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课本探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课本探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有的疑难都是一个未知数,解开了这个未知数,就会给解难者增加一些知识,所以疑难充满着诱惑力,激励着追求知识的人去探求它的奥秘。我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时,经常碰到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疑难,有的词语看上去似乎非常微小、无关紧要,但如果不就这一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加以沟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诠释,就会影响到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比如《殽之战》一文,写秦穆公“素服郊次”,迎接在殽山被晋国打败逃回来的将士时,他向将士们承认发动这场战争是自己的错误,连称“孤违蹇叔”“孤之罪也”“孤之过也”,一般的注解都只说“孤、寡”是古代王侯的谦称,但两者同属谦称,“孤”与“寡”有无区别,注解却没有进一步说明。此时,秦穆公何以称“孤”而不像通常那样道“寡”呢?原来,当时有个习惯,诸侯在外服丧期间或者国家遭受灾难时,就自称为“孤”,以表自我贬损之意。懂得了“孤”“寡”区分的这种奥秘,学生方可理解秦穆公此处称“孤”的这份用意,才能体会到他向将士们认错的态度确实出于真诚,心情也比较沉痛,自我称呼为孤,完全符合他讲话时的氛围,从而认识秦穆公这个人物既有拒绝蹇叔劝谏、固执己见的一面,也有勇于认错、知过即改的另一面,这样,他的性格特征就丰富而复杂多了,说明他后来之所以能够称霸西戎绝非偶然。又有一些历史掌故,假如不了解其原始意义,就可能成为读通课文的绊脚石。如《谭嗣同》一文,引用谭嗣同嘱托梁启超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如果不知道这四人为保卫其主人所经历的艰险和付出的代价,就难以领悟到谭嗣同为捍卫而甘愿牺牲是受到了古今中外坚持正义的名人行为的影响,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才如此坚定。以上两个类型的事例,充分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文史知识的教学,那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再者,语文这门学科,除讲授语言文字、文学等基本知识之外,更有一个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大任。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凝集力,而且对今天继续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祖国、爱我们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只有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物或事例,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有多精深,阅读了诸如“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破镜重圆”中之铜镜,各种礼器中“宝鼎”等一系列有关青铜器知识的文献,就会为我们祖国冶炼业历史的悠久和技术之高超而自豪……祖国、民族的可爱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变得非常具体、亲切。

如今,一些所谓的新新人类以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为时髦,正如某网上的一段话所说:“我们已经没有自己的文明,没有民族的特色,所余下的能称得上民族的东西,除了筷子、菜肴和汉字以外,还有什么呢?我们的审美标准,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人际关系准则,全部被时代遗弃。我们活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利益化。”话虽说得尖酸刻薄点,但颇具有警醒作用。作为一门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语文,如能在这时候加强些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无异于雪中送炭,正得其时。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往昔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有关文史知识做了较多的关注,还做了些札记,趁现在退休之际,将它整理出来,意欲供同行们参考,或者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包罗了我们祖先的全部活动史,文化常识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举凡天文地理、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是,要将这些内容全部介绍一番自然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所能胜任的。我只是将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部分文史知识做了一般性介绍,重点落在探讨这一知识在某篇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作者何以要这样写等。虽然是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充满魅力,都是认识祖国悠久文明的一把小钥匙,弄通了还蛮有收获的。

为了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本书某文所介绍的文史知识与教材的具体关系,在每篇文章标题之后,对教材篇目的名称和所要讲解的文史知识都加以说明。本书篇目的次序,大体上是以所讨论问题的教材篇目的写作时间为标准。

文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我的文史知识非常浅陋,之所以不揣冒昧写起解读这方面疑难的文章来,完全是因为自己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觉得以我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也许更符合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所以就写了这本《中学文言文解惑》。本书错误一定很多,敬请原谅,指正。

(《中学文言文解惑》,罗泽贤著,语文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