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厦门市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厦门市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困境与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54号),就落实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扩大民办高校自、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意见。2013年2月厦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厦府[2013]62号),就厦门市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十四条实施意见。在这些政策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我们选取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访谈、实地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先后组织召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领导座谈会、办学情况调研会、教职人员座谈会及学生座谈会,就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师生深入交换意见,并实地考察了各民办高职院校设施及教学场地。在掌握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试图深入了解各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并就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一、发展现状及成就

(一)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呈现出剧烈的变化。见图1。目前,全市共有8所具有统招资格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已占全市高职院校总数的80%,高等院校总数的47.06%,全省民办高职院校总数的34.78%。

从办学规模来看,截至2013年5月,8所民办高职院校共有在校生26206人。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为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924人,占8所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的22.61%。在校生规模最小的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在校生人数仅有600人。8所民办高职院校校均在校生3275人。见表1。

从办学条件来看,“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有部分指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标准。截至2012年4月31日,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总占地面积合计3503.97亩,生均占地面积115.29m2,生均图书81.51册,生均仪器设备值5564.50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25.68m2。见表2。

从师资队伍来看,目前8所民办高职院校共聘有专任教师120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20.61%,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24.23%,另外兼职教师共计369人,比例约为30.70%,校均生师比21.10。其中部分学校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过高。见表3。

从财务状况来看,2012年,8所民办高职院校全年总经费收入为31702.55万元,总经费支出为24760.62万元。在总经费收入中,学费收入占71%,住宿费收入占11%,举办者投入占8%,财政拨款占5%,校企合作收入占1%,其他收入占4%。见图2。从基本财务数据来看,厦门华厦职业学院与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状况基本平衡,其他几所学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情况。8所民办高职院校基本财务收支情况如图3所示。

从招生情况来看,2012年,8所民办高职院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各类全日制高职专科生10725人。近3年来,已招收全日制专科生共计30469人,各校具体招生人数变化情况见图4。

近3年来,各校新生报到率维持在70%~80%左右。其中报到率最高的为厦门华厦职业学院。该校在招生时将全校31个专业整合为10个专业模块进行大类招生,2012年普通专科生报到率达到89.24%。报到率最低的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近三年普通专科报到率在45%左右。近三年8所民办高职院校专科报到率统计如表4所示。

从专业设置来看,目前,8所民办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168个,覆盖经济、管理、文学、工学、艺术等学科门类。其中,设置频率最高的专业如图5所示。此外,部分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如华厦职业学院开设的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检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专业;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演艺职业学院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等专业,安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安全防范技术、武术(特卫)等专业。

(二)发展成就与贡献

一是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截至2012年7月,8所民办高职院校已为社会培养了超过7万名各类实用人才。厦门橱柜业是厦门市政府重点扶持的13个百亿产值业集群之一,其产业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辐射、行业影响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与厦门市橱柜业商会启动“校会合作模式”,共建了橱柜相关专业,为厦门橱柜业人才供给提供了保障。

二是促进了地方特别是学校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学生规模每增加一人,每年带来的直接消费收入约为12383元。目前,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26206人,按这一人数计算相当于每年为厦门市带来超过3.245亿元的消费收入。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基本建设是一项投资庞大的建筑工程,对建材的需求以及土地的需求,使学校周边土地得以升值,为学校周边村镇居民创富增收提供了机会,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周边的经济发展。

三是探索了新的办学机制。民办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相对灵活。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利用其独特的机制,完成了公办高职院校几乎不太可能进行的机构和人事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南洋职业学院于2011年进行了组织机构改革,校级行政机构数量从16个减少到5个。这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言,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华厦职业学院于2011年首次颁发“专业副学士”学位,开国内民办高校学位授予之先河,也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尝试。华厦职业学院建校以来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公益性办学,学校董事会秉持“零回报”奉献精神,切实践行“教育家办学”,注重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已成为“国家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学校”。

四是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建设社会紧缺的特色型专业。8所民办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资源和条件,设置了一批面向海西经济区行业紧缺型、特色型专业。例如,华厦职业学院开设的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营养与检测、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专业;安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安全防范技术、武术(特卫)等专业均具有社会紧缺、特色鲜明的特点,成为这些学校发展的优势。

推广合作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就业。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业订单班”和“技能订单班”等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不断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了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与省市橱柜业商会共建我国第一个橱柜学院,开创了“校会合作”培养人才的合作教育新模式。安防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武警消防班、东南特卫武术班等8个定向委培班,入读学生学费全部由企业代缴,在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同时实现了就业。

注重实习、实训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8所民办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依托企业共建有150多个校内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1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时一般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为各专业学生和青年教师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助力学生成才。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全部辅导员住宿舍,董事长、校长住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制”,所有教职工包括董事长都担当学生导师,对学生提供“四导一服务”,即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和就业创业服务等。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秉持“爱生如子”的办学理念,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实行坐班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成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设立投诉中心,董事长、校长及所有管理人员手机号码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提高了服务意识,方便了学生投诉行为,解决了学生实际困难,提高了学生满意度。

二、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偏见与政策歧视是关键

社会偏见与政策歧视依旧被民办高职院校举办者及管理者视为发展的关键。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大。部分政府官员将举办“民办高校”等同于“赚钱”。在各级教育政策上民办高职院校也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偏见根深蒂固,“民办高职”=“质量差”。社会上愿意到民办高职院校读书的很少,在普通民众眼中,“民办高职院校没什么好读的,学费比一本学校贵,就业却不如农民工”。

