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语文教育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人文性:就有了语文的情感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文性。对文本思想主题的挖掘、拓展,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激发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在部分教师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学生也认为学习这些是浪费时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语文学习变得功利了,语文课堂充斥着生硬的古文字词翻译,弥漫着枯燥的诗词讲授。这样的语文课堂真的是成功的吗?

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课堂应是灵活而机智的,充满教师智慧的火花,充满浓郁的情感。课堂为师生的灵魂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这里不仅有知识的流动,更应有思想的流动,有真实情感的流动。正是在这种非功利的缓慢的流动中,我们才能走进作品,品味其中独特的情感;我们才能走进作者,解读其深沉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走进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能够让语文真正回归到人本身,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语文,带着情感去理解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中去领略语文教育的真谛。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丰富精神的世界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比较刍浅的见解。

一、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体会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其中有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易于接受,而更多的内容,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分析研究,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进行扩充与提炼,拓展文学文化视野,使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得以充分体现,形成知与情的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分析体会情感,使作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血肉丰满,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

例如在散文《怀念红狐》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对教材的研究,笔者将教学目标定为感悟红狐母爱之伟大和培养一颗悲悯之心,为此,笔者引领学生捕捉文章的多处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学生被红狐“忘我”的母爱和人性“忘我”之光辉,人性之觉醒而深深感动了。如不深入挖掘这些情感因素,那此文无非就是一个人与狐的故事,至多是一个舐犊情深的红狐。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参悟情感

1.朗读品味,感受情感

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和外化,是情到浓时的不可不吐。而成功的朗读不仅可以展示作品的情感美,还可以使读者、听者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动人心弦,撼人灵魂。正如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所言,文章“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如教授老舍《想北平》时,笔者引导学生用舒缓深沉的语调朗读文本,读到文末更是缓慢低沉,欲言又止。朗读为下面的教学营造了浓烈的情感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视故乡为妈、家、根的情感。

2.创设情境,品味情感

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都有相通之处,很多作品像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或一幅美妙的图画,为了更好体会与学生生活环境较远的情感,教师可播放音乐,展示图画来创设与作品意境和感情基调相吻合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感悟其情感。另外,本着知人论世的观点,在阅读那些有着特定时代背景的作品时,若能适当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历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营造一定的阅读情境,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特定情感。

教授李清照《醉花阴》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哀伤低沉的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受到深深的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朗读起来。读罢,面色凝重,仿佛自己也成了“比黄花瘦”的憔悴女子,情感自在其中。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找出意象,体会意境,想象词中展示的画面,勾勒出“山居秋暝”的美景,为课文配简笔画插图,这对于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向往自然的情怀极为有效。

在教授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百家讲坛康震《品读苏轼》之《乌台诗案》,让学生了解苏轼仕途坎坷的生活遭遇,进而明确这两首诗歌是在词人经历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写。如此,学生对词中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如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李白“安世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诗人满怀希望、自信到长安,但得不到重用,最后以“赐金还乡”的名义被赶出长安的那一段痛苦遭际。由此,学生对诗歌中所绘梦境和作者发出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就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

3.互动探究,领悟情感

作品多,作品评论家亦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客观地引用古人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互动探究,各抒己见,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如教授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时,笔者多方借用了前人对诗句的评价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如坡绝爱诗歌最后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结尾两句究竟好在哪,为何受到苏轼如此好评?再如唐朝诗歌评论家唐圭璋认为“‘可堪’两句,景中见情,精深高妙,不言愁而愁自难堪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又如吴世昌《词林新话》认为“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中“砌”字最见功力,你认为呢?

也可以就古人有争论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而吴世昌《词林新话》则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你同意谁的观点呢?为什么?

学生对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之后,可选取作者同一时期的另一作品或题材相同、表现手法相同等具有可比性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篇作品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作品中独特情感的理解。

如笔者在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教学中,就把此词和的同调同题材词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进行比较朗读,在朗读之中,学生体会到它们迥异的情感:陆词低沉、缓慢,透露出孤高之气;的词激昂有力、积极乐观,充满自信,洋溢着欣喜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对写作背景、梅花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等进行比较,学生的体会便更为深刻了。在教授苏轼的悼亡贤妻的名作《江城子》时,笔者将其与另一首悼念亡妻的名作——贺铸《鹧鸪天》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苏词的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相比之下,贺铸的《鹧鸪天》词显得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生感

对于文学作品中诸多饱含深情的字句,处于热情迸发的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其个性化的理解。鉴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其独到感悟,生感,以自己的情感去解读作品中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略写或虚写处进行补白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联系实践把自己当作文本创作主体进行拓展延伸式写作,由此让学生充分想象,生感。

再如教授苏轼《江城子》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精妙,笔者提问:可否让两人互诉思念之情?如果两人有机会对白,苏轼会对爱妻说些什么呢?这种训练既能从本质上感悟诗词的精髓与魅力,体会到夫妻二人的浓浓爱意,又能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散文《怀念红狐》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下文续写一段话。“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一个月后,我又遇到了那只红狐……”学生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平等,应尊重生命的主题思想。

四、结论

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情感教学更是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它不仅关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关乎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与命运,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人终极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只是语文教师与语文课堂的责任,也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与目标。笔者在此只是列举了一些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常用的情感培养与生发的方式,抛砖引玉,引发广大教育者更多的思考,以期情感之花常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开在我们的教育之中,永不凋零。

(柏 云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