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的犯罪行为与预警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的犯罪行为与预警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2108例违纪违规的学牛生个案和100例违法犯罪案件的研究结果,采用“过程追踪法”,了解到学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一些特征、成因,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背景、决策过程与实施线路,为预警策略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从而确定了“综合预防、快速预警、应急干预”的预警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犯罪行为;预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 3 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生犯罪行为的研究

预警策略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犯罪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犯罪行为发生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越深入,预警策略的对应性和指向性就越好。

为了深入解剖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收集了某县各校自2001年1月1日以来处理过的2108例违反校规的个案(其中考试作弊等普通违规个案1927个,够得上“法定不良行为”的个案181个)。我们还从各省报刊、新浪网等可靠网站和公检法部门收集到了100例严重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个案,采用“过程追踪法”对案件进行了研究,着重对发生率很高的三类学生案件(暴力案件、侵财案件、性犯罪案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轨迹进行了解剖,从中了解到学生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学生犯罪行为是不良行为“逆向升级”的必然结果

在2108例普通违规行为和一般不良行为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综合预防措施的落实,68%的学生不良行为能够从“不良”到“良”,顺向消退。“顺向消退”现象说明了综合预防的重要性,它能大幅度降低普通违规行为、一般不良行为恶变成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在同一研究中,我们发现:约有12%的学生不良行为会出现“逆向升级现象”,由普通的违规行为升级为法定的不良行为,少数学生甚至升级为违法犯罪行为。此外,我们在100例严重不良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高达78%的违法犯罪者,在违法犯罪之前均有不良行为记录,平时有公开的或看似隐蔽的不良表现,说明他们的违法犯罪是平时的不良表现不断累积并发生“逆向升级”的结果。

“逆向升级现象”提示我们:在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行为演变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个恶变的轨迹,只要揭示这一轨迹,就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背景、决策过程与实施线路,从而为我们把握最佳的预警切入时机提供现实依据。

(二)学生犯罪行为的特征

中学生的犯罪行为是指按法律规定必须给予刑事处罚的行为,如:暴力型犯罪、侵财型犯罪、性犯罪等等。中学生的犯罪行为表现出一些明显特征:(1)犯罪动机的突发性。一部分犯罪个案的作案目标单一,犯罪随意性强,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一时感情冲动,酿成犯罪;(2)犯罪目的的荒诞性。有的简单地模仿影视的某个镜头和情节犯罪,有的模仿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伎俩犯罪,有的为了争强好胜而犯罪,有的甚至为了争吵时的一句侮辱性的话就杀人;(3)犯罪行为的连续性。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如果初次作案得手,侥幸心理便会得到强化,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行为;(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学生的犯罪团伙大多是临时纠合的,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

(三)学生犯罪的成因

我们对100例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个案进行了分类归因,探寻了学生犯罪的四个成因:(1)学生主观的原因。一些学生的身心发育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导致“犯罪免疫力”明显偏低。有的存在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又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用之失当,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存在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容易发生冲动性、情景性犯罪;有的存在性机能发育成熟和性道德缺乏的矛盾,容易放纵自己,导致性犯罪;(2)家庭教育的原因。溺爱型家庭、残缺型家庭、离异型家庭、贫困家庭或外出务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比率特别高;(3)学校的因素。有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习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或放任的态度,师生间关系恶化,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继而违法犯罪;(4)社会和文化大环境的消极因素。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台球室、网吧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因网络聊天和QQ游戏引发的抢劫、盗窃、诈骗、案件猛增。

(四)学生的犯罪行为轨迹、“可预警性”和最佳预警切入点的研究

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对中学生各种犯罪的行为轨迹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犯罪行为的发生背景、决策过程与实施线路,从而为我们建立预警机制的运行模型、把握最佳的预警时机提供现实依据。犯罪行为轨迹的研究有心理物理法、过程追踪法、访谈法、投射测验法和调查统计法等。

