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情生境,由境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关键词:教学艺术;情境;创造语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艺术,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根据这个理论,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悬念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能够造成一种期待的心境。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研究文本。
如,我在教《囚绿记》一文时,先从“囚”字字形入手,问道:“囚的对象一般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那陆蠡囚的是什么?他又为什么囚绿呢?绿被囚后会怎么样呢?”一系列的疑问创设了一个个悬念,学生产生“疑”问,就迫切要知道学习内容,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探求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创设信息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南沙的迷人景象。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我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白云、碧海的美景,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海鸥声、海浪声、欢笑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南沙的景象非常迷人”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之处。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南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三、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乔纳森对情境也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就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如,在教学小说《台阶》一文时,我发觉文中的主人公“父亲”是半个世纪前中国农民的代表。那个时代距离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遥远了,为了让学生从枯燥的文本解读中解脱出来,整堂课的设计我就大胆换用大型生活类节目的形式《百姓人生――我的农民父亲》,要求学生适时地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嘉宾开场白”“追忆旧时光”“展示老照片”“感慨父辈人生”等环节,渐渐走近了那个时代,走进了文本中的人物。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高,感悟点评非常透彻。生活是语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语文生活化。
四、创设求异情境
“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阅读教学亦然。一篇课文正如一片海洋,既有“浅水湾”,也有“深水区”。倘若囿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仅仅带领学生在“浅水湾”打转转,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能有几何?为此,课堂上应该时时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大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如,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激辩的舞台,在《台阶》的教学结尾时,我故意对学生说道:“父亲奋斗了半辈子,建成了九级台阶,可他却老了,这有意义吗?”男女正反双方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梦想”“奋斗”这些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赞可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为此,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由情生境、由境悟情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