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海璐要文艺得有文有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海璐要文艺得有文有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较同龄的其他女演员,秦海璐一直以演技著称。所以,她从不拿自己的外貌说事,也不太在意戏里角色的形象。她说更喜欢演一些有缺点的角色,因为生动、真实,而且有更自由创作的空间。在演技无可置疑后,秦海璐最近为大家瞩目的是“身份 ”,参与投资了口碑颇佳的《钢的琴》,并因此斩获大大小小许多奖项。在年前的金马奖颁奖礼上又凭借电影《到阜阳六百里》获得“最佳原创剧本 ”奖,刚刚她又跟自己的好姐妹刘涛成立了影视公司,立志打造精品影视,并透露自己下一步的心愿是做一个出色的监制。关于被大家称为“文艺 ”的说法,她称要文艺得有文有艺,而这也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有人评论说秦海璐已然是中国的妮可 ・基德曼,更有人说,她未来定会成为中国的梅尔 ・斯特里普,注定是一个会走得很远的大明星。

“性价比”可观的“多功能”演员

“让我和陈果导演一起颁发最佳编剧和最佳原创剧本奖,金马奖太信任我了,本人今年有‘最佳原创剧本’的奖项提名啊!难道不怕我打开最佳原创剧本获奖名单的时候,不管上面写了谁我都会念:秦海璐吗?”

在金马奖颁奖前,秦海璐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开着玩笑。但最戏剧性的场面在几个小时后的颁奖礼上上演了。在舞台上,她果真自己宣布自己获奖,她坦言怎么都不会想到将“最佳原创剧本”的奖杯留在自己的手里。

“我只是个演员,偶尔写写字,得到认可很开心。但大家还是多找我演戏啊!我还演的。 ”她的获奖感言激动之余不乏幽默。当晚还得到了一个精神褒奖,就是在刘德华颁最佳女主角时,在台上对秦海璐的肯定:秦海璐可以来我公司上班,她又能演,还能写能导,又很便宜!

“他说的这个功能,我的确都还可以。 ”秦海璐笑言。

这一届金马奖中,秦海璐无疑是最耀眼的――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 5部作品中,有 3部是秦海璐主演,她本人不但凭《钢的琴》入围最佳女主角,还因《到阜阳六百里》入围最佳原著编剧奖。

在此之前,她是金马奖有史以来惟一一个同时拿下金马影后和最佳新人的获奖者,有评论称如果秦海璐能在 10年之后再拿到金马奖,那就又创下新的纪录了。

近一段时间,因为电影《钢的琴》的良好口碑,秦海璐获得了无数奖项的提名与青睐。10年来在演技得到不断的肯定后,她作为电影出品人,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也受到了褒奖。.

似乎有追求、有梦想的演员都在尝试各类文艺片,而市场的定律却总是对商业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此,秦海璐坦言《钢的琴》从剧本到演员到制作,都没有对市场做过考量。拿钱去赌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这恐怕需要很大的勇气。谈及勇气的源头,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我希望好的东西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钢的琴》在发行时,发行方为贴近市场需求,准备将片名改为《钢琴总动员》。秦海璐在微博上仗义执言:《钢的琴》我掉头就走……“只要会的片名不是,请把我的名字从出品人里拿掉,我真丢不起这人!”

“有些事情我无法掌控,但是我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 ”狮子座的直接和原则,在秦海璐身上体现出来。

“一生之中我们欺骗过自己很多次,但总有那么几次是骗不过去的。感谢那些带给我们伤痛和幸福的人,是他们的到来与过往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好与不好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去拥有勇气亲吻生活。 ”秦海璐在金马奖结束后,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无论制作还是演戏,更在乎心愿而非利润

最近,秦海璐宣称与好姐妹刘涛一同成立了公司,业务涉及艺人经纪、影视项目策划、制作和发行。艺人成立工作室屡见不鲜,但“姐妹淘”共同开公司的却不多见。秦海璐称她们早有这个“野心”――立志打造精致的影视文艺作品。只是“我们不是为了利益来做这件事,希望通过公司来实现一些在这行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想法。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去做。 ”目前,她们已有两部电视剧和两部电影在运作,近期至少有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将提上日程。