我们主要采用过程追踪法,着重对100例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轨迹、“可预警性”与最佳预警时机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发生率很高的学生暴力案件、侵财案件、性犯罪案件等。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某县一所职业高中有两个高一男生,学习成绩差,无心攻读,常违规进网吧玩电子游戏。后来,他们各欠了网吧老板900元、780元。老板逼他们在三天之内付款。两人不敢向家长要钱,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小姐。第一次,他们从四个小姐身上抢到人民币2000多元;以后又多次行劫。抢劫得来的18000多元钱都被他们用于玩电子游戏、吃饭店、住宾馆,挥霍一空。

1.犯罪行为轨迹的研究

该案两个男生的心理需要结构,是一个享乐型的需要结构。这种需要所激发的强烈的享乐动机,使他们常违规进网吧玩电子游戏。他们抢来的钱,也都被他们玩游戏、吃饭店、住宾馆,挥霍一空。他们的犯罪行为轨迹,可以分析如下:

根据犯罪预防学的原理,这一犯罪行为轨迹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模型”进行形象描述。该模型常用于描述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原因所导致的犯罪事件的轨迹,它能清晰地揭示出犯罪的初始推动力、不良行为的步步推进、最后酿成犯罪恶果的连锁式轨迹,并能准确提示犯罪的“可预警性”和犯罪因果链中最佳的预警切入点(下图第③环节)。

2.“可预警性”的研究

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犯罪行为,在发案前都会有各种“蛛丝马迹”。譬如,该案就具有高程度的“可预警性”,因为在发案前,两个男生有很多“可能要犯罪”的迹象或“先兆”:第一,很多同学、宿舍管理员都知道他们在违规泡网吧,应该及时报告;第二,网吧老板是知情者、目击者,应该通知学校;第三,当他们商量准备抢劫还款的时候,只要其中一个男生有“犯罪警觉”和“预警责任意识”,向校方举报,犯罪就会被提前阻止。

3.最佳预警切入点的研究

“最佳预警切入点”应确定在某一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行为恶变的关键事件或因

素,这一事件或因素,迫使当事人必须在多种可能的应对选择中作出他认为最适合的决策,并采取行动。如果作出错误的决策,违法犯罪就会发生。

在上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模型”所显示的犯罪行为轨迹中,第③环节正是该案最佳预警切入点的所在。这是因为,在“老板逼款”时,两个男生面临一个艰难的多项选择,他们有多种处理办法,譬如:可向祖辈、父母要钱付帐,可向老师或同学求援或借款,也可以通过周末兼职打工赚钱还帐,等等。这些方法可能会暴露违规泡网吧的秘密,但是,暴露了更好,付完款,痛下决心回头,再也不泡网吧了。遗憾的是,他们选择了“抢劫还钱”,于是,不良行为的轨迹在第③环节突然发生“逆向升级”,朝犯罪的方向滑去。

我们如果在第③环节介入他们的行为轨迹,利用家庭或学校的力量抽出犯罪因果链中的第三张“骨牌”,就能成功阻断他们可能实施的连续抢劫犯罪。

二.预警策略的确定

根据对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轨迹、“可预警性”与最佳预警切入点的研究,我们确定了“综合预防、快速预警、应急干预”的预警策略。

(一)综合预防:为全体学生的“安全而健康的成长”保驾护航

综合预防是减少和避免学生违法犯罪的第一道“屏障”。有效的预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犯罪免疫力”,因而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生物学意义的“机体免疫力”,是指机体识别、警惕和抵御“抗原性异物”(如入侵的病毒、细菌等),以维持体内生态平衡的能力。笔者所谓的“犯罪免疫力”,是指学生识别、警惕和抵御各种不良的犯罪性诱惑的能力,亦称“犯罪抵抗力”。具有“犯罪免疫力”的学生,一旦遇到不良的犯罪性诱惑,就会马上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激活全身的“犯罪免疫细胞”,排除不良因素的诱惑。“犯罪免疫力”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组件之一,它由犯罪识别雒力、犯罪防御能力、犯罪警觉和预警责任意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犯罪免疫力”形成于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成人的教育感化、同伴的交互影响和自己的亲历感悟,逐步构建出抵御违法犯罪的心理防线。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犯罪免疫力”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德育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犯罪免疫力”。

