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团体心理活动培养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的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团体心理活动培养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职校生责任意识缺乏,尤其是留守职校生在责任意识方面表现得更不尽人意。职校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严重制约着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团体心理活动的干预实验研究验证了团体心理活动在职校留守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为留守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寻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活动;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实践研究

责任意识也称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曾有人说过,责任感是我国道德中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将道德压缩简化,那么剩下的就是责任感和自尊心。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将“责任”作为校训的内容之一。只有使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意识,则无法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任。

然而,职校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表现得不尽人意。尤其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亦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更是淡薄。调查显示,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情缺失、监控缺位、自我要求较低、没有远大理想,在小学、初中期间普遍成绩不理想,中考之后大多进入职校学习,在宿迁地区,职校生中留守学生比例高达77.6%。他们责任意识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笔者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究,在总结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为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寻出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感受现实,增强个人责任感

大多留守职校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文化程度又不高,家庭教育跟不上,成绩不理想,一直处于被忽视、漠视状态,因此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与一些初三学生(大多成绩不佳)进行交流,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80%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二是70%的学生对未来没思考过,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追求;三是还有30%的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得过且过。而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不能步入社会,中考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大多又进入了职业学校,成为留守职校生。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这些学生因长期的压抑、挫伤,在自尊方面已无较高需求,而这些将严重影响他们作为社会人的健康成长。

作为职校的教师,如何唤醒他们久违的自尊?如何让他们重拾自信?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笔者通过系列团体心理活动,让他们在诸如“轻柔体操”、“滚雪球”等热身活动中开放自我、增强自信;在“接受现实”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意识到敢于承认错误是自身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在“这是谁的错”等几个情景表演中让学生分析体验良好的责任心,激发学生自觉修正自己“推诿责任”和“过分控制”的强烈动机。最终,学生达成共识,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1)“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愿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同样的,“我”不能代替别人去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我们都不能代替他做决定。(2)“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后果有时是人们热切期盼的、有益的,有时却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有害的。我们需要接受的是: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不能与后果相分离,不管它是什么,都是“我”应担负的。(3)“我”要为“我”学习工作中的态度负责。“我”的工作,“我”的学习,“我”积极努力去做,还是消极被动只赋予一点关注,这是“我”自己决定的。如果“我”能切实负责,那么“我”参与其中的乐趣和积极性都将有很大提高。(4)“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要为自己许下的诺言负责,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5)“我”要为自己如何优先分配时间负责。如果一方面我觉得学生学习时期应加强学习,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又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并乐此不疲,此时我们就应该正视自己的矛盾冲突,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原因与后果。(6)“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二、从小事做起,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调查显示,留守职校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等等。这些将成为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大障碍。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要想成功,人脉至关重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将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这些单凭滔滔不绝的灌输肯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通过热身活动“鸡崽闯天涯”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无常,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启示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再设置重重障碍,组织参与心理活动“盲人旅行”,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进而意识到:

(1)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首先就得承担责任。即使犯错误,我们采取的方法不能是逃避与推卸,我们也一样要承担责任,我们的勇气也应跟我们的责任感一样强烈。(2)建立彼此的信任,需由自己先做出对对方负责、使对方信任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感。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沟通会有误解及扭曲,需要彼此调整,多去体会和反馈,沟通才能顺利进行。(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够心中有他人。

三、感恩父母,感激生命,明确生活责任

作为家庭成员,学生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保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美满幸福,父母愉快健康。而留守职校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监控力度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过度消费等现象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如何撼动他们坚硬的外壳,拨动他们内心的那份柔软?笔者进行了以下专题辅导:

首先,课前组织参加“护蛋行动”,一方面让他们在一天的活动中学会坚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责任感,体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进行心理测验—“森林旅行”,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放弃与矛盾和挣扎中,体验生命的不易与可贵,感悟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再通过歌曲“天亮了”、“感恩的心”的来历讲述和深情演绎,击溃学生心中的防线,使学生认识到:

(1)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应当备加珍惜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2)理解父母外出打拼的不易,要多分担家务,孝敬父母。(3)不能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浪费性的消费要求,这也是对父母、家庭应尽的责任。

四、走进集体,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职校生集体责任感比较薄弱。有72%的学生表示,班级干部的换届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不关心这样的事情;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发挥特长主动为班级服务。由此可见,他们缺乏自觉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还没有真正融入集体,还没有形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集体荣誉感还比较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以下团体心理活动:

首先组织参加热身活动“无家可归”,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信任后仰”,让学生体验在一定的风险中,学习如何信任及支持他人,从活动中建立个人在团体中的责任感,培养团体成员彼此间的信任感;再组织活动“同舟共济”,使学生感受集思广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成员靠团体的力量克服困难达到目的;“解开千千结”“人椅”一方面通过共同活动中的身体接触,增进团体的情感融合,另一方面则让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

通过系列活动之后,学生一般都能感受到:(1)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大事的。(2)作为集体的一员,只有心中时时想着集体,事事以集体为重,处处为集体着想,融入集体,才会真正快乐。

五、走向明天,增强学习责任感,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包含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处仅讨论狭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个人、家庭、学校之外的,对与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各种灾害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

调查表明,留守职校生在对自己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乱丢废弃电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时也不会把垃圾带回去;有7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扫马路、植树造林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甚至有2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应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以上数据是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访谈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考虑个人将来的生活状况,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社会还需要自己贡献些什么,自己还应为社会留下点什么。笔者在此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热身活动“所做非所说”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坚持不懈完全可以做到;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填写卡片——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名片”、“讲述——洪战辉、丛飞的故事”、“情境再现——汶川地震”。此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体验到:

(1)人生必须有目标,能够自觉地反思过去,努力地把握现在,切实地规划将来。(2)如何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3)今天自己起码的责任是学好本领,以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4)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对家庭来说是好儿女,对学校来说是好学生,对社会来说是好公民。(5)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有责任感,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次研究针对留守职校生的现实状况、心理特点,通过五大主题、二十个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在活动中成长,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验证了团体心理活动在职校留守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了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新模式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 张金宝,孙维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兴奎,张大均.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4]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5] 王志国.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几点尝试[J].中国德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