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其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旅游高等教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萎缩现象,到2012年年高等院校旅游在校生人数和院校数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外,我国拥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地域分布也不均衡,旅游专业毕业生长期呈现较高的行业流失现象,这些因素将催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1981年我国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仅从2001年至2012年12年间,我国开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含专科)从311所增加至1097所,在校生人数从102.245千人,增至576.217人。(见图1)

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而言,截止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属于管理学类约有470所左右;15所学院开设的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属文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如邯郸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民族大学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另还有十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方向;属经济学类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休闲与健康方向);历史学类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另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多属管理学类。从学科分类来看,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开设院校仍以经济管理类院系为主,课程体系仍以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商品的发展,目前也有少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朝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面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现象共存

一方面我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约有50%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贵州为例,现有26所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8所)中,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16所,占比61.5%。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旅游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但这些具有高学历背景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题。在2009年由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把统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为红牌专业,把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定为黄牌专业,旅游管理即是其认定黄牌的专业之一。

可见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由2011年的1115所减少至2012年的1097所,减少18所,在校生人数也首次有所下降,由2011年的599.828千人降至2012年的576.217千人,同比减少23611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其实早在2008年,保继刚、朱峰就曾在《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

三、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地域分布和师资分布极端不均

从我国旅游院校地域分布来看,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92所)、广东(76所)、四川(71所)、河南(66所)、安徽(57所)、浙江(54所)等省份,均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而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少有(3所)、新疆(3所)、宁夏(4所)、青海(5所)、甘肃(12所)、海南(15所)、贵州(19所)等省份,多是经济较落后,旅游业亟待大力发展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在近年来审批的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大多属于这些地区。

从专业师资分布来看,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旅游专业师资人数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四川等省份,专业师资人数均上1600以上,旅游专业师资人数最少的省份是宁夏、,不足百人。目前国内高等旅游院校专业师资校均23人,但师资与在校生数比例严重不均,根据生师比(即在校生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数)来看,全国旅游专业生师比平均值为23:1,专业师资最紧缺的省份是山西,生师比高达274:1,其次是天津生师比61:1,江西生师比54:1;专业师资较富裕的省份是黑龙江,生师比6:1,其次是吉林省,生师比11:1。(见表1)

四、毕业生高流失率现象成为长期困扰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毕业即转行,另一种是毕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曾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原因众多,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均存在一定责任。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行业流失这一现象,仅靠高校自身之力是远不够的,而应是旅游行业、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图一可看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转折,院校和学生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大好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已经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敲响警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五、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院校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也极大,师资缺乏、院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未来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师资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其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应向精、专转变,而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应实现数量上的同步增长。即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旅游专业地域分布应实现富集省份优胜劣汰的适度萎缩政策,而对匮乏省份应是重点扶持的适度发展政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高校层面来看,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出现数量减少和萎缩现象,关键在于高校自身。众所周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值每年以2位数增长,增速远高于我国GDP增长,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都存在紧缺这一现象,高薪招聘旅游专业人才的广告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人才匮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大量毕业生行业流失,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仍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同时,高校缺少对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这一群体,大多均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未来也将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但这一群体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缺少耐性、未受过苦、讲个性、缺乏责任感等共性。因此,当他们毕业进入旅游行业,由于对职业认知不足,对旅游行业职业发展特点与现状认识不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又无管理经验,眼高手低,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忍受不了服务行业对员工严格的要求和辛苦。因此,作为高校,面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设置方面均需要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

(三)社会及旅游行业观念的改变

就社会层面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服务行业比重将占比越来越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将占绝对主体,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据China Briefing2012年调查显示,中国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是亚洲国家第三高,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随着服务业的地位的提升,我国旧有的认为服务行业不体面、工资待遇低、没发展前途等观念会随之改变。

就旅游行业自身层面而言,传统管理重人力成本控制,重经验、轻服务,因此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重视不足,企业愿意花大力气进行企业外部装饰等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盲目追求人力成本控制,忽视服务质量的管理和提升,导致整个行业员工工资待遇、福利方面不具备优势,员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条件也具有劣势,因此整个行业员工流失率均较高,人员稳定性差。但随着我国消费者市场的成熟,旅游企业在走过拼“硬件”发展阶段后,必然向拼“软件”的方向发展,稳定、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是旅游企业获胜的不二法宝,而这必将取决于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且稳定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后,旅游企业将逐渐面临以九十后为主的员工群体,他们的稳定性、耐性、吃苦精神、纪律性、独立性、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各方面都相较八十后、七十年差,但他们更活跃、更有创造性、富有个性、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追求自由等,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有效管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与知识,克服他们随意性、缺乏耐性等缺点成为新时期旅游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和考验。因此,新时期的旅游企业管理者,也亟待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与经验,调整固有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以适应新一代员工的需求。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