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城厢老字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城厢老字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老字号,见证了上海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至今的城市发展,老字号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一块老字号招牌后面就是一招绝活、一段传奇、一个故事。

上海老字号究竟有多少?1991年,当时国内贸易部曾对全国的商业老字号作过一次评审,在评定的1600家中,上海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间,上海仅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主管的就有268家,还有一大批非商业、供销部门管理的老店,诸如出版和文化系统的老书店、书画社、电影院、剧场、饭店等,大多不在统计内。

上海老字号在国内雄踞一隅,不啻与当时上海历史、经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分不开。

上海历史上到底有多少经营百年以上的老字号?碍于史料散失,查证不易。不过据上海解放后(1949年5月下旬)从多渠道收集的资料统计,解放初显见的老城厢地区年代最长的字号均出于此,可见老城厢是上海老字号的肇始之地。

根据《上海地方志》《上海商业》等相关资料统计,开设于1905年以前的“百年老店”有96家,来源有三种:一是本地生长;二是外地移植;三是域外嫁接。其中,1843年上海开埠前有18家,18家中13家原创地均在老城厢地区;原本落户外地的7家,只有1家是在1943年前易址沪上;而外商企业无迹可考。可见上海经营时间最长、历史最早的“首批老字号”皆为上海籍。

在林林总总、缤纷多姿的上海老字号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那些百年老字号,且以老城厢为主。除了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初创的姜衍泽堂国药号、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庙前街由宁波商人杨庆和开张的杨庆和银楼外,还有1785-1796年相继开设的庆云生记、景福元记、裘天宝德记、方九霞等银楼。这些银楼几乎聚集在庙前街和大小东门一带,致使老城厢东门、十六铺身价倍增,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上海的商业中心。

老字号的发展,使老城厢市场星火燎原,形成规模。至19世纪初叶,该地区店铺林立,商号璀璨,如清乾隆九年(1744年)咸瓜弄上开张的王宝和酒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降生的吴良材眼镜店,道光十八年(1838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设的阜昌参行,安徽人程氏与胡雪岩同年创办的程裕新茶庄,清咸丰元年(1851年)初建的德泰钢筋作坊,同年在小东门外咸瓜弄亮相的万有全火腿店,1855年前后创立的湖心亭茶楼,以及清光绪元年(1875年)开张的容顺馆(即现在的上海老饭店),光绪八年(1883年)创建的“本帮元祖” 德兴馆,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开设的葛德和陶瓷店,1900年在城隍庙西园北首露脸的铁画轩,借明清时代的将军乔一琦住宅设立的栅栏(即用竹、木等材料围成的围墙)、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乔家浜首推的乔家栅擂沙团子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海作为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发韧地,一大批百年老店历经几代人,以穷年累月的执著与专注,雕琢和打造出众多弥足珍贵、独具一格的民族品牌,其每一个品牌实质上是海派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包容着有灵性和生命的实体。不管时代如何演绎、社会如何动荡、市场如何变化,诸多上海百年老字号一如既往地传承、创新、守望,值得现代人去追溯、思索、研探,从而感知它的熠熠风采,领悟它的灼灼光芒。

当然人们不禁会问,曾使上海民族商业繁荣的老字号,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它们的名字?曾经的老字号都去了哪里?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沧海有变迁,人事有代谢,百年老字号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上海城市建设布局的发展,老城厢地区今非昔比,老字号有的搬迁,有的置换,有的遁形,有的消亡。有资料显示,即便现存的近600家中华老字号,有些惨淡经营、举步维艰,有些败走麦城、濒临倒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已拥有286家商业老字号及278家工业老字号,其中已有51家入选中国商务部组织评选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当然,在老城厢的老字号已经凤毛麟角。

上海包括老城厢的老字号在演绎了上百年的盛衰传奇之后,多数已经或正在从人们的视线甚至记忆里消失。它们开始了分化:有的在传承中创新;有的尚能坚守“祖业”;有的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被淘汰出局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足300家的中华老字号里,有三分之二的品牌正在走向衰落,有三分之一仍保持着生命力,它们在各自经营领域里扮演“领头羊”和中坚骨干的角色,有的老店坚守品牌底线,有的跳出困境创新老牌,在上海,如前者有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永安公司、新世界城、市食品一店、中百一店、时装公司、第六百货等等,而后者有也为人们熟知的新长发、老同盛、万有全、康泰、邵万生、真老大房、川湘、三角地、三枪、凤凰、民光、华元、光明等等,它们或以培育滋养新时尚、新文化的土壤,或以多种连锁形式,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

老字号的兴衰,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沉浮变迁的真实写照。确实,老字号的沉寂,老字号的落寞,老字号的中兴,老字号的崛起,这将是一首悲怆、激越的命运交响,在人们内心升腾的不仅仅是时空交错的失落,更多的是对这曾经灿烂的历史瑰宝的深省和反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这些以往的商业传奇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今天日趋开放的商业环境里很难被复制。但,它们是否也可顺应当今市场格局的变化,随着消费选择的变化,学习现代制造工艺,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以“老字新貌”重新活跃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上?显然,这是需要现代上海人去深思、行动的。

为此,上海有识之士正联合起诸多老字号品牌和文化遗产,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擦亮老字号招牌”的活动,他们的目光与视野正投向世界,其中,即将举行的世博会是一次极好机会。“老字号企业不能被动地等待保护”,“老字号不能固步自封”,“老字号需要老树发新枝”,这成为众多老字号经营者的心声。时不我待,机不可失。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字号的复兴也将会水到渠成,它们将得到无数热爱“老字号”的人们的关注与支持,也必将深入到全国各地,乃至飘洋过海,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