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烘托”可以“正面”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针对诗歌鉴赏考点设题,第3问旨在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中“正面烘托”术语的使用自相矛盾,疑为“正面衬托”的误用,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力图厘清二者的区别。
【关键词】语文高考 正面 侧面 烘托 衬托
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是考查诗歌鉴赏考点。不同的是,今年是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为便于探讨,现录如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 口 送 友 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前2个问题不作探讨,故略)
命题人将这个问题处理为开放性题目,设计了两种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该题的题干与所给答案中都出现了“正面烘托”这个术语,“烘托”岂能“正面”?笔者认为,命题人并没有理解“烘托”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的确切含义,可能与“渲染”混淆,抑或是误以为“烘托”等同于“衬托”。
“正面烘托”是一个错误的鉴赏术语。笔者专门前往图书馆查阅对“烘托”词条的解释,摘录其中2种如下:
写作术语。原为中国画技法之一种。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作文中,指有意避开正面描写,仅从侧面着意刻画渲染,使所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烘托”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绘,从衬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云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谓“烘云托月”。
无论是“有意避开正面”还是“通过侧面”,这两种辞典的解释都告诉我们,“烘托”不能“正面”。我们习惯说“正面渲染、侧面烘托”也印证了这种观点。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一诗中就用了“烘托”。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从侧面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反过来看这道试题,字面上要求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要求分析诗歌内在的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一般说来,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有“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清吴乔《围炉诗话》),也有“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峡口送友人》以暮春之景入诗,用衰红翠减之景衬离愁之苦;《送蜀客》以初春之景入诗,用清新秀美之景衬离愁之苦,前者以哀写哀为正衬,后者以乐写哀为反衬。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甚为常见,以杜甫为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之哀景:急风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后四句抒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以哀景写哀情,此即为正衬。又如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此即为反衬。
如此看来,命题人倒是可能真的混淆了“烘托”与“衬托”的关系,才有了“正面烘托“这样一个错误的术语,可是其出现在高考卷中,实在不该。
最后,仍想指出的是,该题《送蜀客》一诗,其抒情主体是诗人自己,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从诗中看不出“客”是什么心情,提供的第二种参考答案说这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也只是无根据的猜测。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