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住房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面临根本性转变”等8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住房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面临根本性转变”等8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住房模式利益分配机制面临根本性转变

赵 晓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严重缺陷,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权力与资本结合、社会参与和分享极不充分现象,其典型特征便是“开发商发财,官员发展,成本社会掏”。

因为权力结构不平衡,因为市场的扭曲,房地产的利益分配严重畸形,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到了众人声讨的地步,因此政府必须超越一开始的房地产调控思路,转向发展模式的重建,让社会公众能够分享中国经济的繁荣,分享房地产发展的收益。

对地方政府,国务院的政策措施还可以更严厉些,在政治文明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不妨在房地产调控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对房价失控、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城市,政府主管应当承担直接的行政处罚。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官员便再也不能只考虑增长,而必须在增长与民生间寻求平衡,中国住房发展就将转而进入新的轨道。

此外,房地产游戏规则的改变还牵涉到土地产权的变革。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应该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创新土地制度和政策,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作为垄断性商品房土地供应商的局面。游戏规则的改变还牵涉到市场的权力结构的平衡。为此,应该允许失地农民、城市中低收入购房者成立维权协会,合理表达并捍卫其正当权益。

显然,只有真正明确政府保障居民住房的职责,并从产权、权力结构以及政治文明的高度来重构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中国房地产发展才能走向真正的希望之途,才能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政治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相适应。

创新的必要条件是让整个体系都改变

崔泰源

对任何一个想要创新的组织来说,有一个条件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要让整个体系都加以改变,而不只是单纯修补这个体系的一部分。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认为一个制度对一家企业或者一家组织来说是有用的,我们就用他的制度,但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用一整套的战略政策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样才能创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要照顾到人,而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整体的员工,而不是部分的员工。

因此,对我们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目的,既最大化满足股份持有人的利益,同时也要不断持续增长。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都可以变化。我们的管理体系让员工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自我创新。只要大家都了解了这个体系,并且这样做的话,这也自然会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需要改变的话,那公司的员工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地采取一些行动。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各公司自己的情况找出自己最适合的体系,并且要全面实行这样的体系,而不是一种非常分散的情况,只是在某些部位实行这样的制度。一旦员工对这个体系已经适应了,并且他们会有非常一致和清楚的期望,那么我们的学习东西就会减少,创新也就开始了。

管理不需要英雄主义

陈江淮

企业家的骨子里是不安分的,他们属于创新式人物,喜欢生活的不确定性,相信“在鸟儿的舞会上,总能拾到麦穗”。兵法讲究“兵不厌诈”,也是一门包含不确定性的艺术,于是人们试图将兵法引入经营管理,以期提高企业家的修养与素质,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新的学问――“兵法经营”。但我们并不能将兵法管理上升到兵法经营的高度。哈佛大学教授科特与索兹尼克明确指出,领导与管理是不同的,所要做的事以及所需要的才干当然也不同。企业管理着眼的是已发生的事实,面临的是确定性环境,因此管理者(经理)的角色要求和领导者(企业家)的特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前者必须冷静分析所有可能掌握的信息,尽可能客观地寻找出一套稳健有效率的管理制度或方案,用正确的人,把正确的事做正确,与后者主要从事的创造性工作(考虑“正确的事”)性质几乎是两码事。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已经应该习惯这样的一种观点,公司战略是反映企业未来要做什么的,组织管理是反映如何做的过程,战略遵守经济规律,而组织管理主要由权力、地位和心理等规律决定。在这样的现实格局下,要当好一名经理,重要的是要能正确把握经理的内在角色意识――经理属于平民阶层,他的职责就是循规蹈矩地执行与监督执行,他的不出风头就是出风头,他不能像前锋罗马里奥那般冲到前场攻城拔寨,他只应该成为邓加式的中场工兵,否则企业就会出乱子。

仅有扁平化组织是不够的

杜少华

自韦尔奇成功再造GE之后,“扁平化”逐渐被我国不少企业所接受和践行。然而,像许多时髦的管理概念(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一样,组织“扁平化”改造的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模仿者忽视了本质性的东西――对人和企业文化的再造。

组织扁平化之后,管理层级减少,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普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扁平化并不必定意味着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除了取决于节点的多少之外,还取决于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因为除了某些信息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进行传递外,许多人在传递其所掌握的信息时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也就是说,他可以在规章制度允许的条件下决定是否和如何传递信息。

在一些实行扁平结构的企业, 由于层级减少导致升迁机会减少,员工之间及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增加了协调与合作的难度。此时,沟通就显得异常重要。因此,企业内部沟通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扁平化改造的结果。

最后,一种强大而健康的企业文化仍是必不可少的。这并不是说扁平化结构的企业排斥文化建设,只是我们不应女,想扁平化能够取代企业对文化的培植。在21世纪,以前的“公司人”已演化为“网络人”。“网络人”的特点之一是流动性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虚化和复杂化。这不仅带来了沟通方面的问题,而且也意味着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弱化。

