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换位” 美化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换位” 美化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罢一则《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所受启发不小。

师:现在,我是神医扁鹊,大家就是蔡桓公。这时,您心里怎么想?过了十来天,我第二次拜见蔡桓公。当听到我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您的反应是?当时您心里怎么想的?当听到我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再不治会更加严重。”您的反应是?您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呀?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更加注重了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分量,“教”的过重,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欲望,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像这样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比较高,效果不错,让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中有了“自由呼吸”。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一、从读者变角色,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在理解的深入处,情感的共鸣处,主题的升华处及时让学生“化我为他”进行细节补充性练笔,往往对深入人物内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出塞》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再从亲人的角度,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

一读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相互搀扶着,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着,忍不住喊一声;

二读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忍不住喊一声;

三读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忍不住喊一声;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换位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如果你是他会怎样”,这些活动设计的本身就迎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给彻底打破了,将学生的情绪给调节到最兴奋的点上。

二、从人物变角色,感悟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对文章更好地理解,需要启发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的思考,主动体验。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教学时,作这样的角色变换设计:

1.你是弟弟:演读课文3、4自然段,联系自己的经历,体会小兄弟的感受,对弟弟说劝慰、鼓励的话。

2.你是作者:研读课文5、6、10、11、12等自然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同情和自责、自省和感慨,对作者说劝慰、理解、告诫的话。

3.你是编者:将这篇散文选编在本单元的目的是什么?

4.你是同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和同学谈谈让你难忘的游戏或玩具,并说说你的感受和收获。

在教材编者的视域中,“毁掉风筝”却成了一种亲情关怀,为此,他在《风筝》的课前“阅读提示”中这样写道:“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显然,教材编者认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

在笔者的视域中,作品中的“我”当时毁掉小兄弟的风筝,确实出于一种亲情关心,担心小兄弟走上“没有出息”的岔道。但仅限于此,认同的只是“我”当初毁掉风筝的动机,并非是作者后来写作此文的目的,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肯定这种亲情,而是否定它,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说明亲情是有区别的:一种亲情是温馨和美与宽容的,是促人上进的动力;另一种亲情则是包裹着亲情糖衣的精神虐杀。作者以自己多年来的沉重和悲哀写就的这曲忏悔之歌,就是希望天下人,不要重复他的过错,用包裹着亲情糖衣的精神虐杀,在精神上虐杀亲人与自己。

三种不同视域,看到“毁掉风筝”的含义各不相同。作者看到的是“精神的虐杀”,编者看到的是亲情关怀,笔者看到的是亲情的区别和警惕包裹着亲情糖衣的精神虐杀。这不同的看法,产生于不同的视域,说明视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这种视域差异作为对话的起点,那么,对话一开始,就一定会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激起更多对话者的兴趣,从而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学生与主要人物之间、学生与次要人物之间、学生与文中环境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明确老师的授课意图。

让我们回读专家的箴言,在他们高屋建瓴的语言中去悟寻生本课堂的真谛。一、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学。学习一个文本,我们要思考: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事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学习一个文本,我们还要思考: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二、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个阶段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见好就收;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变策略,努力达成目标,这就是一个好教师应有的“课感”。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很大,教师的“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我们老师该装傻时要装傻。当我们的教学适合学生时,我们就会看到,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我,这时他们的潜能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换位”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些问题靠着空洞的说教,学生不爱也不宜接受,而如果学生先进行换位,那答案就会是学生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别人硬塞给他们的,这种答案不仅易得而且难忘。

再次,可以达到读者与作者感情的共鸣。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所以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得出的结论全面而且到位。

最后,还可以把主角真正还给学生,让教师起着导演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只有把主角让给学生,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而换位这种方式,就是把主角还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