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读《望天门山》和《鸟鸣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读《望天门山》和《鸟鸣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美感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审美领悟、审美活动具有反复性为理论依据,启示语文教师对我国古代诗苑名篇不可满足于表面理解,而应深入研读,真正把握审美对象的旨趣。

关键词:审美活动;反复性;李白;王维;动态美;静态美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90-02

《望天门》和《鸟鸣涧》俱为唐诗名篇。美学研究告诉我们:美感活动的最高层次是审美领悟,就是要求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审美体验,进一步凝聚为一种对审美对象的深层的理解性的把握,一种哲理的领悟,一种升腾到精神自由世界的审美超越。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审美活动具有反复性,就是说明那些蕴含着无穷意味的审美对象,需要反复地观赏体味方能真正领悟其美之所在,而且此后的每次有兴致的观赏还会有新的感受,新的领悟。“诗无达诂”正说明此中奥妙。美术大师王朝闻有句名言:“对客体的发现也是对主体的肯定。”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古今诗苑名篇万万不可浅尝辄止,要深入其中,仔细体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下面仅就《望天门山》和《鸟鸣涧》摊点审美体会。

客观的自然物具有动与静两种形态,因而艺术世界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在我国古代山水诗中,李白的动态描摹、王维的静态手法,都非常出色,确能相映成趣,给人以无尽的品味。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诗星,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称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杜甫赞赏它“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这位“诗仙”,确是诗歌圣手。他善于突出事物的动态描摹,他笔下的“动”具有千钧之力,给人以出语不凡的强烈印象。我们品读他的《望天门山》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此诗写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春,为李白初次过天门山所作。天门山是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名博望山,坐落在当塗县城西南15公里的长江东岸,西梁山又名梁山,坐落在长江西岸。二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天门山气势磅礴,天险神奇,为长江著名风景胜地。李白对于祖国雄伟的河山,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他的豪放气质,与大江大河奔腾不息的气概多么默契。天门山、山水交汇的非凡景象,是李白振奋异常,感慨万千。

“天门中断楚江开”,首句突出描写汹涌澎湃的楚江(即长江)冲破天门的气势。“开”,打通之意,异常传神;“断”紧连着“开”,长江豪迈的冲掘力,使大山让路,岩石迸裂。“山断”而“江开,何等雄壮,何等开阔!这里长江一往无前的气势,正是大诗人李白胸中豪放之气的折射。诗题中的“望”字告诉我们:诗笔所及都是李白在船上奔向天门山、远眺天门山的动人情景。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李白,诗中所写的佳景都是“望”中所见所感,因而句句都有暗藏的“我”字。“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二句反转过来写对峙两岸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浩荡不息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道,水的冲击运动,激起回旋,掀起怒涛,声如雷鸣。长江的洪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至此回”,即“至天门稍折而北”,长江终于回转向北流去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在船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天门山越来越近了,心情十分振奋,而两岸的青山双双对对站在那里,似乎迎面扑来,表示对自己的欢迎,这既是实景,也是李白心情愉快而激动的反应。这个“出”字为这首诗增色不少,它使青山有了生命,它使诗歌增了情趣。它也从侧面流露当时李白雀跃的心情,真可谓激情澎湃,呼之欲出了。雄伟的天门山啊,我是从日边来的,我是从远方来的。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的个性和向往光明自由的品格。他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这首短小精致,用特写镜头,给我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妙诗篇。

李白有着明睿的观赏目光,他有着诗人敏感的善于扑捉第一印象的眼睛。洪水的冲掘力,大山的鬼斧神工,都被他描绘得惟妙惟肖。而“动”字的运用,则成了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李白作为山水诗的大诗人,在他的诗集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用得异常巧妙,它化动为静,这是诗人李白“遥看”中的第一印象,给人以真实之感。同时也说明了大自然的伟力,将制服的瀑布挂起来。《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去金芙蓉”。句中“削”字,用的传神,难以用其他字来代替“削”字,紧连“金芙蓉”,最令人注目的光彩美呈现,心中多么愉悦。

与李白诗中动态美相对的,则要数王维诗中的静态美了。王维与李白都是唐代大诗人。北宋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描绘山河多娇,洋溢着热爱河山的激情。中年的他半官半隐,长期隐居在风景优美的辋川别墅里,探求大自然的美和趣致。王维在诗中最喜欢表现静的境界,他善于描绘静态美。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诗不少是描绘静态美。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出色地展现了春山月夜幽静的美妙画卷。真是“诗中有画”。首两句写出了春山幽静图景。静景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人云:“静不可言静”,诗中采用以动衬静手法。桂花飘落的细微声息往往不被人注意,只有万籁俱寂,人闲安定,心静无杂念,才能感知桂花飘落的细微声息。这样,就把春山的夜的空旷、寂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需要体会到: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扑捉出别人无法感受到的情景。

当万类都在夜的寂静安详休息的时光中,月亮升起,皎洁明亮的月光,改变了漆黑无光的春山,大自然骤然的变化,使宿鸟惊叫起来。在春涧中划破了夜的寂静。鸟因“月出”而惊,由“惊”而“鸣”,鸟鸣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与闲适。王维运用相反相成的道理,将这座春夜寂静如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给人以富有生气难以忘怀的印象。

从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王维艺术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美,“人闲桂花落”,人们往往观大不注意小。诗人能发现扑捉到桂花飘落细小的声音,把美的聚焦点集中在桂花上。桂花是一种美的花朵。桂花飘香更使人感受到美的愉悦、桂花飘落的声音也是令人神往的美,不过,不为人注意。王维把这种声音突现在诗上,多么新鲜,作者以此展现春山夜静,多么高明。“月出惊山鸟”又使人眼睛一亮。人们看惯了月出,听惯了鸟叫,习以为常,似乎难以品到美感。王维设计了一个春山夜静的背景,将“月出”和“鸟鸣”用“惊”字联系起来,成为别开生面的美丽月夜特写镜头。这个“惊”字,真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著名作家王耀东曾将这首佳作翻译成现代白话小诗:经冬的桂花树,在渺无人迹处,连它的绽开和飘落都使人毫无觉察,寂静的春夜,连山都空旷了,突然月亮探出半边脸来,竟然把小鸟惊醒了,鸣叫是一种划破,瞬间把时间打碎,鸟的律动,回荡山涧。王维以高超的审美技巧,创造了“一片绝无物欲尘累的天籁天机”。(《李白王维山水诗的双向美》)王维是杰出画家又是音乐家。他有灵敏的眼睛和识辨声音的能力。他善于发觉自然的奥秘和微小变化,因而他在不少诗中彰显了静态美。例如《秋叶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写山果落地,草虫鸣叫,以动衬静,以声显寂,秋天雨夜寂静至极,烘托出人的寂寞心情。再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王维在应酬环境中以闲静安适的心情,品味大自然的美妙运转,真是自然如妙,韵在言外。

总之,李白精于动态描摹,王维善于静态手法,二者互相辉映成为诗歌艺术的典范。这是从动静视觉感受到的。当然,李白诗中有静的写照,王维诗中也有动的镜头。李白的动态美,王维的静态美,对以后的诗歌产生不小的影响。苏轼对李白的诗艺是非常赞赏的。苏轼《望雨楼醉书》:“黑云翻黑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真如李白诗那样,气势不凡,突现“动”字,妙景天成,夺人眼目。王安石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这是有意地化用王维“坐久落花多”的句子而写出来的。李王二人在历史上为我们树立起这两座艺术高峰,恰恰是我们民族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