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方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的文学类型,是文学家族的长子。孔子说,到一个都城,到一个地方,民众的教养水平不难观察出来。“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晶莹若宝石,璀璨如珍珠,始终散发着不灭的光芒。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因此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从教材的编排和课文的选取中,我们就能看出古诗词始终贯穿着中学语文教学,它朗朗上口的显著特点,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背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虽是引导学生欣赏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但却恰恰需要培养这种个性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古诗词教学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使学生吸收得更轻松自然?其实在语文学习这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导演、画家、诗人的角色。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的一些创新方法。

一、从导演视角,品隽永诗情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部分古诗词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只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自主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到极强的趣味性。但现在的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教学,而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逐字逐词逐句地分析课文,不只老师感到很吃力,课堂上的学生也昏昏欲睡。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强化个别应试的文言知识,但却和“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在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动自觉地用“心”去读,心甘情愿地去克服晦涩语言的障碍。于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氓》这课时,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简要交待了一些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在他们以为笔者要走常规路线按照原文讲解课文时,笔者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写一首弃妇诗,你们会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来写?”在他们的踊跃发言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恋爱、婚变、决绝”,六个字并说到:“正如你们所说,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行文结构,等下要你们选取这三个中的一个片段,用现代语言来改编一个小的剧本,改得好的同学可以当回导演,任意挑选班上的男女同学来饰演。但前提是接下来你们要认真听我讲解这篇课文,这样你们才知道该如何设置剧本的对话及场景。”后来这堂课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笔者用精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课文,他们在把握好故事脉络后,用“心”感悟从而设计台词。看着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笔者身临其境被深深感染。在这堂课上,笔者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也感受到了他们无尽的潜能,该掌握的知识点也在无形中被掌握。

对于叙事诗,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乐于做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做趣味学习的主人,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画家角度,绘无尽画意

好诗如画,在古诗词中,诗人总是会捕捉到多姿多彩的意象来描绘生活图景,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意境。因此,看似用语言堆砌的古诗词,尤其是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写出的山水诗,其实可以看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美景,势必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的小令时,学生们用寥寥数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的秋郊图:在一轮苍凉的落日下,有几所破落的茅屋,一位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派凄凉场景中。绘画的质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把自身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作者深切的思乡情怀也自然流露在画纸上。又如王维的《汉江临泛》,作者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全诗如同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学习这首诗时,若是只让学生在脑海里呈现这壮美的景色,就会太过抽象。与其跟学生反复强调诗人王维行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还不如让学生在黑板上勾勒粗略的画面,品味作者沉醉于如此良辰美景的心境。

三、从诗人立场,书现世生活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张志公曾提出“文道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很好地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别的都是空话。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当一回“诗人”,即在课文原有的框架结构下,按现代的思想进行改写。在字斟句酌的“诗人体验”中,学生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个性品格和精神生活品位。如今,在网络上古诗词屡遭恶搞,恶搞古诗词之风也吹进了校园。一些学生是觉得好玩,还有一些学生则是为了嘲讽同学,乐此不疲。教育专家表示,恶搞古诗词不应一堵到底,需正面引导。其实对于这种风潮,教师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进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带过一个基础知识薄弱、语文成绩很一般的班级,他们对古诗词的整体感觉就是晦涩难懂,而且离自己生活的时代太遥远,找不到学习它们的意义。许多按大纲要求需要背诵的诗词对他们来说也相当吃力。于是笔者以“恶搞古诗词”的话题来导入古诗词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脸上渐渐开始放射光彩。在讲解完书本上的课文后,笔者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改编,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平时对于语文作业毫无兴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他们笔下,变成了极具生活化的“作弊高手无数,转眼变成长颈鹿。纸团控制不住,飞来飞去好友处。纸条贴满大肚,看时老师抓住,无助、无助,最后走进政教处。”李白的《将进酒》被引用来改成“君不见,法网恢恢终不漏,天涯海角亦枉然。”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收获。教师只需把握好尺度,在学生沉浸于改编的快乐中时,把课堂的关注点适当回归课文,那么学生的“诗人”角色饰演,就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一些朗朗上口、需要学生记诵的诗词,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一回“诗人”,这样既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改编诗词的过程中,也便于他们有效地背诵。

总之,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个大难点。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不断运用创新思维,让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便于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拥抱和领悟诗人的情怀。

(陈麓伊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