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凹陷储盖组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凹陷储盖组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XX凹陷是一个北东向的狭长的沉寂凹陷,东西宽10-20KM,南北长近100KM,面积约近2000KM2。。根据重磁电及地震资料将XX凹陷分为A、B、C三个次一级的洼陷。目前凹陷内为各种钻探目的所钻的井有10余口,其中绝大部分为浅水井,在3口井中见到了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显示层位是元古界、上侏罗统、下白垩、下第三系四个层位,展示出一定的勘探前景。

【关键词】 次一级洼陷油气显示勘探前景

XX凹陷是一个中新生界的沉积凹陷,经钻探证实,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下第三系、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的一套陆相碎屑岩地层。凹陷的基底南北有所不同。北部是古生界,南部是元古界。

1 地层简述

(1)第四系:厚度为40-580.0m,由表土和砾石层组成,由西向东变厚,在A洼陷最厚。

(2)上第三系:是一套砂砾岩和泥岩地层,砂砾岩与红棕色泥岩呈略等厚互层,厚度在20m到1000m之间,上下粗,中部较细,以红棕色为主,经分析河流相沉积。

(3)下第三系:主要分布在B洼陷和C洼陷内,厚度为300-700m,上部为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砂岩,中部为三套灰黑色玄武岩,下部为紫棕色泥岩与砂岩,属于滨浅湖相沉积。

(4)下白垩统:这套地层主要分布在B洼陷中。沉积的最大厚度为2000m。岩性是一套以灰色为主的泥岩和砂砾岩沉积,呈上细下粗的正旋回,属浅湖~深湖相沉积。

(5)上侏罗统:主要分布在A洼陷、B洼陷。由火山角砾岩、砂岩与泥岩组成,夹泥岩,顶部含煤,可细分为新庄组、大灰厂组、东岭台组。

(6)元古界: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绿色泥岩。

2 基本构造特征

XX凹陷为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XX凹陷构造运动强烈,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断裂发育,主要存在两组断裂,一组是北东~北东东向,另一组是北西向。

(1)北东~北东东向断层:具有延伸长(达50~100km)、断距大(>1000.0m)、产状陡(倾角30°左右)、形成时间早且长期活动的特点。延伸长度100.0km,落差达1km。

(2)北西向断层:具有形成时间较晚、延伸长度短(一般15km左右)的特点。两组不同方向的构造线互相切割,使本区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北东向的主断裂控制了凹陷的分带,而北西向的断裂又将北东向的条带进一步分割,形成了XX凹陷A、B、C三洼两凸的基本构造格局。

3 生油条件

从地层分析可知,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是XX凹陷的两套生油层系。在早白垩世时期,XX凹陷整体下降,表现为从浅湖沼泽相向半深~深湖相过渡,沉积了一套较厚的暗色泥岩。区内构造运动的差异性致使B洼陷沉降幅度最大,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该洼陷中。

(1)下白垩统生油岩:暗色泥岩厚度为516.0~908.0m,占地层厚度的57.7%~82.6%。化验分析,有机碳含量1.6~2.18%,氯仿沥青“A”0.1348%~0.1518%,总烃含量462~551mg/l,对比陆相生油岩标准为好的生油岩,生油岩母质类型为Ⅱ型。生成烃的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为2.68,小于3的临界值,热解色谱分析产率指数是0.02,最高热解峰温418℃~433℃,为未成熟生油岩。下白垩统上部的生油岩非常令人遗憾的没有成熟。B洼陷下白垩统地层推测埋深大于2000m,生油门限深度大约为2000.0m,因此下白垩统下部生油岩成熟,可以生成一定数量的石油。

(2)上侏罗统生油岩:上侏罗统暗色泥岩厚度为103.0~479.0m,占地层厚度的15.0~52%。氯仿沥青“A”含量为0.021~0.027%,总烃为76~131mg/l,生油潜能(S1+S2)为1.0kg烃/吨岩石,依据陆相生油岩标准划分为中等~差油岩。母质类型为III型,产率指数为0.1,最大热解峰温为431℃―435℃,由此推断属成熟的中等―差生油岩。综上所述,下白垩统下部较好的生油岩,已进入成熟阶段;上侏罗统生油岩丰度较低,但均已成熟,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4 储集条件

4.1 多种储集岩体

XX凹陷的储集岩有三类:元古界白云岩,上侏罗统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下白垩统砂岩、砂砾岩。

(1)元古界的白云岩储层:F井在1135.5-1200.81m井段蓟县系雾迷山组的白云岩中出热水935.0m3/d,G井在钻进过程中与2129.6-2603.5m井段,漏失大量泥浆,经测试最大出水量为5478m3/d,岩性也为白云岩。由此可见,元古界的白云岩储层,缝洞发育,是该区良好的储集层。

(2)上侏罗统储集岩性主要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薄片鉴定,安山岩中见较多的微裂缝洞;凝灰岩中见不规则溶洞;火山岩屑砂岩中见0.1mm的微裂缝和粒间孔隙,这些都说明这种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可作为油气保存的场所。但此类储集岩非均质程度高,储油物性差。

(3)下白垩统主要为砂砾岩及砂岩储层,从XX凹陷所钻的井来看,砂砾岩厚362.0m,占地层厚度的14.7%,下白垩统砂岩及砂砾岩是比较发育的。电测解释平均孔隙度14.7%,最大18%,最小11.5%,属低孔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具有一定的储集条件。

4.2 三套储盖组合

XX凹陷共有三套储盖组合,分别是古生界及元古界白云岩为储层,内部泥岩及不渗透白云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为储层,内部泥岩及上覆下白垩统泥岩做盖层的储盖组合;下白垩统砂砾岩为储层,内部泥岩及上覆下第三系泥岩做盖层的储盖组合。

5 综合评价及勘探方向

5.1 评价

XX凹陷构造运动剧烈,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断裂活动和底层发育各不相同,石油地质条件亦有差异。综合上述资料,对三个次洼评价如下:A洼陷钻探证实,中生界地层是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又临近北部物源区,不可能有较大厚度的泥岩沉积,生油条件和储盖组合均不利。C洼陷虽然沉积了一定厚度的中新生界地层,但埋藏较浅,均在生油门限深度2000.0m以上,即使暗色泥岩发育,也是不成熟的无效生油岩,不可能生成一定数量的油气。B洼陷面积最大,中新生界地层厚度最大,中新生界暗色泥岩逾千米厚,共存在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两套油层,下白垩统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上侏罗统生油岩厚度大。因此,C洼陷为最有利的生油洼陷。

5.2 勘探方向

下一步勘探方向应指向C洼陷和E凸起。C洼陷生油条件有利,储集岩发育,应加强地震工作,对构筑条件进行研究,落实有利的圈闭,渴望获得勘探上的突破。E凸起临近C生油洼陷,通过E断层二者相连,E凸起式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地带,洼陷内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和地层不整合面运移至构造高部位,从而形成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