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传统在小城镇土地利用中传承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传统在小城镇土地利用中传承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小城镇建设中应该重视、保护的对象。基于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文章提出了小城镇土地利用中中若干具体的传承策略。同时指出设计师在设计中应突出保护意识,在深入调查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设计与保护。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利用;文化传统;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所指出的:“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1]。漫长的历史沉淀使小城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环境特色,但也有其共同点,如:人工环境交融于大自然、有序的空间结构、宜人的街道空间等。小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城镇发展中应该重视、保护的对象,更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城镇特色优势的重要资源。在小城镇土地利用中应注重小城镇人文特色的更新与重塑,以适应小城镇的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保护策略

现行的小城镇土地功能分区的方法扼杀了小城镇的有机性、整体性的运作和活力,降低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变相鼓励单一用途,使小城镇失去多样性。而事实上,小城镇土地利用的形式多姿多彩,又随着时展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小城镇土地利用多样化、异质化,结合生态规划思维思想,在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可引用表性规划的方法。

表性规划的论点是:控制土地利用的最佳办法不是按“功能类别”分区,而是按在这块地上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或引发的实际情况和影响来决定这些活动是否适合,是否被容许。表性规划的首要工作是制定“表性指标”。只要是符合指标,一块土地可以用作任何用途。因此用地表性规划控制的不是功能,而是这些功能对环境、邻里和基础设施的要求和影响[2]。表性规划的观点对于小城镇土地优化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们当前实现小城镇土地利用多样化、混合化、复合化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启示。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环节上,我们如果能事先树立这种规划思维,结合一定的控制方法,就能够保持小城镇富有活力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状态,从而延续小城镇中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2.小城镇发展中的保护策略

小城镇由乡村发展而来,也必将在发展中最后融入城市。小城镇的文化传承应是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与发展,在土地利用中可有以下三种传承方式:

(1)与新发展区域链接

所谓“链接型”保护开发方式,即将历史文化风貌遗存保留或恢复重现,以旅游、休闲等新的功能来链接停滞的历史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断层,村镇以与其历史完全不同的社会存在方式进入城镇,成为城镇中的一个“文物类”区块。在这里,历史片断被作为一种物质保存下来,作为新的城镇功能承载基础设施,重视传统环境和建筑风格物质形态的再现,以表现地域性或历史特点。这种保护方式以完整地“读取”历史信息作为前提的,珍惜和保护每个城镇的独特风貌、遗物和不可再生的发展资源。这正是“链接型”保护开发方式的立足点与可贵之处。见图1。

(2)在景观安全格局上生长

这种保护方式与传统的开发方法不同,不采用把整个村落拆除的方式也不是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成片保护方式,而是采用以景观安全格局为骨架,在保留其结构和过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引入新的景观和开发建设的拼贴和补缀的“生长型”方法。这一类模式注重延续地域的“场所精神”,尊重并保持小城镇原有的社会功能及居民的生活习惯,挖掘其内部蕴涵的有用资源和文化潜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从而保护和整合了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具备生态良好、历史延续、文化特色和认同感鲜明的和谐新社区,见图2。

(3)与居民生活相适应

由于村镇的急剧变动导致村镇居住形态与农民生活脱离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少数学者的高度关注。乡镇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原有居住形态的保护和继承?如何与居民生活相适应?如何与农业生产相适应?这些都都应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村镇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如果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中得出的经验和理论不加思考地运用到村镇中来,将会给村镇集中社区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村镇社区规划和建设模式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社区的模式,而需要深入研究影响村镇聚落形成和演化的各种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精神等。

3.迁村并点中的保护策略

目前为满足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需要及实现农民城市化、农村生产现代化等目的,村庄布点规划日趋重要并成为指导乡村居住点建设的“龙头”,可以说“迁村并点”的规划思想已经成为贯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策略[3]。然而,在居民点迁村并点工作中由于忽视传统村庄肌理结构形态及传统建筑形制保护与更新,许多村镇规划简单的把农村居民点看作一个个房子来处理,将这些散落的房子聚集在一起,以腾出更多土地资源,但考虑物质形态而忽略了文化内涵,致使村镇文化特色与肌理结构的破坏。

在迁村并点规划中要强调保护好那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特色民居和历史遗迹,而不是全部迁并重建;规划对于自由分散的农民住房及大部分零星的线性聚集村落,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整治合并;继续提高那些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局部小中心的点状和面状聚集村落的聚集程度,并创造符合传统生活的空间。

4.旧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

当前,我国小城镇中的旧城区一般仍保持着浓郁的乡土传统文化和环境特色,但却普遍存在着建筑密度高而人口密度低的“空心村”现象,且其物质环境较差,社会经济衰退,造成多数居民收入偏低,小城镇旧城区存在吸引投资的能力并不强,缺乏应有的经济基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粗放等现象,因此改造旧城区成为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和在土地集约利用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在旧城区的改造规划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改造中遵循“由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居民的真正实际需求。其二,以有秩序的规划来代替有机的规划。其三,强调终极静态规划忽视了规划目标与手段的统一和过程的动态性、多样性。由于存在以上弊端,小城镇在规划与改造的同时,将面临着失去浓郁的乡土传统文化和环境特色的危险。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作到以下几点:

首先,合理的小规模的改造、整治和改善,对维持社区和环境活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倡导一种适合小城镇发展的“渐变”式的空间改造模式,实现对小城镇空间的再创造。这种“渐变”式设计思路的关键是通过对小城镇步行交通体系与社区交往环境的营造为基本出发点,创造一种适应性强、易于更新、便于自建的新型街院空间,并使之成为城镇空间中的重要结构单元。这种设计方法可以直接避免小城镇盲目套用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这种小城镇“渐变”式的改造与更新,将在整个小城镇土地利用中担当继承与保护文化传统的重要角色。

其次,严格控制整体上的空间尺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必须在不破坏现有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与更新。按照旧城区建筑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质量、风貌和层数以及不同地段的要求,将旧城区划分为:保留区域、改造区域、更新区域和整饰区域4个类别,结合实际进行保护更新[4]。

最后,在对现状的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与细化用地规划。在小城镇的各阶段规划中,应对改造规划进行深化和细化,尤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旧城老房屋密集区应制定指导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内容应着重对现状的调查,不仅包括土地使用性质,还应包括诸如建筑质量评定、建设年限、建筑权属、院落界限等的调查分析,而后以此为依据,结合居民实际需求,编制一套指导性的物质化详细规划方案,以作为指标化的控制性详规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姜广辉、张凤荣、颜国强、宋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4:64

[2] 梁鹤年.开发管理和表性规划.城市规划,2000/03:36-37

[3] 唐燕.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规划师,2006/04:49

[4] 谢兴保、张天洁、杜宁睿.探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镇宁自治县城关镇旧城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