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万亿对于中国是个大机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万亿对于中国是个大机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经济在连续保持五年两位数的高增长之后,终于在2008年第三季度放缓到9%的增长率,不少经济学家预期明年的增长率大约只有不到7%,虽然这一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超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来说确实太低了,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增长速度达9.8%。更有悲观的人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陷入衰退。11月5日,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面临的GDP下行风险,国务院推出了旨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及四万亿的投资,9日又宣布了宏观调整政策的重大转变,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减速,但绝不会陷入衰退,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机”而不是“危”。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会遭受到痛苦,但整体中国经济将会比以前更健康。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现在的经济形势,我们有必要从这个故事的发生之初开始讲起。

加入WTO以来的中国经济

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人对于经济现代化的认识主要是超强的生产能力,因此我们举国上下都在为了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而奋斗,表现为全国各地都是开发区,每个县都在招商引资。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成功推广,中国的供应能力在飞速地发展。然而中国人的需求速度怎么样也跟不上供应,这主要是因为收入增幅太低,另一个原因是针对中国人自己的某些供应严重不足,例如房子、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这迫使老百姓不得不进行最高比例的储蓄,这更加打击了社会总需求。

按理说中国这个经济体早已产能过剩而陷入经济萧条了,之所以没出问题完全是因为中国将过剩商品都出口到了国外。下面这张图是从定性的角度来概括描述中国的经济现实。

中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经济体,按照彼得・希夫的话来说,中国属于“战时经济体”,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比应该过上的生活水平低了不少,老百姓节衣缩食勤劳工作,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出口到国外去了,这就类似于二战时期美国的经济那样。

中美对比

当时的美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就业,近1000万人的武装力量分布在全世界,而国内由于缺乏劳动力,家庭妇女全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美国的工厂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全负荷运转,而在几年前美国还有着高达30%的失业率。由于战争,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公共债务)超过了GDP的130%,但这一政府支出非但没有损害到美国的经济,相反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美国人这么拼命的工作,全都是为了德国人和日本人,可以说超过一半的美国GDP都是为了这两个国家而创造的,美国人自己则不得不忍受政府严格管制的有限供应,包括女士使用的尼龙袜都极为短缺。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德国人和日本人是美国经济的大救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美国的GDP连年飙升,因此是绝对不能被打败的,相反为了继续发展经济,这场战斗还要一直打下去,打得越久越好。这个结论是不是很可笑?

二战结束之后,政府的军事预算大幅度下降,国内庞大的工业产能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危险,按理说形势比大萧条时期更加严峻,可为什么接下来美国没有发生大萧条,相反却迎来了战后经济的大繁荣呢?答案有两个,第一是国民对国家拥有了超乎想象的信心,美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大萧条时期截然不同;第二是因为政府大量的支出,这不仅挽救了美国经济,同时还帮助经济从战争状态转型成民用状态。在这里特别要提到《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上千万的退伍士兵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最佳人选,该法案帮助士兵更好的融入国内经济,例如资助他们进入大学深造、提供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当然还有一笔不菲的复员费。

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和当年的美国非常类似,美国人疯狂工作是为了德国和日本,中国人疯狂工作是为了美国。由于美国人的强大生产力,德国和日本人终究会被打败;而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美国人终究会破产(现在已经破产了)。要知道轴心国的失败对于美国来说是好事,绝不是坏事;而美国人的破产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样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当然这句话中国人似乎很难理解,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中国人要想实现民族复兴,那么现在地球上的资源根本就不够用。美国占世界6%的人口却消耗世界资源的35%,因此中国能够崛起的前提就是美国陷入衰退。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资源争夺方面只能是零和游戏。

国内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近年来中国为了快速增加GDP,搞出口工业是见效最快的办法,因此中国的大量资源被配置到了“对外供给”这个方向,结果就是外贸顺差连创新高,同时手头积累了天量的外汇储备。但与此同时,针对中国人自己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这体现在房价暴涨、粮食也开始涨价、老百姓看不起病,老百姓养老较困难。因此在中国同时存在“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内供给”严重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中国人常常感觉没有分享到GDP发展实惠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的GDP大部分都是为美国人服务的,美国人反倒是切切实实的分享到了中国快速增长带来的实惠――廉价商品源源不断,买房子还不用花钱(次级债)。

资源不合理配置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国的主要产业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全国上下都意识到这些地区蕴含的机会最多,因为来的人多这些地区的房价也高得出奇。但中国的人才是有限的,如果都集中到这些地方,那么中国广大的内地怎么办?沿海地区的繁荣是以牺牲内地经济为代价的,毕竟中国的总资源就这些,某些地方配置得多,那么其他地方必定配置得少。

自从去年以来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其实主要就是食品价格上涨,这是因为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加入“对外供给”的行列,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即从一个粮食的纯供应者变成了粮食的纯消费者,这粮价焉能不涨?食品价格上涨占了中国CPI上升中70%的权重。可是根据经典的货币理论,传递给央行的信号就是,中国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所以必须紧缩货币。但就在此时美国人出事了,由于金融泡沫的破灭,美国人必定会减少消费,因此中国“对外出口”这一块将萎缩,换句话说中国将陷入通货紧缩的萧条状态。可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却在实行着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结果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将加快中国萧条期的到来,幸好现在国务院已经意识到问题,及时将政策转向了。