突破“有限责任”

宁向东

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来承担责任和义务、并行使权利,作为投资者的股东的个人财产与公司法人的财产严格区分,这就是公司的“有限责任”,也是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确立这个原则至少有如下好处:首先,它可以降低可能交易费用,比如信贷的评估费用和实施费用;其次,可以更好地在股东之间实现风险分担。

然而,“有限责任”原则给现代公司和社会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滥用”公司有限责任的情况。如果控制性股东或母公司对关联子公司中的某一个部分进行了不恰当的控制,并由此带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而当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损失进行追索时,“有限责任”原则就阻挡了他们的维权之路。但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利益相关者能成功地证明控制性的母公司已经对于公司或分公司进行了欺诈性的或错误的操作,正是这些操作导致了其损失。法官在证据面前也会支持这样的诉讼。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要突破“有限责任”原则。但也

不禁让我们开始担忧由此带来的“法官滥用”的问题。可以说,如果这种突破过于随意的话,确立“有限责任”的初衷和好处将荡然无存。这便成为了一个矛盾。

中国企业发展需要“新国家主义”

杨 帆

全球化主义者把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单纯地看作是企业竞争,主张取消国界,甚至取消民族资本的概念。事实上,国际间的企业竞争背后无不隐藏着国家竞争的影子,历史和现实都是如此。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本国的企业仅凭自身能力很难发展得起来。

我们主张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国家主义”,承认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并且积极参与,在此规律之上强调国家利益,国家主导创造利益,国家支持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力争多掌握一些核心技术,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新国家主义”中国家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主要不是通过计划经济和国有制,而是通过扶植国家战略产业,如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机械、基础科技发明、战略物资储备等。国家计划是不可缺的,补贴是需要的,战略产业不能分拆,(在石油、电信领域,应该说我们走了很大的弯路)应该实行国家主导下的军民结合,国(有)民(营)结合,计划与市场结合,结合的方式就是国家定货,公开招标,使有技术能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合同,纳入国家战略产业的轨道。这是国际通行的“非股权控制”,比股权控制有效得多;同时这也为民营资本开辟广阔的市场,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和保障。

什么时候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能够自觉地转向“新国家主义”,什么时候就实现了从民营资本向民族资本的飞跃。只有如此,他们才有希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打拼出自己独立存在的空间。

企业应该提升培训收益

文永生

企业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培训,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培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后,并没有给工厂带来大幅度的业绩提升。按照国外通常的标准,培训投资超过劳动力预算5%的工厂可以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为20%,而投资达到或者不到5%的工厂这一数字为19.1%。但是调查显示,在培训投资超过劳动力预算5%的工厂中,中国民营企业投资回报率仅为2%,而国有企业为3%,看来与标杆值相差还很远。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的培训花费高但收益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训需求管理没有实现与业务战略的有机结合。哪些能力是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哪些是企业员工的核心能力?企业究竟需要投资在哪些培训上面?如何把外部的优秀课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以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很少有企业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二、培训课程质量总体低下,企业缺乏培训课程质量管理机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既然市场上的课程良莠不齐,那么如何把好采购课程的质量关就显得很重要了。

三、缺乏培训评估体系。需求规划做好了,课程质量关把住了,是否就可以保证培训出效益呢?还远远不够。因为培训课程所传授给学员的还只是相关的理念、原理和技能要领。这些东西不一定会表现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提高从而产生效益, 因此还必须督促学员课堂后不断实践和领悟。这方面,培训课程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必须靠培训评估来实现。

纯粹市场导向不利于技术创新

石章强

纯粹市场导向型的企业过分关注消费者,关注于那些顾客可以清晰表达的当前需求,因此很有可能错过了开发那些顾客不能表述的新产品的良好机会。也就是说,如果过分强调顾客导向,会导致企业仅仅关注于对产品的微小变革和改善,仅仅关注于满足顾客的当前需求,从而很容易抑制根本性的创新,从而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更有可能偏离企业的战略和营销路径。尽管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被证明在短期内是十分有效的。

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往往更关注消费者购买后所用到的产品核心功能和产品的本质。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产品,他需要的只是这个产品所赋予的功能和价值。由此可见,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往往隐藏在表象的后面,企业如果纯粹以市场为导向,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从而受到误导,忽略了真正技术创新的本源是产品的功能和价值。

另外,从技术创新的功效来讲,它背后体现的就是企业产品力,而产品力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技术。如果仅从市场导向出发,很容易使企业偏离自己的战略和营销路径,因为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完全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只注重眼前,使企业无法克服市场的欺骗性和短期性、阶段性。

E-mall:chnacbr@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