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游忠平 獨步藝術界的陶瓷雕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游忠平 獨步藝術界的陶瓷雕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忠平擺脫陶藝不是瓶瓶罐罐就是杯碗盤版的魔咒,把陶瓷作為一種媒材,挑戰雕塑的創作領域,在雕塑界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他的陶瓷雕塑在極小的支點支撐下和眾人的驚嘆聲中,拔地而起!

剛踏進展場,迎面而立的作品,上下兩截的圓弧體分別用一顆圓球黏合,圓弧體的內外緣布滿尖刺,間或錯置一些大小不一的圓球,彷彿是一張撐開的鯊魚嘴,乍看之下,感覺並不舒服。

不僅止於此,在游忠平的作品中,頻繁地出現類似的表現手法,長短不一的尖刺,大小不一的圓球,如果問他,究竟想表現甚麼?不如先問他,這些作品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追求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雕塑科的游忠平,二十六歲就在敦化南路的藝術家中心做了生平第一次個展,當時他已將社會議題融入創作之中,觸及未婚媽媽所感受的人際冷暖,企圖展現母性的堅持。二十九歲到美國,一直到三年前,他五十三歲,才回到台灣開展,這期間,社會關懷一直都是他作品企圖表現的內涵。

旅美期間,游忠平創作的作品呈現出東西文化交互衝擊、激盪,相互探索之後的動態融合,隨著生活歷練的豐富,作品也愈加成熟。隨著作品陸續被美國陶瓷博物館、安大略歷史博物館收藏,屢獲國際殊榮的游忠平鋒芒再也無法隱藏,終於獲得國內外藝術界的肯定。

游忠平的創作特殊之處究竟在哪裡?他說,在美國比華利山莊(Beverly Hills)時,一位的畫廊負責人告訴他:「你的作品,色彩、造型結合得很好,但是翻銅後就沒有色彩了。

畫廊老闆的一席話啟動了他的想法:如何才能讓形與色有更完美的結合?

游忠平思維,翻銅工廠用硝酸銅和硝酸鐵,銅雕作品的顏色不是銅綠色就是棕色,沒得選擇,至於石雕、原木、金屬焊接,都是保留原色,很少另外上色,而樹脂和玻璃纖維做的雕塑,經不起風吹雨打,以它為素材,可以任意上色,很漂亮,但撐不了十年,距離游忠平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

「為什麼雕塑作品有形有體,西畫則是彩色世界?兩極化的現象,引起游忠平內心的疑惑:「萬物都是有形有色的,為何西畫有色無形,雕塑就是有形無色?難道兩者不能結合嗎?這個念頭引發他追求一種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連續五年作品全部失敗

他希望打破雕塑只能呈現媒材原色的框架,讓作品有作者創作意念所賦予的色彩,幾千年都不會褪色。這讓他興起了以陶瓷為媒材,結合釉藥,做成雕塑作品的想法。「陶瓷是永恆的材質,可經數千年而不衰壞,上過釉藥後,色彩永遠保持溫潤如昔。

游忠平表示,以前的觀念,雕塑就是雕塑,陶藝就是陶藝,兩者基本上是不會結合在一起的,陶藝在學校被歸入美工科,雕塑家也不會用陶瓷來創作。游忠平使用陶瓷做雕塑,當時就是突破!

但突破並不代表成功。他用陶瓷創作的前五年,完全做不出成功的作品,「雕塑造型的形體,燒出來的作品全破了!游忠平回憶,「陶土經過捏塑成型,還是溼的,燒製的過程中,會縮小百分之十八,必須維持同一個溼度,作品才不會裂開。問題是作品的各部分厚薄不一,燒的溫度不能相同,所以一燒就裂。修補後再燒還是會裂。

游忠平說,有一次開窯時,看見辛苦完成的作品再度全毀,不禁悲從中來,嚎啕痛哭,他搓著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腫脹疼痛的雙手關節,內心嘶喊著,他竭盡心力的創作,又要付諸流水了嗎?

為了做出所要的形狀和成功的作品,游忠平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摸索,終於讓他找到技術上的關鍵,他描述說:「作品要先以800℃的溫度素燒,噴上釉藥後,再以1230℃的高溫釉燒。他說,一般素燒8小時,他卻用五倍的時間──40小時慢慢素燒,就是要避免作品因各部位厚薄不均而裂開。

作品初步成型後,必須等三個禮拜讓它乾,才能素燒,裡面才會產生矽結晶,質地才會硬,不然沒有結構力。「只要三級地震就可以震垮作品,但我創作過程中從未遭遇過,我還是很幸運的!游忠平慶幸地說。

「我用土片讓作品成型,前一塊土片快乾再加上一塊土片,所以我必須倒過來做。像大樓先蓋頂樓再打地基嗎?游忠平點點頭,補上一句:「《舞動生命》這件作品,我甚至是躺著做的。笑談之中,將當初創作的艱辛表達得淋漓盡致。

藉舞者激勵受傷的心靈

他選擇以陶瓷來創作雕塑作品的路,如何成功使用陶土和瓷土燒製造型固然是一項考驗,運用釉彩也是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卡。一開始,釉的性質為何?如何上釉藥?都沒有人教他,全靠一步一步摸索,才找到竅門。「我認為,台灣、中國,甚至全世界的陶藝家,頂多是釉藥專家,而不是雕塑家,孫超發展出結晶釉,就已經很不得了。在他看來,陶藝作品的形狀都很簡單,沒有超越生活器物的造型之外,自然更談不上雕塑了!

