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美化封面》中任务设计引发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美化封面》中任务设计引发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通过对《美化封面》中设计两次不同的任务进行分析,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设计

案例:

在《美化封面》这一课中,首先通过两张封面对比,初步设计的封面和在此基础上美化的封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并分小组去思考问题其中的三个问题:

如何添加背景图,如何美化杂志名,如何修饰文章题目。因此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第一次:

任务一:通过你所分到的小组任务,尝试对这张封面做同样的处理,并记录用了哪些功能?

任务二:通过所学知识美化自己的封面,使封面大放光彩。最后上交作业,地址:192.168.20.200

第二次:

任务一:通过你所分到的小组任务,尝试对这张封面做同样的处理,并记录用了哪些功能?

小组一:杂志名处比较单调,思考如何添加背景图?

小组二:对整个封面的色彩进行调整,使图片和艺术字等色彩搭配更和谐,如何美化杂志名?

小组三:由于小灯泡图片有白色的背景,与整个封面的色彩不和谐,如何修饰文章题目?

任务二:通过所学知识美化自己的封面,使封面大放光彩。最后上交作业,地址:192.168.20.200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通过这两次不同的任务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五个具有驱动性“任务”,以期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任务”的具体设计

(一) 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有的学生已熟练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连电脑的开机和关机都不会,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以及个体差异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样设计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避免了以点代面,以个体代替全体的局面。

(二) 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三)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任务”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状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任务后,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面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任务的乐趣。例如,在讲“数字地球”版报制作时,有一小任务是将“数字地球”这四个字标识在“数字地球图片”上,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结果,学生将“数字地球”叠放在图片上时,要么位置不对,要么就被图片遮盖了,这时教师再引入“文本框”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一小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框的欲望。

(四) 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来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创新能力。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因此,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研究、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素材,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五) 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设计是编排任务、导入任务、驱动任务、处理任务、综合任务的一个“运载”过程。而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是向不同个性学生提出不同问题的“发射台”,创设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导火索”,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完成问题的“助燃剂”,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发动机”,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尝试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返回仓”。由此可见,这五个“任务”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王爱胜“.大任务”与“小任务”的利与弊[J].中国少年电脑报.2001,(6).

[2]任海鹰“.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设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3,(6).

[3]王坤敏.谈“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3,(4).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