(二)快速预警:为“免疫力缺失”者启动“按钮”

如果综合预防这道“屏障”出现了疏漏,那么,肯定会有一些“免疫力缺失”的学生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引诱下误入“泥潭”。所以,我们就要构筑第二道“屏障”,把那些“免疫力缺失”者列为我们的重点监测对象,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进行监控,分析各种不良的迹象和“先兆”。一旦发现他们可能制造违法犯罪事件,我们就马上启动预警“按钮”,对事件进行快速预警,提前进行“有效的、阻断性的干预”。

预警信息处理与快速预警系统的核心部件是“预警信息处理器”。在确定预警对象之后,它的运行包括预警信息的收集、预警信息的处理、预警信息的确认与预警信号的快速等步骤。

“预警信息处理器”有一个附属的反馈功能如果对某一违法犯罪事件的快速预警获得成功,那么,系统将顺利返回到起始环节;如果对某一违法犯罪事件的快速预警宣告失败,那么,系统将根据失败原因返回原路检查,从中汲取教训,以提高今后的快速预警质量。

1.预警信启、的收集

预警信息的收集,是整个预警机制的基础和关键。能不能发挥预警机制的本质功能,做到快速预警、提前介入,主要就在于信息的收集是否及时、准确。预警信息的收集,主要抓两个方面:(1)制度化。班主任、科任教师、生活指导老师通过严格的课堂、就寝点名制度,对学生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班主任每学期要定期家访,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朋友往来情况、家庭或个人所遇到的重要事件,发现异常的,及时分析并采取对策;(2)有重点。那些思想有困惑、心理有障碍、行为有异常、家庭有特殊问题的学生,都要被校方特殊关爱。那些有违纪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苗头的学生,他们的各种背景资料与动态信息,都会被汇总、筛选,分类登记到预警档案里。老师将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防止其违法犯罪。譬如,上课萎靡不振、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的学生,可能提示他有网瘾;家里不富裕、却突然大手大脚花钱的学生,可能有偷窃、抢劫、敲诈等行为。这种异常的行为,就是我们要收集的犯罪“先兆”。

2.预警信息的处理

按照“全员预警责任教育”的要求,如果发现有学生在上课、就寝时“非正常缺席”现象,班长、寝室长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老师应立即展开调查,摸清学生的去向及其原因。校园内发生学生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中,知情者、目击者有责任马上报告职能部门。校外发生学生不良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中,校外预警监测点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家长、师生中的知情者和目击者,都负有预警责任,一旦知悉可能发生不良事件,应立即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预警应急援助指挥中心”接报以后,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轨迹和恶变可能性进行评估,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和各种可能的演变线路,确定最佳的预警切入点。

3.预警信息的确认和预警信号的快速

在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信息得到确认时,学校的“预警应急援助指挥中心”应立即启动预警“按钮”,根据事件的不良程度与紧急程度下达指令,实施相应级别的预警应急援助方案。

预警的级别分三级(蓝色预警)、二级(黄色预警)、一级(红色预警)。三级“蓝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违纪违规行为,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为“一股”,学校可以自行处理。二级“黄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有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为“较紧急”,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分管领导报告。一级红色预警主要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良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为“紧急”,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向教育局分管领导报告,教育局将根据需要通报相关部门,请求公安、政法、街道(或乡镇)协同应急。

(三)应急干预:挽救学生于违法犯罪的边缘

预警信息时,紧随其后的就是实施应急方案。应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事前介入、事发救助”。所谓“事前介入”,是指尽早介入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争取在未酿成严重后果时阻断违法犯罪的行为,把学生从违法犯罪的边缘“抢救”回来。所谓“事发救助”,是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时,要紧急实施现场救助方案,以降低暴力性违法犯罪案件发生时的伤亡程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