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公堤的前世今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公堤的前世今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派人在后湖当中搭了一座高台,然后登到台上,用望远镜向四周张望后,挥手道:上到禁口,下到牛湖广佛寺前(即今堤角)。就是这么简单,张之洞手指处,后湖大堤的行走路线就确定下来了。

一百多年前,汉口有一大片水域,称为后湖。

翻翻过去的史书、志书,就会发现,一百多年前,后湖曾经有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名称——潇湘湖。潇湘湖有八景,分别是晴野黄花、平原积雪、麦陇摇风、菊屏映月、疏柳晓烟、断霞归马、襄河帆影、茶社歌声。春夏秋冬的景全了,诗情画意、闲情逸致的味道也都出来了。当时的后湖确实风情万种,绰约多姿:“夏秋水涨之时,后湖一片,湖田汛溢,烟波千里。”冬春时节,后湖大片涸出,其地“黄花烂漫,千顷一色”,因为黄花烂漫,后湖又称为黄花地。后湖八景中排列第一的“晴野黄花”,就是冬春时节后湖的景观写照,由此可见这种景观别处少有。

有些人以为封建社会的女人们只能呆在家中,不能出门享受,那是蹩脚的史学家留给后人的错误信息。其实,就是如中世纪一般黑暗封闭的清代,女人们也是能享受自由与闲适的生活的。八景中的“茶社歌声”中的茶社,就常有女人们结伴而来,惕坐啜茗,观赏风景。所以,说到底,后湖曾经就是汉口人的后花园和休闲之地。清道光年间,后湖一带就已经“百戏杂陈”,其中的黄孝花鼓戏尤其热闹,究其原因就在于后湖距离黄陂、孝感不远,顺着黄孝河,那里的艺人便到了后湖。一时间,后湖成为了汉口人的“销金窝”。

但是,这个后花园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阻止了汉口城的发展。

汉口以前是和汉阳连在一起的,明成化年间的一场大水,把汉阳与汉口划开,奠定了今天武汉三足鼎立的格局。汉水改道之后,不仅让汉口地貌呈现出“汉江前贯大江环,后面平湖百里宽”的态势,也在汉水入江处营造了一个泊船的优良港湾。

人类总是依水而生的,旧时的繁盛之地,毫无例外的都是水路交通方便之处。汉水入江口有泊船的良港,就会有船只到来,有船只到来,就会有居民出现。于是,汉水边渐渐地聚集了众多的居户。商船的增多与居民的增多,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比较繁荣的市场。据历史的记载,聚焦在这里的人们不喜欢耕种,喜欢交易。今天的城市精神中有一条叫“敢为人先”,其实早在重农抑商的明代,在这里生活的人已经开始表现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质了。不事耕作,喜欢商贾,本身就有点反叛的意思在内。

明崇桢八年(1635年),有一位姓袁的官员,看到这里的居户时不时受到汉水与府河涨水的侵扰,也看到涨水季节的街市长期浸在水中,影响了商业的发展,便决定建筑一道堤防。堤防的线路大约从硚口玉带河边至今天的民权路下,长度约有10余里。堤防建成后,居民安宁,商业便更加繁盛。为感念袁官员,人们称这道堤为袁公堤。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心为民的官员,任何一个朝代的人民,都会因为父母官为自己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而心生感激。

袁公堤筑成后,人们开始在堤上居住与生活。这条堤就是汉口的城市之根——长堤街。那时汉口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史载为:“地势上狭下宽,形如卧帚,后无座山。”这个形如扫帚的汉口镇,横扫天下,几乎成为“天下货”的集散地。清乾隆时期,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中,对汉口的描述为“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填溢”真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人太多了,多的塞都塞不进去,已经漫出来了。到了清末,汉口人更多,不仅长堤街继续“填溢”,汉正街也早就人满为患了。加上五国租界也在汉口开辟了出来,汉口的扩展已经迫在眉睫了。