游忠平不斷挑戰陶瓷雕塑造型上的限制,他回憶說,「在美國,有一次巧遇一位小兒麻痺的女舞者,忘情地舞動軀體,絲毫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盡情展現自己,一點都沒有自怨自艾,整個人閃耀著自信的光芒,隨著音樂和舞蹈,散發出樂觀、堅毅與勇敢的感染力。驅使當下受到感動的游忠平以她為模特兒,創作出《舞動生命》,企圖透過這位舞者感動駐足欣賞的人們,彼此進行心靈對話,撫慰曾經受傷的心靈,激勵出奮鬥的勇氣。

「其實創作當初,沒有人認為我可以做出人體。我一片一片做,因為需維持一定的溼度,常常一接就裂掉,嘗盡了失敗。游忠平說,生命就是要從不斷的失敗中挑戰不可能,最終才能獲致成功。「我早期的作品也很原始,慢慢才蛻變突破。從直的做到斜的,不斷更換各種角度,每一次都會發現不同的驚喜。他言談中隱隱散發出歷盡艱辛後的快意與欣然。

試想,每一件作品要用800℃的火燒40小時,退燒之後,再上釉藥,再入窯燒它18個小時。「所以在窯裡面,光燒就燒了60小時!但他一年之間卻做了20幾件作品,平均3個多禮拜做出一件作品!既重質,又重量,看起來似乎不可能,卻是事實。

他端出《龍的傳人》說明,「作品裡面包含1,000多根尖刺,做尖刺之前,先把100多個圓型球塞進去,足足做了一個多月。我一天只睡5小時,天天在趕工。

游忠平指著一件重達80公斤的陶瓷雕塑作品說,它相當於500號的西畫,「但不要忘記,製作過程中它已經縮了18%!可以想見這件作品原始體積的龐大。問他為何如此辛苦?他坦言,「等我八十歲了,我還能再做一件重達80公斤的作品嗎?我必須在體力還搬得動的時候努力創作。

傳統工藝升格現代藝術

游忠平創作的作品有基本造型,但細節不一樣,直線、曲線交互運用,「直線中的曲線讓直線變得有力,曲線中的直線則讓曲線變得柔和。就是如此豐富的層次,讓作品呈現了不同的意義和意境,一如他用尖刺來表現挫折、衝突、困頓和悲傷,用圓形表現生命的本質。

「陶瓷雕塑是翻銅法所做不到的,但我做到了!因為裡面有很多死角,必須用雙手一點一點去處理,翻模的方法根本不可能做到!這意味著,游忠平全部的作品都是唯一的、獨特的、絕無僅有的,也是完全無法複製的。當你根本找不出完全一模一樣的作品,藝術品的價值性也就油然而生。他不諱言,已經有人跟他接洽,要做他的藝術經紀。

當游忠平在美國藝術殿堂已豎立起地位來時,他卻收拾行囊回台灣了。是因為思鄉嗎?還是想落葉歸根?「我心中一直有台灣,還創作過一個作品『我的故鄉,我想把人生最輝煌的創作歲月留給我生長的土地!游忠平感性地說,「回來台灣前,為了開展新的創作,我構思了四年,勾勒出『生命禮讃系列,分別用五個系列來表現:『不可思議的生命力、『愛情海、『有情天地,明年是『真善美,後年以『禪來收尾。創作技術上會越來越難,但他就是要挑戰自我,每年突破一個造型,色彩的運用也會不同。

游忠平藉「有情天地系列來感念天地的賞賜,激勵觀眾堅定信念,活出自己。他說:「生命是有限的,藝術創作卻無止境,我以藝術創作來頌揚與分享生命,記錄生活的感動,雕塑心靈的意象空間,讚頌天地有情的起源。他選用滋養大地的灰土為媒材,與釉彩做完美的結合,再搭配形體的雕塑,他有雄心做出令世人驚艷讃嘆的作品,要將中華傳統陶瓷工藝升格為世人所接受的現代藝術!

「我在創造歷史!雕塑媒材,以前是沒有陶瓷的,在我之後就有型有色了。萬物都是立體的,都有其獨特的塑型,我打破了平面有色彩無造型、立體有造型無色彩的狀態!以前沒有人這樣做,也做不到。游忠平說,秦俑使用的是礦物塗料,原有色彩已經不見,但釉藥可以千年不壞,他的陶瓷雕塑已經為雕塑界找到了永恆的色彩和材質!

曾經一連五年燒不出一件成功作品的游忠平,每一次開窯時所見的景象都重重地刺痛了他的心,但他抹一抹額頭的汗珠,擦乾流下的淚珠,堅持創作下去。「每一個生命都是一首樂章,在不同的階段中會呈現不同的風貌。游忠平說。

尖刺中找尋生命的圓珠

「尖刺代表挫折、衝突、困頓和悲傷,而圓形代表的就是生命、希望與圓滿。游忠平運用造型的衝突對比性來表現生命演化的過程。

如果向内的尖刺所刺痛的是自己的心,那向外的尖刺所刺傷的就是別人了,我們是否也能從這件作品省思到:如何在叢叢尖刺之間找尋到生命的圓珠呢?

一如他要你直視生命當中令人不悅的因素,我們回頭細思那一件像一張鯊魚嘴的作品,飽經挫折和傷痛,怒力奮戰不懈而終於獲致成功的游忠平,終於圓潤了他陶瓷雕塑的藝術生命。

作品一定要討喜嗎?當然可以,但游忠平不做此想,他擺脫陶藝不是瓶瓶罐罐就是杯碗盤版的魔咒,把陶瓷作為一種媒材,挑戰雕塑的創作極限,在雕塑界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他的陶瓷雕塑在極小的支點支撐下和眾人的驚嘆聲中,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