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口梵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色彩绚丽灿烂、线条感强烈,富含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宝。他的作品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是因为他的作品里大都是内心世界的表现,而这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遭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尝试从心理分析及艺术作品分析的角度,探索梵高创造的真谛。

[关键词] 梵高;精神分析;绘画

【中图分类号】 J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74-2

一、梵高的早期经历

据记载,文森特・梵高1853出生于荷兰乡村的牧师家庭。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固执、冷漠、不可理喻的,而母亲则是位能干的女人,勤奋且多才多艺,在绘画、缝纫、写作等方面都有所造诣。梵高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中一位叫提奥的弟弟是梵高一生的知己,并且从不间断地、无私地为梵高提供经济资助。

然而梵高称他的少年时代颇为不幸,父母经常挑他去做“粗糙的活”,而且教育也是相当严格,甚至承受带有侮辱性的讽刺。也正如梵高所陈述的:“我至深的痛苦好像是起始于很小的时候,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少年时代,是阴郁的、冷酷的、贫瘠的……”而他的家人对他所述做出的解释是:他是家庭的陌路人。可见,梵高的家庭给他的感觉非常糟糕。

据记载,在梵高出生之前,曾有一位与他同名的哥哥,名叫文森特?梵高的哥哥在1852年3月30日出生,却当天夭折了。恰好一年后的同一天,3月30日梵高降落人世。他时刻提醒着母亲哥哥的离开,并且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取名与死去的儿子同名,可以推断出在怀孕期间,母亲是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的,然而母亲孕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妊娠母亲及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及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

梵高母亲在面对梵高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另外,家里还有其他几个孩子,母亲难免会无暇体谅和照顾每一个孩子。实际上,梵高童年时代的母爱被弟妹和逝去的哥哥分割剥夺,他就像是一株瘦小畸形,发育不良的树苗,得不到母爱的精心照顾和哺育滋养。根据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性器期是过渡联恋母情结的重要时期,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子会出现最亲近的是母亲,从母亲的爱中得到,并把母亲作为对象而对父亲产生嫉妒。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结只有得到满足或得到解决以后,儿童人格动力“力比多”才会向下一阶段发展。

然而梵高的恋母情节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阻碍了他的人格自我变异的过程,而自我变异的过程是孩子与母亲相互接近相互信任的关系来推动的。这种阻碍是梵高渐渐形成自卑、冷漠、孤独的个性。加上牧师家庭的高道德感高要求的教育,使得高涨的期望值与低落的自尊心相互冲撞,让梵高日后的身后充满矛盾。

二、梵高的成年后经历

在最初,他想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牧师。当被分配到任何人都不想去的矿区时,他发现传播福音对于在矿区里水深火热地工作生活的人民根本无用,他开始质疑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上帝。他脱去西装革履,穿着破旧的衣服;把自己的东西分给有需要的人,与矿区人们同吃同住。当教会的人来视察,责怪他居然如此穷困潦倒、不顾形象的时候,他真正意识到,这种“传教士”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而“福音”,永远也无法拯救劳苦人们。

他开始绘画,即使穷困寂寞但也无法阻止他内心对创造的欲望。他去找海牙的伯伯,对他的绘画技巧有很大的启发。在巴黎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启蒙,他发现光与影的奥秘,也拓宽了对色彩的选择,从此画风改变。

梵高多次恋爱失败,可以从他与母亲的早期关系中找到缘由。多次遍体鳞伤,却渴望着爱情,梵高解释到:“我的生活不能没有女人,我如此地讨厌孤单,我宁愿与一个坏相处,也不要独自一人。”正如他对凯的爱慕一发不可收拾,他抱怨凯对她丈夫的爱使自己埋葬在过去的阴影中,抱怨她这样做所造成的过失是不可能把爱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此时的他可能为母亲对逝去哥哥的念念不忘而抱怨。当他幻想和凯永远在一起时,是在希望完成童年未能实现的愿望,渴望与母亲亲近。可是每次都无法实现。

有学者把梵高的糟糕的人际关系现象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解释,在青春期,青少年需要思考他所有已经掌握的信息,思考自身、思考未来的生活等,才能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否则就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梵高就是一个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人,因为不曾体会过爱,所以不懂得去爱别人。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担心会失去自我。

