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歌美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美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歌,作为我国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历史悠久,成绩显著,堪称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中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最美的奇葩。诗是语言艺术中最美的寄托感情和表达感情的形式,是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正因为诗歌的这种语言魔力,当我们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为美的想象、形式、节奏所吸引,为我们自己朦胧、混乱的情感意趣有了结构和韵律感到愉快,这是诗歌审美带给人的。

然而要想通过诗人的灵魂之镜以自照,对诗这种艺术品进行全面的审美观照却非易事。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乐之”的氛围中感受诗歌、欣赏诗歌。只有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动和共鸣,才能唤起对诗歌的热爱。诗歌的美实际上就是和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与热恋联系在一起的。诗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美”,它所创造的奇异的美就是它的力量和价值所在。这样的诗对读者心灵的开启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比拟的。

一、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

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凡诗歌都具有节奏性、韵律性、对偶性,富有音乐感。

节奏即间歇、停顿。它是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规律地重复造成的,所谓“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一般用“顿”或“音步”来表示。汉语诗歌的音步是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组成的,诗歌的音步类似于音乐的节拍。诗歌节奏是诗歌获取音乐美的一个主要手段。

韵律则指诗歌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主要体现在韵脚上。它可以使诗歌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前后句子相呼应。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每一小节都押韵,如第一小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ang”韵。读者可领悟诗歌的这种韵律之美。

对偶是把内容并列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咏怀古迹》)对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再加上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就使我们能够在说写的运用中协调平仄,匀称结构,注重形式美和声音美,把句子组合得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诗歌的节奏性、韵律感和对偶性,不仅使诗歌语言富于音乐性,还使得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性,产生一种弦外之音、韵外之意。正是基于诗歌语言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我们就要多朗读,并且要满怀情感地朗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方能体会出诗歌的音韵之美。

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呢?

首先,要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主要是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确定的。例如,吉鸿昌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吉鸿昌将军在英勇就义前的最后一刻写下的慷慨激昂的感人之作,也是他的崇高品质,坚守,对中国革命赤胆忠心的写照。因此,朗读时要力求表现出抗日英雄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读出抗日英雄那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其次,根据情感的发展变化,掌握朗读的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就应快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则要放慢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就应平稳,不紧不慢。如朗读叶挺的《囚歌》,根据诗情的发展,诗的第一节速度应处理得稍慢些,从第二节开始,朗读的速度就要逐渐加快,第三节速度更快,这样才能有力地表现诗人的大义凛然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诗人“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再次,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感情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我们用读小说或散文的语调来念这首诗的话,必然会破坏它的音韵之美;而按照以上音步划分来朗读的话,不仅能充分展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且那甜美的节奏有如甘泉一般汩汩地流淌出来。

最后,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音韵美。一般来说,顿号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些,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此外,构成诗歌音韵之美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韵律。前面讲过,诗歌的韵律主要体现在韵脚。一首诗是否押韵,押韵是否恰当,对诗歌的艺术效果大有影响。好的韵律,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气势。因此,在朗读诗歌时,除了通过把握节奏来感受诗的音乐美外,还应该掌握好诗歌的韵律,注意韵律和情感的协调,从而全方位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二、赏析语言文字,领悟诗歌的含蓄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文学家在创作时总要反复推敲,精心选择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文学作品的美,最根本的是语言艺术美。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其含蓄性非其他文体的语言可以比拟,它的表达往往是非直陈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陈式的,指诗歌语言多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诗经》的典,蟋蟀不仅是客观自然中的物体,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反映我们中国人共同的血缘和共同的文化;再如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采用了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诗人形象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反常化的,主要指诗歌语言的跳跃使得句与句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规范与逻辑思维规律。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对中心意象“金黄的稻束”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受上截然不同的描写,就体现了语言的反常化。我们要善于从简约中猜测主题,从跳跃中填补奥妙,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含蓄美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受。

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富有大量感悟、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后两句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要充分启发想象力,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

诗歌的语言是美的,但是要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必须仔细去品味、咀嚼、揣摩、领会作者练字的贴切、用语的精妙,一旦我们的脉搏能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份美的享受。

三、关注各种意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诗歌的特点。那些形象优美、意境深远、意味无穷的诗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中国文坛。意境之美是诗美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在论境界时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王国维论境界的话语中,我们不但知道“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对于诗词的重要性,且获知“境非独谓景物也”中隐含的“意象”一词。意象是指寄托着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景象,其特点是情景交融。领悟诗歌的意境,首先得从意象入手,然后通过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探知诗人的内心秘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并没有说明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行人留下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戴着斗笠的渔翁。他一竿在手,依旧垂钓于江雪之中,悠然、安然,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含在字里行间,耐人寻味。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情感美

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诗歌也不例外。其根本区别在于:感情不仅作为一种动力存在于诗歌的孕育和创作过程中,它还是诗的直接表现对象。所以诗歌的任务不是描写生活,而是将情感纳入一种想象秩序和美的节奏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咀嚼体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诗人在“想象秩序和美的节奏”中蕴含的情感美。

穆旦的《赞美》是一首情感充沛的抒情诗,全诗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诗歌的第一节,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表达复杂的情感。我们在分析这些意象之后就会明白作者借此表达出的感情:“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从其他几小节的分析中也可看出,抒情是这首诗情感的主要载体,传达着一个苦难时代的一代年轻人深入时代的情感,我们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心田播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流露的情绪自然强烈,张扬个体生命的价值,但同时海子超越了生命的自我之维,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其诗呈现出康德所言的崇高之美。这种崇高之美,可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促进自我完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静观伟大之时,我们所感到的或者是畏惧、或者是惊叹、或者是对自己力量和人的尊严的自豪感、或者是肃然拜倒在伟大之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这种承认不是甘拜下风,而是锐意进取的特殊表现。我们在这种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那些流芳千古、光彩照人的警句,更是璀璨夺目的明珠。有些警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之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些警句则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还有托物抒情的,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有些则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以上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警句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警句是经过作者苦心雕镂、炉火纯青的美的结晶,所以能流传千古,众口称诵。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可警醒激励青少年惜时奋发,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使人受到一种雄心壮志的鼓舞,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可激荡人们的爱国心灵,树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而不畏苦难和牺牲的崇高理想。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思想感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对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的欣赏活动,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循环的。诗歌美育因素发掘利用要靠感情的“渗透”和意象的“润泽”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验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我们要善于实践、体验,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揣摩语感,体味感情,从而培养和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