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隐与外显对EGP和ESP协同学习效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隐与外显对EGP和ESP协同学习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内隐学习中的人工语法为实验指导,尝试运用真实性语言材料并在计算机辅助设备下完成实验,统计分析与比较EGP与ESP的成绩,揭示EGP与ESP知识间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是否存在相互效应和加工交互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结果显示:egpesp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将内隐与外显学习模式进行结合对EGP与ESP两者间知识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协同和促进作用,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的成绩,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出现了协同学习效应

【关键词】EGP ESP;内隐;外显;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74-05

任何一个学习任务大都包含着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最先提出的,它是指学习个体在与其周围环境的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复杂的知识与经验,并由此改变某些行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虽然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说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是学习个体有意识地进行决策和假设检验的一个过程,有着明确的意图,会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通过一些记忆、推理、分析等显性的手段学习相关的内容,是一种明显的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而外显学习具有可控制性的特点。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第二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热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语言习得上分别起什么样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及语言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重点。例如国外学者DeKeyser(1998)(2003);Hulstijn(2003)(2005);R.Ellis(2004)认为,母语的习得主要是依靠于内隐学习的机制,而二语习得则是借助于内隐和外显学习两种相结合的机制。Bley Vroman(1988);De Keyser(2003);N.Ellis(2005);R.Ellis(2005)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区别及其不同的效应作用。Mathews(1989)用实验证明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者间所存在的协同效应关系问题。在国内,杨治良课题组(1998)用钢筋水泥模型实验形象地分析和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戴炜栋,任庆梅(2006)(2008);孙炬(2006);阳志清,杨烈祥(2006);葛操(2006)等从语法、学习动态、协同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

内隐学习的经典实验研究范式是Reber自创的“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人工语法范式是探索复杂知识的“无意识”获得问题。它要求被试对所学材料通过记忆一些表面上任意排列而实际上由一种“状态限定语法”

(finite-state grammar)所生成的字母串,与被试先前所掌握的自然语法没有关系,是一种人工语法。另外,被试在学习了状态限定语法生成的一些字母串后,研究者将告诉他们限定字母顺序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规则,要求被试能够将合乎语法和不合乎语法的字母串进行分类。如果说被试能够正确分类字母串达到65%以上,便可认定“无意识”学习产生了。由于这种语法比较复杂,被试大多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意识地学会,Reber以此认为这种方法适合研究内隐学习的问题。事实证明,在人工语法范式诞生后的40多年间,内隐学习及其相关的研究得到了不断地拓展与深入。

人工语法范式的学习材料是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操作的第一要素,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的是英文字母或辅音字母。而Axel Cleeremans(2001)用法语单词作为材料来研究现实学习中的正确的拼写规则。受人工语法研究的启发,本实验尝试以真实材料EGP和ESP词汇与阅读材料,以此来探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关系。根据Reber人工语法学习实验的标准程序,被试在已经记忆EGP词汇的基础上,然后分别接受EGP与ESP的分类测验(classification test)、即词汇与阅读测验,根据两类测验的成绩最后进行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协同评定。

一、问题提出

鉴于以特殊目的英语ESP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典型的外显学习的特征。在没有开设ESP课程的院校,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多年EGP的学习基础上,语言知识的功底较深,但对ESP英语相对陌生,且ESP英语分类不同有商务、法律、医学等。有关ESP的性质问题,著名教授Hutchinson和Waters(1987)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ESP专门用途英语不是教授一种‘特殊种类’的英语”;

(2)从教学的原则上来看,ESP与EGP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ESP与EGP两者间实际上是很难划定出非常分明的界线的,也就是说他们间的共性超出了其间的特殊性,两者间具有协同关系,即ESP与EGP之间的关系是同属于一种语言共同体(continuum)中的二个不同的组成。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EGP主要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而ESP则是以进一步培养学习者能够掌握其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来加深专业学习,或使得英语语言的学习能为未来职业服务,是英语知识与技能得以专门化的学习过程,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各类不同的工作,其精髓就是满足不同的学习者的不同目的与需要。基于两者存在“共性”,把握其性质与特点,通过实验力图探索以EGP的知识作用于ESP知识的学习,通过内隐与外显进行动态相互转化的学习过程,研究两者知识与学习中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效应,为探讨内隐学习及协同学习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研究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一是EGP与ESP的协同学习的成绩比较;二是EGP与ESP在内隐与外显学习中的相关性。

二、实验设计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词汇、阅读练习阶段即学习或记忆任务,第二阶段为测验阶段。本实验采用2(ESP,EGP)×2(词汇,阅读)的多因素设计,其中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实验中的第一因素是ESP词汇和阅读的认知程度。实验分成两组,一组为ESP实验学习组,另一组为EGP实验学习组。实验时间前后共为4周,在前2周2组学生在实验第一阶段每周进行120分钟的ESP词汇学习,后1周即第二阶段每周进行120分钟的ESP阅读学习,最后第三阶段对被试分别进行统一检测,以得到实验数据来验证被试在没有任何ESP英语的学习背景下,以EGP的基础来进行ESP的习得的情况。被试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的一些新的ESP词汇进行学习,告知他们这是一个记忆实验,要求被试学习并记住这些词汇。210名大二学生参加了使用这两个因素的测试,对被试进行了EGP与ESP词汇与阅读测试,词汇检测分为EGP和ESP词汇,

