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观察课有效教学三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观察课有效教学三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观察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特点,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它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但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我们对观察课的价值认识不足,受困于材料的选择和呈现,学生往往把科学观察当做“玩”,激情有余,思维不足。本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从做足课前准备、明确观察要求、引领学生主动观察三方面来进行阐述,探讨科学观察课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 做足课前准备是有效观察的前提

科学观察课的课前准备要考虑三方面:一是准备好教学材料,有序呈现;二是教师课前亲历观察过程,摸清情况;三是做好观察活动的设计,优化过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七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典型的科学观察课。如何准备这一课的教学,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充分准备好教学器材

器材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套好的器材可以成就一节好课,一整套好的器材可以成就一门好课程。在本课的器材准备中,首先是显微镜的准备。考虑到实验室的光线或弱或杂,有时学生的走动也会挡住光线,势必会影响观察效果,所以在使用显微镜时将笔者自己改制的LED灯直接置于通光孔下作为稳定光源,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另外,教师还应该准备好有关微生物知识的视频,如变形虫、草履虫分裂等。当学生一提到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展示出来,做到“胸有成材”。

2. 做好做足下水观察活动

对于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教师的“下水实验”就是先于学生经历该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中去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一个整体把握。如教材中提到了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笔者也在课前进行了培养,但是通过观察还是找不到明显的微生物。后来笔者拿来了田间带根的稻草来培养,还真的培养出了丰富的微生物。试想,如果笔者不去做“下水实验”的话,课堂上会有多尴尬!

3. 优化观察实验的设计

观察实验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科学教师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与创新。如本课教学中,用显微镜观察物体通常先把标本放在载玻片上再盖上盖玻片,即制作临时装片。在做标本时,笔者改变了实验设计,没有按照书上要求加入棉絮和盖上盖玻片,因为加入棉絮和盖上盖玻片后去观察,效果比较差,但笔者向学生做了必要的说明,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另外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做了调整。先给学生提供5倍目镜,二次观察时再给学生提供16倍目镜,这样更换目镜的操作比较简单,而且两次观察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同时也便于教师调控课堂。

二、 明确观察要求是有效观察的关键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可以开展教学了呢?未必!要提高科学观察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明确观察要求做起。

1. 在观察活动前合理分工

科学课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在布置要求时尽量细致一点,尽量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任务,培养他们在小组内的责任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但两人之间还有一个争抢:到底是谁先进行观察呢?笔者的要求是: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两位同学画得最真实最细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实验中强调小组内的合作意识,不是小组内一个学生观察成功了就代表你们小组的水平,而是看看小组内有没有不成功的,以此来增强团队意识,尽量让小组内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竞争。同时也会改变平时小组合作中有些学生永远是“观众”、有些学生永远是“演员”的不良场面。

2. 在观察活动中随时记录

记录是保存数据、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课堂上笔者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科学课堂记录本,让学生记录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不理解的发现。在这一课的第二次观察中,学生观察到了资料卡上没有记录的微生物,但这些不知名的微生物确实是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求把他们看到的微生物记录在记录本上,让他们展示自己小组的发现,课后布置他们查找资料进行比对辨别。在这样的观察记录中,学生不仅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而且还能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3. 在观察活动时安静有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很严谨的事,需要在安静的氛围中去完成。在上课时,教师要提出观察生物的基本要求,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开展交流等,将习惯教育先于观察活动。一开始学生是有点不适应的,毕竟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但时间一长学生也就养成了安静探究的习惯了。

三、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观察的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只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观察的需求

在上这一课之前,笔者和大多数科学教师一样没有亲眼看到过草履虫、钟虫等微生物,自己在第一次看到这些微小的生命时,也是长时注视着目镜中奇妙的一切,何况是这些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呢?为此,在课的第一个环节中,笔者介绍了今天观察材料的来历,并提问:我们能在显微镜下亲眼观察到微生物吗?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观察老师带来的材料。平时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今天可以进行尝试,学生是何等的高兴。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以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观察活动之中……

2. 精心呈现材料,提高观察的效率

在科学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时往往兴致勃勃,但到了小组活动结束后,他们会发现不过如此,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足,材料过于简单造成的。为此,在本课中笔者依次出示了5倍目镜、16倍目镜,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发给他们相关的生物比对知识卡,让他们在信息的比对中产生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最后总结汇报时,笔者出示了电子目镜,把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使一滴水中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直接展示在每个人的面前,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视野。展示各小组每一滴水中的微生物都是不太一样的,学生对老师投影的画面特别感兴趣,教师通过边展示边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聚焦,不断丰富了观察的发现,提高了观察的效率。

3. 迁移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的能力

很多科学探究活动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很难完成,如何让学生延续这种科学探究的兴趣呢?关键是迁移所学方法,做足课后的延伸活动。笔者提供了自己稻田里采集的稻草,发给学生自己去培养微生物,建议他们用今天的观察方法,到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建议学生探究除一滴水以外的标本(如蚕豆叶下表皮,南瓜茎,玉米种子等)。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课后探究兴趣也得到了延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观察要在材料选择上体现结构性,用简约的材料引领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教师要设定观察目标,落实观察要求,引导学生在持续观察和探究中发现科学本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