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诗歌鉴赏启蒙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诗歌鉴赏启蒙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文学骄子的诗歌,面对00后学生,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遇。本文试图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诗歌学习化难为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用全方位多感官联动的课堂教学,来唤醒七年级学生对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教学 互助启蒙 互动提升

一、诗歌教学的困境

诗歌,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是文学的骄子,是语言的宗庙。然而,当诗歌走进当前语文课堂,却遇到了极为苦涩的尴尬境遇,不少师生对诗歌望而生畏,进而忘却了教学的初衷——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

二、启蒙之路:互助,化晦涩为浅易

著名诗歌评论家王家新教授指出:当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过于注重于诗的思想意义,甚至把诗歌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要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2]为此,笔者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诗歌积累不够、感悟较弱,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达,喜欢生动、形象、活泼的课堂氛围等特点,创设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团队学习为抓手,适合“00后”的多感官联动教学新模式。

(一)组建平等对话的学习小组

基于诗歌学习的难度,学生理解、鉴赏水平的不均衡等现状,笔者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7个合作小组。在合作学习中:明确分工职责,保证讨论有效,力求反馈及时。有了团队和合作,加上竞争的氛围,课堂上人人在参与,个个在对话。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有了话语权、没了畏惧感,收获了成就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二)铺就由浅入深的鉴赏之路

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因此学生很难把握和理解。

1.诗歌内容简单而准确把握

笔者认为,诗歌的内容把握离不开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而这两个名词对初一的新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分四步走:

(1)读。(2)寻找景物(即意象)。(3)描绘景物。(4)借助作者情感,描绘整个画面(即意境)。

这样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理解方式对于理解能力不够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适用的,这也是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的一种有效理解途径。

2.鉴赏手法的谙熟于心

笔者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散文散文诗现代诗古诗”梯队式的鉴赏之路。从散文教学开始,逐步向学生渗透以点到面的整体理解、表现手法、意象、意境等。

笔者所选择的鉴赏入门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在《春》的教学中,笔者在品味鉴赏环节,运用演绎法,抛给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切入点,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很多同学能准确找到相应的语段进行思考、理解、赏析,最后回到起点——理解“虚实结合”等鉴赏名词。

三、提升之路:互动,让枯燥成诗意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必须拓宽课堂,笔者采用课前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展示,课后成果的拓宽方式。

1.课前多彩学习套餐

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何让学生去寻找美、诠释美、感悟美?笔者在《再别康桥》的课前自主学习中,设计了五彩套餐。套餐难度上有跨度,方式上较多元,从寻找徐志摩的生平、康桥的资料,到诗歌意象、意境概念的初步理解,让学生通过查找、搜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生动、有趣又多角度的预习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大家均踊跃参与。

2.课堂漫步诗意画卷

在《再别康桥》的成果展示上,有的学生伴着音乐深情诵读,令人陶醉;有的学生将徐志摩和康桥的情缘娓娓道来;有的学生制作的康桥视频令人身临其境;也有学生对意象、意境有了自己深入的理解。

3.课后用想象续写神话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笔者的诗歌教学,常常顺带着一次小规模的诗歌沙龙——诗歌学习成果展示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在新授《再别康桥》时,学生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诗歌沙龙中,他们声情并茂地向徐志摩倾诉自己的感悟。

学生在这样有音乐、有故事、有色彩、有情义的诗歌教学中,调动了所有的热情和感官,全方位地体验到了诗歌的多重魅力。很多学生从此爱上了诗歌,爱上了创作。

如此美妙,不要因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永远徘徊在诗门之外。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满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更能成就一段诗意人生。语文教学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让人们的思想变得丰富、深刻,让人们的灵魂变得纯净、美好。

注释:

[1]韩军等:《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杨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 2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