并分别进行测试。实验人员在ESP选材上均为学生以前不熟悉的ESP专业词汇和阅读材料,这样才可以保证被试在ESP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实验中的第二因素是关于解决阅读课程内容问题的程度。由于内隐学习实验中要求所用的学习材料必须是新颖的,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且ESP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学习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也强,因此可采用内隐与外显共同学习的方法以达到ESP的认知发展及语言习得。

1.被试

南京某大学工科专业学生210人,他们都有多年的EGP英语学习的过程。根据学校学分奖励的政策,参加研究的所有被试在实验研究全部结束后均可获得2个学分,因此被试都是非常自愿地参加本实验的研究的。由于实验设计中由两个因素组成,所以实验根据专业分成了词汇与阅读2大组。

2.实验材料

实验使用的材料分为EGP与ESP词汇与阅读两大类,以EGP的教学目的为依据,即要求学习者掌握英语的一般性语言知识、语法规则与语言技巧,所以实验的第一类材料为一般难度的EGP常用词汇与阅读材料。另一类为较高难度的ESP专业课程的词汇与阅读材料;另外两类材料分成词汇与阅读2个实验,被试数设计为相同并分别进行实验。根据难度较低的第一材料进行实验,选取并设计了600个专业词汇和16篇专业阅读,随机组成不同测验单元。第二类材料是以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ESP课程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很强,主要与学习者专业学科相联系。据ESP课程的根本性特点(absolute characteristics)和可变性特点(variable characteristics)(Stevens,1988),实验材料设计注重专业方面的词汇与语料,这与EGP形成相互的对照。这样,对全体210名被试(全部样本)来说,每种因素组合结果都受到了检查。

3.实验仪器

HP计算机数台及其一些多媒体附属设备。ESP词汇学习阶段的词汇采用计算机呈现,在屏幕每次呈现一组词汇,被试利用计算机鼠标并根据指令进行点击操作和学习。

4.实验程序

每个被试组都经历了为期4周的学习,每周在指定的时间被试就坐在语言实验室的计算机前,待一切就绪后由被试自主打开实验程序并开始实验。实验材料包括EGP和ESP的词汇与阅读,每个被试可在计算机上独立地进行学习操作。被试按照教师的要求选择实验类别,接受不同的指令。在学习阶段,被试总共完成内隐与外显共同学习的试验;在测试阶段完成ESP任务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个体的练习对操作和言语知识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个体的操作成绩可随着练习的增加而提高。为此本实验也采取了大量的EGP知识的练习进而促进ESP外显学习的生成。

三、实验结果

在内隐学习的条件下,如果加入了有意识的外显学习,这与单独的内隐学习或外显学习相比,同样的学习强度下能够显著地提高被试的学习成绩,即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互促进而产生了协同学习的效应。经过4周的学习和测试,各个样本的EGP成绩和ESP成绩分布参见图1。如图1A和图1B所示,EGP成绩普遍较高,EGP阅读成绩的优秀率为35%,而EGP词汇成绩的优秀率为67%。说明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方式时,EGP和ESP两种任务混合其效果是最好的,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在实验中,ESP测验说明被试能掌握ESP词汇,可能是通过内隐的方式来完成的。同时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过程中成绩和练习率通常成正相关。经过4次实验结果发现,他们的EsP词汇量显著提高,专业阅读速度明显加快。根据Reber的观点这即产生了内隐学习。通过EGP与ESP不同语料进行内隐与外显学习,ESP学习者能够无意识地将EGP知识融入到ESP的学习之中,即内隐学习;同时,通过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使得EGP知识促进ESP知识的生成,最终达到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有机结合。

本实验借鉴了前研究者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发现:对于实验样本来看,由于ESP词汇与阅读难度的增加,成绩普遍较低(参见图1c和图1D)。其中阅读和词汇成绩的不及格率分别是55%和49%,由此说明如果外显学习不借助内隐学习则认知程度偏低,参照郭秀艳、杨治良和周颖(2003)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表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即内隐与外显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与发展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权衡关系,具体来说权衡是指内隐和外显的贡献大小会依据彼此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在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协变的关系使得它们在某些时候互相促进(如两者水平都较低的情况);某些时候则相互竞争,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规律(如其中有一方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同时,权衡还有两者相对性的一面,即会有当一方下降时另一方表现出相对地位的提高。本实验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内隐与外显学习存在相互作用,两种加工的协同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加速学习加工互补,易化知识技能的迁移。