中国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庞大的消费品生产能力,这一能力千万不能丧失,而发达国家在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他们本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有个笑话讲,美国人现在都变成了售货员。如果中国的内需起来了,中国人自己就能够消费掉我们的消费品产出,那么中国对外界(特别是美国)的实力对比将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因此,当前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中国的内需是否能够被激发出来,我们必须借助政府之手来帮助中国人扩大内需,这是中国崛起之路上的战略性决策。目前的世界上,就数中国政府(及地方政府)最有钱,他们的钱必须尽可能多地支出给国人进而转换成购买力,这是纠正资源不合理配置的唯一办法。

刺激内需,扩大赤字

中国政府刚刚宣布了未来两年内4万亿的投资计划,这4万亿是安排到2010年底的投资计划,目前已经是2008年底了,因此未来两年平均每年将花费2万亿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其中主要投向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能源领域。需要注意的是,2007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3.7万亿,今年可能达到16万亿,因此每年新增2万亿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数字,不过是增加了12%左右而已。另外,我们也不知道这2万亿是不是有些项目本身已经包括在那16万亿之中了。也就是说,这4万亿投资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让人感觉政府已经打算重拳出击了,于是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对于经济来说,信心的恢复比真金白银还要重要。

这么多钱要投出去,那么钱从何而来呢?一个途径是财政支出,中国是世界上难得的一个拥有财政盈余的国家,因此背上2%以上的财政赤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另一个途径是发行长期国债,由于大家对资本市场没信心,因此国债的认购会非常踊跃,那么就由政府来帮你们把不敢花的钱给花出去吧。最后一个途径是正在酝酿中的,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为什么地方政府这么热衷于卖地呢?那是因为卖地来钱最多,有了钱就可以大搞基建,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可能卖地所得很少,那么政府直接发债券就可以立刻动工开始搞基建了,这对拉动经济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事实上,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搞基建是最有利的,因为全世界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大幅下跌,少数品种甚至跌去了80%,此时花钱的效率是一年前的2-3倍。

在公布投资计划的同时,国务院宣布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此前的紧缩政策已经彻底废弃了,这是中国股市和经济的最大利好,比4万亿投资更实际。在未来的一年里,利率和准备金率会有大幅度的下调,以准备金率为例,必定会调节到10%以下,甚至会见到9%,而利率将下调至少200个基点,只会多不会少。这将向市场上释放出大量的资金,同时央行已经明确表示,不再对贷款施加限制,换句话说,只要信心一恢复,那么钱会立刻流通到市场上。

企业是谁有钱就和谁做生意,以前美国人欧洲人有钱,因此中国大量廉价商品都运到国外,现在出了个金融危机,洋人的钱包瞬间瘪了下去。接下来那些搞出口加工的企业会无比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解决的,可能有些订单往后再也不会来了。接下来的世界谁最有钱?答案不出意料,当然是中国政府最有钱。为了保证中国至少8%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在花钱这个问题上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由于政府的钱主要是投向基础建设领域,因此水泥、建筑、钢铁,这些行业会受益。

事实上现阶段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比依靠出口拉动更好,道理并不复杂,出口的商品都是外国人在消费,他消费得再多和中国人也无关,中国的工人只是得到一份工作拿到一份工资。而基础建设就不同了,新增的公路和铁路都在中国,中国人完全可以享受到好处,同时中国的工人也有了工作拿到了工资。这些分析并不需要经济学知识,只需要一些常识。经济的活动就是资源的配置,现在有人说,资源配置给外国人对中国人更有利,而资源配置给中国人反而对中国人不利,因为前者是市场配置,后者是政府干预,这种说法大约只有死读经济学的人才会说出口。

对于企业来说,另一个大利好是增值税改革,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不少省份开始了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简单地说,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将作为成本从销售额中扣除,扣除之后再计增值税。这将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初步计算,明年因增值税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预计中央政府会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减税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发放内需券

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直接向国民发钱的办法来刺激需求,如果现有的措施都不见效,那么最终中国也可以考虑使用这种办法。由中国政府来扮演美国人的角色,首先印制一套“内需券”,其实就是另一种人民币,这可以直接以财政赤字的办法来实现。然后分发给全体中国成年人,假设有10亿人,那么每个人可以领到2000元内需券,告诉大家这个内需券有时间限制,只能用3年,同时只能买东西,不能用来看病、读书等等。大家拿这个钱去消费,商店和工厂收到内需券之后就和收到美元一样,跑去央行换回人民币。

这样,中国政府通过“内需券”就可以模拟美国人的方式花钱了。更好的是,这点钱都是中国人自己在消费,因此可以立刻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而且也不会存在腐败的行为,因为是按照全体人口发放,人人有份。也不会存在无效行为,因为怎么花钱是他自己的事情,政府不干预。中国的问题是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可是没有消费能力,因此只能靠美国人来帮着消费。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通过内需券来自行消费呢?这比社保直接得多,而且也不存在吃大锅饭统筹的情况。事实上,如果这个办法得以推广,那么中国的萧条问题就立刻解决了。当然,这可能只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场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危险。从外部看,中国应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资源、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机会,努力寻找和占有海外资源。因为从长期来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格一定会走高,最终谁占有谁就获益。而中国产品大多数是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出口下滑的情况可能会低于预期。从内部看,中国的人口数量决定了中国内需潜力巨大,但老百姓还缺两件东西,第一是资金,第二是信心。中央的投资计划以及其带来的乘数效应将增加老百姓手中的钱,使得他们有钱消费,如果再把中国人的社保养老问题解决,那么中国人将获得最难能可贵的信心。如此一来,中华民族的前景将非常光明,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作者为青年学者、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