(二)生源及规模效益不足成为严重掣肘

很多地方民办高职院校起步比较早,但是发展速度缓慢,在民办高等教育重要的机遇期内没有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将超过30%、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之下,整体面临着的新的生存危机。2012年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总在校生人数为26206人,校均在校生规模约3275人,校均占地面积437.99亩,在校生总数还不及全国很多地方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人数。校均规模偏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8所民办高职院校除个别外,均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生源危机。2012年,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共招收新生10725人,校均1340人。从生源素质来看,8所民办高职院校除个别院校生源素质较好外,其他7所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录取分在100分左右,多数时候还要降分录取。而从近3年招生情形来看,一是招生人数极不稳定,除华厦和软件两所学校外,其他学校均面临着生源减少的形势。二是报到率低,2012年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平均报到率为76.05%。

(三)办学经费短缺是致命问题

从8所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看,学费、住宿费、举办者投入已占到总收入的90%。从8所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状况来看,负债情况比较突出。8所民办高职院校已有6所资不抵债,仅2012年总负债额已达52142万元。另外,随着办学成本不断增加,而学费一直维持在原有水平。民办高职院校想提高学费但又担心招不来学生,不提高学费则生存又有困难。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调研显示,8所院校教师代表普遍表示教学工作量大而待遇低,部分院校行政人员10年没有调整工资标准,其中一所民办高职院校4个月未发教师工资。教师们普遍认为进修机会少,退养无保障,在民办高职院校工作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在民办高职院校领导座谈会上,8所民办高职院校负责人均表示普通师资招聘就不易,而想要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和人才则更难。因为无力培养优秀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又留不住优秀教师,所以往往只能大量聘请高职称的退休教师、刚毕业的博士、硕士以及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有的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已经超过50%。退休教师与年轻教师过多,使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应明确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依法确立民办高职院校的事业法人属性。《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应据此旗帜鲜明地将民办高校定性为“事业法人”。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民办高校在民政部门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属性定位是引起民办高校诸多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和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虽然这种法人属性符合国务院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政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但却有悖于《民法通则》关于我国法人机构可以分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分类规定。按照“法律高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法理,民办高校只能在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这三类之中确定自己的属性定位。因此,建议厦门市尽快实施分类管理,并通过地方立法,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定性为非国有事业单位法人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法人。切实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将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完善民办高校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民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给予民办高职院校公共财政补助。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运转,随着办学成本的不断攀升,这种形式显然已经难以为继。建议借鉴重庆以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先例。2013年,重庆市大幅提高了各类学校财政拨款水平,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保持在1400~2000元。目前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总在校生人数为26206人,比照重庆市的做法,厦门市财政每年只需向民办高职院校投入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约3600万~5200万元。

三是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给予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国民待遇”。在办学经费短缺且部分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依靠民办高职院校自身提高教师薪资待遇,解决教师的发展和养老等问题几乎不大可能。因此,建议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厦府[2013]62号),综合在厦各公办、民办高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制定民办高校教师最低工资指导标准,鼓励、督促民办高校逐步提高民办高校教职工工资水平;支持地方政府采取设立民办高校教师养老保险专项补贴等办法,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教师年金制度,逐步建立学校、个人、政府共同分担的民办高校教师保障机制,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的退休待遇大体相当;保证民办高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评先选优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建议给予8所民办高校全职专任教师人均每月500元的政府津贴。

四是发挥厦门市金融改革试点优势,拓宽民办高校融资引资渠道。厦门市8所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多样,但主要靠学费办学,在经费短缺的现实背景下,融资困难又直接限制其发展。在调研过程中,不少举办者对以政府为主导,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融资水平充满了期待。为此,可通过鼓励民办高职院校参与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通过出售其教育服务、外租实训基地或实训设施等获取发展资金;应充分发挥厦门市金融改革试点的优势,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通过收费权抵押、信誉贷款及其它可行的方式为民办高校贷款提供服务;探索组建由国资引导、民办高职院校及民资参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服务民办教育的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出台捐赠制度,简化捐赠环节,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向民办高职院校捐赠,并依法落实相关税前扣除政策。

(二)民办高职院校层面的发展建议

一是以特色取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办学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可识别性特征,它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在8所民办高职院校所有已开设的专业中,多以财经、外语、旅游、计算机、艺术设计等文科类专业为主,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传统工科专业则较少。为此,民办高职院校应继续在紧缺型、特色型专业设置上下功夫,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探索新思路、新做法,以提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性。继续在经营管理特色上做文章,节约整体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继续在就业工作上想尽办法,推陈出新,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二是以对接取胜。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宝。就厦门市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而言,应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厦门经济特区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其在为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上进一步发挥作用。要对接电子等厦门“十二五”期间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对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对接未来厦门市将重点发展的光电等十大产业对技术更新及人才配套的需求;对接厦门市平板显示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将教学与科研活动融入产业链发展。

三是以协同取胜。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民办高职院校仍然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民办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校校协同、校企协同、两岸高职教育协同。首先,应继续大力开展校校协同,实现片区内民办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以缓解重复投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积极推进中高职合作,为生源扩展提供机会,缓解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其次,应继续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将校企合作的程度渗入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人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再次,应发挥地缘优势,推进两岸高职教育协同。大力推进与台湾地区技职院校教育交流合作,建设“两岸高职教育交流示范区”,鼓励聘任台湾地区技职院校优良师资,推动学生互访及合作培养,以拓展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空间与特色。

作者:胡天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石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