图1中显示的结果并没有指出词汇成绩与阅读成绩有任何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以EGP成绩作为横坐标,ESP作为纵坐标,并作图(图2所示)。我们发现,EGP成绩和ESP成绩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图中我们将EGP成绩和ESP成绩之间的分布图人为地分成了四个象限,即Ⅰ,Ⅱ,Ⅲ,Ⅳ象限。在第Ⅰ象限中,无论是EGP成绩还是ESP成绩都比较高,那么说明,EGP成绩具有和ESP成绩的正相关作用。在第Ⅱ象限中,EGP成绩偏低而ESP成绩偏高。如果样本落在这个区域说明EGP成绩和ESP成绩没有相关性。在第Ⅲ中,EGP成绩和ESP成绩都偏低。在第Ⅳ象限中,EGP成绩偏低而ESP成绩偏高,二者之间也没有相关性。其中阅读阶段的测试结果如图2A所示,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点都落在了第Ⅰ象限内部,这说明,如果一个学生的EGP成绩好,那么他对应的ESP成绩也好,即落在第Ⅰ象限。而如果EGP成绩和ESP成绩之间没有相关性,那么相应的点应该落在第Ⅱ,Ⅲ,Ⅳ象限。对于词汇部分,我们也发现的相同的结果,即绝大部分的点都落在了第Ⅰ象限内部,也就说明在词汇部分的测试当中,EGP成绩好的学生相应的ESP成绩也会比较好。由此可以推断,EGP知识与ESP知识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

在内隐学习的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对ESP材料进行简单快速的记忆,然后在测试阶段对符合ESP英语的词汇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许多实验中的被试对ESP具有了一定的熟悉能力,可见,真实材料似乎适应了内隐学习的实验要求。根据Reber的观点,学习者在人工语法学习中,内隐地掌握了其中的抽象规则,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字母集中。本实验认为,在真实材料的学习中,ESP词汇与阅读的习得与EGP有很大的关联。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推断,我们将第Ⅰ象限内部的数据点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并定义落在第Ⅰ象限内部的数据点作为EGP和ESP具有相关意义的点,而把落在第1

象限以外的点作为不相关的点,并作图(图3)。如图3所示,在阅读部分的测试当中,EGP知识与ESP知识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点占总样本数的76%,不相关的点数在24%。而在词汇部分的测试当中,EGP知识与ESP知识具有相关性的点占总样本数的84%,不相关的占16%,通过方差分析表明,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内在关系比较明显的EGP材料更适宜外显的学习,因而学习者在学习ESP时,内隐与外显学习的加工的协同效应比较突出。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阅读还是词汇,EGP知识对ESP知识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GP知识的获取可以极大的促进ESP知识的获得,相应的从数学表现上就可以表现出EGP知识和ESP知识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四、讨论

在ESP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外显学习的优势效应。

其他研究者认为,内隐学习一个主要特征是具有长时功效:即随着学习时间的推进,学习成绩呈现逐步上升的一种趋势。Destrebecqz和Cleeremans(2003)发现这种特征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内隐学习里。正如本实验所探讨出的ESP知识的获得应归因于EGP不断的内隐学习的结果,即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的结果。

外显学习对ESP有着促进的作用,能够提高ESP学习者对其语言形式的内隐意识,而ESP外部语言的输出与学习者EGP内部知识的一致,以提高学习者对ESP语言输出的一种监控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使ESP在其专业领域能够运用地更加准确和得体,反过来对EGP的知识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

内隐与外显学习对EGP与ESP知识转换形成有机的结合,注重EGP与ESP间的联系和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ESP课程学习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多、专业性强,具有复杂性,应对EGP资源进行选择性的加工,有利于ESP外显学习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协同作用是提高ESP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内隐与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动态转换,通过ESP的练习提高所要求掌握的语言项目,增强学习者对ESP语言输入的认知程度,最终能够达到ESP语言的要求。

同时,学习者应注意EGP语言输入与ESP语言输出之间的不相匹配之处,主动运用外显知识以达到监控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这与二语习得互动假说(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的研究者所得出的论证结果相似,正如(Gass 2003;Long&Robinsonl998;McDonough 2005)所认为的,学习互动能帮助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反馈对语言的输出加以修正,并加强学习者对其语言输出的可理解的程度和增进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意识。关于对两者的相互作用的认识,Mathews(1989)就命名为协同效应。通过图5双椎体图形可知:任何一种学习任务都是连续体上的一点,即包含了外显学习,也包含了内隐学习,趋近两端的地方用虚线表示是因为完全内隐学习和完全外显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

五、结语

外显学习与知识的发展具有双面性,在广度上其涉及陈述性知识的积累,在深度上则涉及陈述性知识的提炼,使之更精确(戴炜栋、任庆梅,2006),具有较强的可塑性。Broadbent,FitzGerald和Berry、Broadbent指出:学习情境中需要个体加工的信息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内隐和外显学习。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练习对操作和言语知识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即个体操作成绩随练习的增加而提高但言语知识未出现变化。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互之间存在着互补与转化的关系,也就是说外显学习是基本的认知途径,内隐学习是认知过程中的必要补充,内隐学习是在外显学习所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这充分反映了目前情境与过去经验的一个相互的作用。因此说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EGP与ESP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opposition),而应当是协同的(synergy),因此说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内隐与外显的协同作用是提高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对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