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鹰猎文化简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一般意义的鹰猎指的是利用海东青捕猎。海东青文化起源于唐代甚至更早。《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唐以后,海东青成为黑龙江地区满族先民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品种之一。《契丹国志》记载:“女真东北与王国为邻。王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海东青身材虽不像金雕、海雕、苍鹰那样硕大,但生性十分凶猛,可捕天鹅和小型哺乳动物,如田鼠、野兔等,有的甚至能捕鹿。因此,从唐代甚至更早,满族先民靺鞨、女真人便把海东青作为进贡的物品。辽王朝建立以后,由于辽国主每年都要“四时捺钵”,而海东青可猎杀天鹅,因此,辽国主及豪门权贵非常喜欢海东青。据史料记载,辽国统治金国之后,仅靠进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派专人到女真地索要海东青,强迫女真人每年必须完成向辽国贡鹰数量。这些银牌天使(钦差带着辽国银牌)进驻金国部落,强行催缴捕鹰数量。更有甚者,这些钦差,对女真人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激起女真人的愤怒,积怨渐深,终于引起了历史上的辽金战争。

许多年来,海东青一直受到推崇,一些文人墨客赞美有加。

金国诗人赵秉文作诗《海青赋》赞云:“俊气横鹜,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东极。铁钩利嘴、霜柳劲翻”。辽代文人描写白玉爪海东青猎捕天鹅的战斗:“白海青,不仅如鹘,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相持殒地。”

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在燕京十景《南囿秋风》有:“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

现代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衣殿臣有:女真贡鸟海东青,敢上云霄抖羽翎。劲似千钧飞砮石,疾如九野震雷霆。三冲狡兔多捐命,一击天鹅少遁形。弱可谋强清帝赞,名鹰岂独列禽经!

吴文江《颂海东青》有:小小海东青,女真视神灵。羽中称猛虎,空域似雷霆。鈎咀啄辽败,转头逼宋冥。利爪擒双帝,鲲鹏展百翎。征云虽远逝,铭志尙常庭。成就当今事,还须舞鸷青。

有关海东青的绘画作品也很多,其中清代朱耷的《双鹰图》、徐悲鸿的《飞鹰》、齐白石的《梅花鹰石》等作品最为著名,堪称传世之作。在乌拉街镇“雾凇岛”景点,现立有一米多长的根雕作品《海东青》,该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观赏过的中外游人赞不绝口。

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鹰猎习俗历史悠久,许多年来一直有向宫廷贡鹰的传统。据考证,起源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鹰猎习俗,到辽、金、元代更加受到朝廷的重视,当时的女真及蒙古宫廷都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因此,当时的皇亲国戚,朝廷重臣,为得到海东青不惜重金。能捕捉到海东青的流人,可免除罪刑。“若得白玉爪海东青贡上”,不仅死罪可免,且一夜之间能暴富。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京师内务府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辖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专司采捕朝廷贡品。同时,设立了“捕鹰丁”,专事负责贡鹰差事。朝廷为了独享资源,特别制定了《盛京围场窃例》,对私自进入围场猎兽、打牲、砍树、割草者,无论初犯或再犯,均面刺“盗围场”三字,按数量多寡处以杖刑、枷号、徒刑、充军、发遣到乌鲁木齐为奴等刑罚。直至光绪初年,围场管理才渐见松弛。甲午战争后,东北大御路南侧的阿木巴克围场方始开禁,允许百姓入围开荒行猎。

清廷还曾明确规定:白玉爪海东青只能由皇帝豢养把玩,皇亲贵族决不许染指。康熙帝喜猎,曾赋诗云:“吉林国,盛京国,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狩处,山清水态记依稀。”康熙喜猎尤喜鹰,曾赋诗赞美自己的爱鹰:“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乾隆在他的《海东青行》诗中云:“鸷鸟种不一,海青称俊绝”。

继康熙、乾隆以后,满清几代皇有喜猎和豢养把玩海东青的嗜好。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贡鹰”习俗也结束了。在民间捕鹰、驯鹰、放鹰的习俗也越来越少见了。

解放后,由于海东青濒临灭绝,这种习俗己不存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满族鹰猎习俗的挖掘、整理,在中国北方,在乌拉街相继出现了韩屯、北蓝鹰户。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在许多鹰户的积极努力下,海东青文化的再次发掘、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素有“中国第一鹰屯”之称的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鹰屯),至今仍保留并沿袭着满族人的鹰猎习俗。这个村始建于明代后期,后金和清初曾是朝廷的渔猎之地,并建有冬季存放渔网的渔楼,“渔楼村”因此得名。清初,渔楼村成为满族的世居地,清代的渔猎习俗也薪火相传,延续至今,尤其是捕鹰、驯鹰、放鹰习俗更为突出。使鹰猎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猎鹰驯鹰技巧。海东青是一种性情凶悍的猛禽,是禽中之王。海东青又有海东青鹘、海青、海青少布、白鹰、玉雕、玉爪雕、白玉爪、青雕等称谓,其中尤以称作“玉爪骏”者最为贵重。

鹰作为狩猎工具,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清代,专门有满族人以此为职业,成了专职的 “鹰手”和“野鸡差”。当时的鹰手放鹰,除了获得收益外,还可以为宫廷提供娱乐。对于久居紫禁城宫廷里的皇上和皇宫权贵们,对这种强烈的刺激性娱乐项目是非常感兴趣的。

满族鹰户捕鹰(俗称“拉鹰”),有独特的方法和技能,俗话说:“二八月过黄鹰”,每逢这个季节,天高云淡,碧空万里,空中盘旋的鹰抬头可见。特别是在旧历八月份,是当地人们捕鹰的最好时机。捕鹰一般在山头处进行,捕鹰前,要叩拜鹰神(鹰一直是满族的图腾,在金上京博物馆至今还有鹰嘴妈妈的坐像)。首先要搭建鹰神佛龛,即在依山慢坡上建一座临时的小土庙,叩拜仪式结束后,布上细网,然后用雉鸡、鸽子等做诱饵进行捕鹰。捕到鹰后,鹰手要驯鹰。驯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熬鹰”,把鹰的野性熬掉,办法是猎户自始至终陪着它,不让鹰睡觉。接着训练它接近主人,让它能习惯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这一过程叫“过拳”。接下来是“跑绳”,即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习惯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鹰前,为了增强猎鹰的进攻欲望,并听从主人的命令(一般叫听使唤),首先采取“喂轴”,就是让它吞下用肉片裹着的麻团儿,当它吞下2~3个之后,便呕吐不止,使鹰充饥不成,倒搭胃食,这个过程中“勒膘”或叫“甩轴”。经过这道程序,将鹰的体重控制在1.9斤左右,于是,达到放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