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旭东运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病思路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旭东运用通降法治疗慢性胃病思路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名医经验;唐旭东;通降法;慢性胃病

中图分类号:R25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10-02

慢性胃病临床可见胃脘胀满疼痛、纳差食少、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泛酸烧心等症状,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相当于西医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认为,慢性胃病是一个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其证多为脾胃虚寒、气阴两虚,或脾胃湿热、虚中夹实、寒热错杂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顺”,慢性胃病的治法以恢复脾胃通降功能为大纲,兼辨脏腑、气血、寒热、虚实“小八纲”理论为指导把握病机,进行施治。兹介绍如下。

1 以脾胃“通降理论”为辨证大纲

脾胃同属中焦。脾属阴脏,藏精气而不泄,主升清;胃为阳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肝脾同升,胆胃共降,才能生化有源,传导有序,出入有节,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和转输。临床所见胃脘胀满疼痛、痞闷嘈杂、烧心泛酸等症,多责之于胃之腑气失于通降,常因气滞、食积火郁、湿蕴血瘀等内生之邪阻遏,或外来之邪直中或内陷,使脾胃通降失常;反之,若脾胃之气本虚,运化不及,又可引起或加重各种病理产物的郁滞。

脾胃“通降理论”强调应针对脾胃通降的生理特性及病理特点,以通祛疾为治疗原则,恢复其正常功能,因此,治法上不宜单纯通降攻泄,而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因势利导。其广义上包含了以恢复脾胃“通降之性”为治疗目标的系列治则治法。实证以通降攻泄为主,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虚证以补虚健运为主,不可妄攻;虚实夹杂者,则通补并用,标本兼顾。总之,应以通降为主恢复脾胃的通降功能,或辨脏腑以脾胃合治、脾胃分治、肝胃共调,或辨气血以健脾行气、理气活血,或辨寒热以寒热并调,或辨虚实以虚实论治。

2 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为基础

唐教授根据脾胃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具体临床表现,主张既“脾胃分治”、“脾胃合治”,又兼顾从他脏对脾胃病证辨证论治。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进行发扬和补充完善,更有利于脾胃辨证体系的建立。

2.1 脾胃合治

生理上,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共同调节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调节气机方面,脾升胃降,是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上,脾胃之间常相互影响,脾不升清则胃降不顺。因此,临床治疗常在补脾同时辅以健胃之品,健脾益气佐以理气通降,如四君子汤加砂仁、紫苏梗、半夏、干姜;或理气降气时佐以升清之品,理气通降佐以健脾益气,如香苏散加黄芪、白术。

2.2 脾胃分治

脾胃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脾属脏,藏精气而不泻,胃属腑,传化物而不藏;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在外邪、饮食、情志等影响下,往往胃受纳腐熟不及,通降不顺,日久致脾气虚,升清运化不及,此时应在脾胃合治的同时,还要区分脾和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不同,有所侧重,虚多责之于脾,实多责之于胃。选用方剂时,虚证以健脾益气的六君子汤、实证以理气通降的香苏散、虚实错杂则以寒温并用的半夏泻心汤或清热利湿的温胆汤等。

2.3 肝胃共调

《景岳全书》云:“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肝主疏泄,属木克土,肝气不舒或肝气郁滞,易横逆犯胃,致胃气壅滞,肝胃不和。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选香苏散合小柴胡汤或柴芍六君子加佛手、香橼皮等疏肝理气之品,泛酸可佐左金丸,胸胁胀痛可用金铃子散。

3 辨气血,以调脾胃气血为中心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气血之间往往相互影响,气滞可致血瘀,而血瘀内阻,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又可造成气滞,临床多见气机阻滞、血络失和。对此,唐教授注重调气以和血,调畅气机以复其通降,既能使气滞消而免生血瘀之变,又可因气行则血行而助血瘀消散。以调理气血为主要治法有:①理气和胃法,选用香苏散合黄芪四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理气和胃;②疏肝解郁法,选用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和胃降气;③活血化瘀法,选用失笑散或丹参饮等,或酌加三七粉、赤芍、川芎等理血养血之品。另外,调理气血尚宜斟酌调气与活血孰轻孰重,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

4 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为辨证要素

寒热是反映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要素。寒与热之间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脾胃运化不及,水湿不化,日久湿蕴生热,或进食辛辣厚重之味使湿热内生,而各种热证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耗气,可转变为寒证;同样,各种寒证迁延不愈,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证。临床上,脾胃病多见寒热错杂之证,唐教授治疗多选半夏泻心汤合香苏散,佐芳香化湿之品,寒温并用,以理气通降化湿。此外,临证还应分清寒热轻重,以选择寒温用药的比例,使机体功能状态平衡,恢复胃的通降。

5 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为辨证要点

虚乃正气不足的病理反应,实为邪气亢盛的病理反应,且两者可相互转化和兼夹。实证迁延不愈,脾胃运化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或饮食不节,外感受邪,造成了食积、湿邪、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而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病因,损伤正气,阻滞气机,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唐教授常用以补虚为主的治法包括健脾益气以黄芪四君子汤、温中补虚以黄芪建中汤、养阴和胃以加减益胃汤、润肠通便以五仁丸等;以泻实为主的治法包括行气降胃多以香苏散加减,消食导滞法用枳术丸、枳实消痞丸,清热化湿用黄芩滑石汤、加味左金丸或黄连温胆汤等。亦可以健脾益气兼用理气导滞之品治疗虚实夹杂证候。

6 结语

唐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的临证思路,强调综合考虑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恢复脾胃通降功能为目标,以脾胃通降理论为大纲,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辨脏腑病位、寒热、虚实的机体状态和发病特点。即以脾胃“通降理论”为大纲,兼辨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的“小八纲”理论指导辨证用药,着眼于“通降”。用药上理气而不破气,温而不燥,活血而不动血,遇血而不伤络。

(收稿日期:2013-05-30,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