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非遗”一个生存的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非遗”一个生存的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传承的压力让“非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长于大众生活的“非遗”,大多散落在民间,仅靠传承人以年迈之躯苦苦支撑着手里的技艺。拿什么拯救那些艰难度日的“非遗”和传承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民众集体智慧,适应社会生活是“非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在“非遗”保护中,让“非遗”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再好的文化艺术都要走向消亡,任何保护都无济于事”。

困境:非遗艰难度日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对“非遗”提出了“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概念。“我们不仅应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既存形式,也应该保护它的发展特征和它传承创新的基因,这一切才构成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元素总是要变的,变则会有新的生命力、新的生存空间。”

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目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激励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给予荣誉来实现。地方则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给予重点项目传承人每年几千元的扶持资金,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的开展。2006年以来,山东省各地直接投入到传承人保护的经费超过1000万元。各地通过提供传习场所、资助传承设备等方式,加大了对各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然而,更多的“非遗”项目还无法得到保障传承和保护的资金支持。对于资金投入遭遇的瓶颈,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类型的“非遗”项目开始进行生产性保护,年画、剪纸、泥塑……纷纷走出单纯的艺术殿堂,尝试在市场中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价值。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在社会化大生产浪潮的冲击下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再也没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年销售量数千万张的盛景。抢救、挖掘、保护!潍坊市寒亭区制定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长远规划和保护措施,让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2006年,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日销售数千张的“业绩”,令来自省内的参展者大为震惊。

“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走向市场,一些“非遗”在开发中被毁坏,文化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究“生产性保护”,是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市场中保护,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在生产中才能体现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东昌葫芦雕刻,一个传承于聊城的雕刻艺术,正遭受着发展的危机。虽然片花工艺、烙画工艺以及异形葫芦等工艺葫芦占有50%的国内市场,葫芦加工量占全国的70%,年销售额近3亿元,并出口到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但是雕刻葫芦由于技法复杂、生产周期长等原因,价格不菲的葫芦雕刻艺术作品市场低迷。传承人李玉成为了便于销售,不得不制作简单的雕刻葫芦,以便宜的价格卖掉维持生计。

如何让这些艺术作品实现应用的价值?

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认为,应该走高端路线,让精湛的技艺加上合适的材料共同铸出精品,实现经济效益。比如传统红木家具,生产讲究质地精良,技艺精湛,一辈人用完了,下一辈人还可以接着用。在这种生产性保护中,企业的产量虽低,却达到和现代家具生产同样的经济效益。

出路:非遗“钱”途无限

一位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认为:“把一件民间艺术品卖掉,它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某种手段再去发展,它的价值就大了。”

在“非遗”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下,山东省为适宜的非物质遗产项目进入市场开辟多种途径,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3700多个,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了85余人。

一个个“非遗”在市场的磨砺中成长为文化大产业。

国家级项目嘉祥石雕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中国北派石雕艺术风格,古朴浑厚,线条刚直简洁,造型凝重、端庄,与南派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风格各异其趣,成为中国石雕艺术的两大流派代表之一,是历代官府向朝廷进贡之精品。嘉祥县依托石雕艺术,推动产业发展,现已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石雕产业。目前有石雕从业人员5万余人,石雕企业200多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韩、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雕、石材业产值占到了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在潍坊,国家级“非遗”风筝正在树立起潍坊的世界品牌。王永训是风筝界的名人。在潍坊风筝大部分还处在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经营状态时,王永训第一个为自己的风筝注册了商标“飞鸢”,第一个跑出去办风筝展览会,走上了风筝产业化之路,成为潍坊的风筝产业化带头人。王永训的风筝品种目前达100多个,年创收300多万元。其中70%出口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风筝经营者以品牌在市场中立足。潍坊风筝经过无序竞争的混乱期后,市场日渐成熟,为潍坊树立起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品牌。

寒亭区利用区内丰富的“非遗”,开发出了以民俗旅游为主的杨家埠旅游,民俗游成了寒亭的金字招牌。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风筝博物馆、年画展览馆、嫦娥奔月台等一个个“非遗”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过去的历史。

“我们现在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走,如何更好地进行发展和创新。”肩负着国家级“非遗”项目一一茂腔的传承重任,茂腔剧团团长刘宗涛在思考保护传承与市场开发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他的思路,茂腔可以借鉴“刘老根”表演艺术的运作模式。与影视剧、网络平台相结合,加大茂腔戏剧作品的受众面,甚至向全世界进行推广。目前该剧团的场出场费已升至4000元,全年将筹备演出300场。但为了有更好的卖点,剧团也在尝试着把茂腔融入到现代剧中,加入更多的舞台元素。把茂腔段子演绎得现代和时尚一些,让年轻人也喜欢看。

“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徐艺乙认为,“非遗”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建立起非遗市场化、产业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利润分配体系,在坚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生存发展空间。

探索:给非遗更大的舞台

“如此多的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必须探寻科学有效的方式。”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要求山东文化保护打破常规。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山东省

文化厅对具有特殊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通过前期论证,目前已有4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在规划中,拟于年内公布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长期以来,隐匿于民间的“非遗”缺少大众认知的机会和舞台。山东省通过举力、文博会、工艺美术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等活动,为“非遗”措建平台。近年来,山东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全省曲艺汇演、全省庄户剧团调演、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学校、社区等建立了12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收徒传艺的场所和重要渠道,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全民参与传承和保护之中,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全省共有417所中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将一些地方特色浓郁、学生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到校园。高密市把国家级项目“高密剪纸”设置为中、小学校乡土民间艺术教材,聘请民间艺人为特长生导师,进行指导讲课,让中、小学生从小做起,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借助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国家非遗博览园落户济南。博览园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中心将成为一个国家级非遗培训基地,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班授课,让想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人到这儿来学习,进行更高层面、更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

在非遗博览园内,还建有演艺展示区、传承推介区、制作展销区、休闲体验区,不同项目的传承人根据自身特点入驻不同的街区,通过现场的制作和销售,一方面进行交流传承,另一方面进行生产性的保护和利用。5000业户将让“一园揽尽天下奇工绝技”成为现实。

建成后的博览园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类最全、项目最多,集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开发利用和发展为一体的非遗博览园区,同时博览园也将成为今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主会场。“这给山东的非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亢清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