本人并不同意此观点,通过资料了解,梵高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他热爱自然,热爱绘画,所以他一直坚持着,甚至有点偏执。因此,我认为梵高的人际关系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梵高带有的固执的,以及可能由于少年时期压抑而导致成年的情绪高涨,难以控制的冲动,使得他多次与身边好友发生冲突。

三、不同时期经典作品赏析

梵高是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其油画作品着眼于对真实情感的再现,通过对使用的色彩的扩张力以及笔锋的变化来表达出梵高眼中的世界的强烈情感。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梵高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纯粹的执着的追求。

(一)灰褐色调的早期绘画

梵高的早期作品沿用荷兰传统褐色调,多以写实纯朴为主。风格厚实深沉,大多是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环境,画风带有萧瑟清素感,有淡淡的压抑的感觉。其中最著名的是《食土豆者》,画作描绘的是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围坐在窄小的餐桌旁。画中唯一的灯光是餐桌上方悬挂的灯,色调加上低矮的房顶使画面压抑感更浓厚。梵高曾对提奥说:“我要清晰地表明,这些在灯光下食土豆者,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我要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些文明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我在这幅画中最初试着用土黄、土红与白色来画人物的肤色,但是这种颜色实在太亮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重新画过,现在所画的颜色好像是一个沾有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他的这段话,是对作品的最好解释。而对褐色的选用与他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有关。

(二)绚烂多彩的中期绘画

1886年后,梵高来到了巴黎的西部美丽的阿尔,加上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创造风格有巨大的改变。使用的色彩更大胆夺目,他并不局限于模仿事物表面形象,而是希望借助绘画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想法,使作品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非《十四朵向日葵》莫属。梵高很喜欢向日葵,更喜欢用浓烈的色彩来表达。他认为黄色代表太阳,饱满的黄色与绿、红搭配在一起,加上浓厚的油彩制造出层叠的立体花瓣感,每一朵向日葵都有饱满的轮廓,好似是要燃烧起来的生机。

对于梵高而言,绘画不仅仅只是艺术,而是生命。灿烂的自然景色让他的创造力迸发的同时,也把他长期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了,打开了关闭已久门。绘画的色彩具有宣泄情绪的作用,这个时期的梵高似乎处于躁狂期,对于绘画的热爱狂热到无法理解。而绘画创造,成为承载他情绪情感的容器。

(三)旋转笔触的成熟时期

如果说前、中期是让梵高的心从关闭到打开的状态,那么成熟期的梵高则是就是真正释放内心痛苦的时期。从短直僵硬的笔触到旋转跳跃,使梵高的作品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情绪与视觉冲击。扭曲、痛苦。这个时期的梵高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难以控制自己。但越是难以控制,越是创作的高峰。

成熟期的作品是在第一次割耳以后,因为与好友高更决裂而割下耳朵,然而这件事以后,他将另一只耳朵割下送给一名。加上他怪癖的性格使人们把他关进精神病院。本人认为,割下耳朵可能是对现实的不接受,不希望听见不想听的东西,无论对好友高更离开的不接受,还是不愿听见头脑中的幻听,都暗示着梵高整个人开始崩裂。有学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所使用的旋转线条、扭曲的笔触是因为梵高换上了眩晕症,在他的眼里世界的确是旋转的。但是不管他究竟换的是什么症,他的笔锋都是有向上之势充满力量,给人强烈的冲击。

在住院的最后时期,他还是坚持绘画。短短的10年绘画生涯,留下了2000多幅作品。与其说梵高的绘画是一种独特的风格,不如说他一直在坚持自我。绘画生涯是他探索自我的过程,他把痛苦、悲伤、敏感、固执等都融入作品里,在画纸上表现最真实的自我情感。

参考文献:

[1](美)阿伯J・卢宾.梵高心理传记[M].程应筹,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2]舒跃育.悲情画家的悲情人生――梵高的抑郁心理剖析[M].校园心理,2007,(12).

[3]邱鸿钟.艺术心理评估与绘画治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冯麟喻(1993-),女,广东东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