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替农民工道出了心理和谐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替农民工道出了心理和谐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科院在其官方网站消息称,该院心理所日前发表了《2007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报告》。报告称: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11月10日《新快报》)

报告认为,这可能和他们在衡量和评价自己的各个方面时选取的参照点有关: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尽管生活在城市,但对自己的定位仍在农村,因此在进行比较时,他所参照的对象并不是城市居民,而是家乡的农村居民。

农民工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如果仅仅是由于选择参照点的不同而产生的,那么,在笔者看来,恐怕就不会产生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更不会有农民工生活处于。“精神孤岛”之中的说法。农民工的生活处于孤岛状态,远离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生活,不能过正常人的家庭生活,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心理和谐程度能高于城市居民吗?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辞。

更进一步说,笔者以为,农民工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是个危险信号,它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农民工的心理和谐仅仅是一种表层的假和谐,这种假象有可能扰乱公众在这个问题上的真正认知。

依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推论,人们自需求表现为一个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需求,低层次的需求解决后,人们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个维持生存的农民工和追求精神享受的城市人,能比较出什么样的心理和谐度?可以说,对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的城市人和勉强维持生存的农民工来说,任何心理和谐程度的比较,都不是一个层次的比较,而是差距悬殊、缺少共同杠杆的比较。

我国现有的1.2亿农民工中,举家在外的已经达到2430万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很难平等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农民工的外来性和流动性使之更易受到打工所在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使劳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城市人对农村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等级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事实上存在的“二等公民”的农民工,说心理和谐谁能相信?

显然,说农民工的心理和谐程度高于城市居民,是个伪问题。不利于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改善,这样的调查研究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