例政策放开后,中信国金通过股权增持、子公司私有化等并购运作,将中信银行和中信嘉华完全整合成一家。中信嘉华最后将被中信银行所吸收合并,或可变为中信银行的香港分支机构;第三步,中信集团将以银行为主要平台整合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资源,打造跨境综合经营体系。

“同一个集团下存在两家银行,必然造成竞争或资源浪费,整合势在必行。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最多完成H股上市。”上述人士分析说。

除去中信国金的股份,中信银行尚余5%的外资入股份额。“引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信只考虑再引一家在业务上有互补作用的战略投资者,纯粹的财务投资者肯定不会考虑。”该人士称。

另据中信银行总行一位人士透露,为了推动上市,中信银行新董事会刚在今年春节前后成立,集团董事长王军兼任中信银行董事长。

但该人士认为,“中信银行赶在2006年内上市并不一定是好事。一方面,今年银行上市赶集,竞争过于激烈;另一方面,中信银行内部也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因素,不可操之过急。”

中信内部还有一种说法是,中信银行IPO一定不能与体量相当的招行相撞――招行IPO如果在工行之前,中信IPO应在工行后面。香港一位投资银行人士也认为,对中信银行来说,并不一定要抢在所谓“时间窗口”上市,关键是向投资者讲好自己的故事。他分析中信银行最大的亮点是其“跨国金融混业”概念。

本刊记者程、实习记者孙震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