可是,像一把扫帚样的汉口,四面都是水,往哪扩展呢?湖广总督张之洞解决了这个问题。长堤街的修筑为汉口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汉口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堤防。后湖也可以修堤防,后湖应该为汉口的发展腾出一点空间出来。诺大的后湖,从哪里开始筑堤防呢?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派人在后湖当中搭了一座高台,然后登到台上,用望远镜向四周张望后,挥手道:上到禁口,下到牛湖广佛寺前(即今堤角)。就是这么简单,张之洞手指处,后湖大堤的行走路线就确定下来了。

线路确定了,接下来就由工程处进行勘测,办理购地手续。工程处的负责人是一个留学日本的秀才张南溪。当时办事的高效率与低成本,在后湖大堤的建筑中表现的非常充分。如此大的一项工程,只打了四个报告就搞定了:第一,向湖北官钱局请款;第二,申请开工;第三,送决算;第四,申报结束。

修筑后湖大堤时,张之洞还想了一个节约资金的方法:即拆除汉口城堡。拆除汉口城堡有两大益处,一则利于城市交通,二则也为后湖大堤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就这样,汉口堡很快便拆光了。当初的汉口城墙在哪里?只需要走一下汉口的中山大道就明白了,中山大道就是在当初的汉口城堡的墙基上平整完成的。

筑堤的大军中,除了由民工分段承包之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张之洞创办的新军。第八镇统帅张彪率守汉口的绿营和新军,昼夜奋战在后湖,大堤最艰难的地段,比如龙骨沟、金银潭、龙口等险段几乎全部是新军完成的。修筑张公堤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以牛湖广佛寺前为起点,大堤向西北越过了岱家山后,转了一个90°的大弯折向西南,经姑嫂树,陈家湾至禁口。这段堤防,官方称之为后湖官堤,老百姓却称之为张公堤。既简单上口,又铭记功臣。

张公堤对汉口太重要了。由于大堤阻挡了河水,堤内的田地慢慢涸出。1934年,有一位陈兴亚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涉及到张公堤时如是说,有了张公堤,汉口“从此水灾永绝,且堤内皆成肥田。”这话有点夸大,但张公堤的筑成是汉口城市发展史上的大事,却是不为过的。这篇文章还说,“堤外为后湖,堤内十里荷花,犹饶兴趣。过晒甲山(即岱家山),见堤上筑有碉堡,内实以兵守之……”至少1934年的张公堤,仍然可以称为汉口人的后花园。

堤内的肥田,后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市区,有了黄埔路、赵家条、惠济路、解放公园、中山公园、武汉商场、宝丰路以及古田路水厂等名称。这就是当时渐渐涸出水面的大片土地。今天的汉口,除了解放大道之外,还有建设大道,发展大道等等,但就是发展大道也与张公堤还有相当的距离。一百多年前张之洞为汉口规划的远景,至今还在让城市的规划人员享用着。张公堤的建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民心工程。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张公堤,难有大汉口。

一百多年前,后湖还可以渔舟唱晚,黄花烂漫,麦浪滚滚,瓜菜飘香。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一片高楼林立、车流拥堵的大道,曾经是后湖的水域呢?

如今,汉口的面貌已经大有变化,张公堤已经不复有挡水的作用。于是,有人以城市发展为由,主张拆除张公堤。然而,张公堤不仅不能拆除,还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虽然它暂时没有了防水的功能,但它的历史价值与作用却依然不可忽视。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市园林规划设计部门组织的一个会议,我在会上谈到了张公堤的历史,并主张对张公堤进行保护性修复,同时还要保住从岱家山延伸过来的那些碉堡。因为那也是历史的一个背影。因为保护的声音终究还是盖过了拆除的声音。政府要对张公堤进行开发和利用了,这个消息于我真是莫大的喜悦。

我的心里总有一个梦,就是在未来的张公堤公园内,我们能够欣赏重新绽放的烂漫黄花,能够沐浴春风,在堤边的茶舍品茗休闲,能够漫步走向岱家山处,去碉堡处凭吊为国奋战的先烈。

一年之后,让我们去走走张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