从出演《榴莲飘飘》斩获金马影后,到《到阜阳六百里》获得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演员、编剧、投资人……秦海璐的身份一直在变化,采访中,秦海璐还透露她的最终梦想是做电影监制。“我觉得监制才是电影王国里真正的国王,决定了整个电影的品质。要做监制就要对电影从无到有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了解,这也是我参与电影不同部分工作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也在筹划执导一部电影。 ”

BQ:《到阜阳六百里》是你第一次尝试做编剧吗?

Q:说到做编剧,其实我每个剧本多少都有参与,只是我不太爱署名。这次是因为制片人觉得《到阜阳六百里》改得幅度太大,等于在短时间内写了一个新剧本,所以他一定要我把名字写上去。这部戏的整个制作成本很低,我拿的片酬也很少,制片人说虽然给不了我更多利益上的东西,但名上的东西,属于我多少就一定要给我多少。呵呵!没想到这个金马奖的“名”给得有点大……

可能是因为没有给自己设立标杆,所以做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容易。如果当时我想要做编剧,去得个金马奖,我估计这事儿就完了。

BQ:既然你改得幅度很大,说明原剧本的问题也大,当时是什么吸引你参与这部电影的?

Q:《到阜阳六百里》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说的是有家的时候不回,想回的时候已经没有家了。电影的主题即是――离家终究是为了回家。每个人对家的概念和想法都不太一样,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心灵的回归,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接戏的标准是看剧情有没有纵深感,“回家”这个主题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一说到回家就非常敏感。原剧本讲的是一个人回家的故事,导演仔细思考后决定改成一群人回家的故事,我便提议原故事重新写,因为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故事。这类片子跟生活比较接近,容易跟更多的人产生共鸣,但要把故事编得合理,并不容易。

BQ:完善剧本的过程也是对角色的一种表达。

Q:我以前有生活感触的时候就会用笔写下来,我特别留恋笔在纸上画过的感觉,跟在电脑上敲字听到“嗒嗒嗒”的声音不一样,电脑敲字觉得很机械,写字是可以留下来印迹的。有时候写错一个字,可能会觉得不够完美,会重新写一次都不会打个叉继续写。书写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延续的过程,就好像绣花一样。

BQ: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剧本是一剧之本,现在有一种呼声就是好剧本越来越少。你有同感吗?

Q:我觉得这是生活环境造成的表象。因为大家生活节奏很快、很“速食化”,所有的事情都是先对付着来,没有准确的实施步骤。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变得很快,包括电影、电视。讲一个人的故事时,可以慢慢悠悠地来;两个人的时候则有一些争执,三个人的时候可能变成三角恋……似乎成了一个套路。

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选择性,也就意味着编剧为了让观众咋舌,吸引眼球,要编一些不靠谱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失真,失去生活本有的逻辑性。悲剧就一悲到底,什么倒霉事儿都是他的;喜剧就一喜到底,大家笑笑就完了,没有什么笑中带泪、苦中作乐的感觉。慢慢地成了一种共识:只要吸引眼球,损失一些质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钢的琴》之所以有好的口碑,是因为它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说是按照本该有的节奏或情境呈现出来,没有刻意的迎合和伪饰。

BQ:你之前也投资拍过一些影视剧,剧本的选择余地大吗?还是每次都是找编剧专门来写?

Q:我觉得如果我自己做的话,我会自己写,因为剧本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不喜欢,看你能不能找到有共识的人一起做事,这样大家才不会有分歧。我相信当初如果把《武林外传》的剧本给业内的制作人看,很多人也许并不认可。但没想到《武林外传》火了,有那么多人喜欢。

BQ:《钢的琴》之后能获得这么好的口碑,也是你们始料未及的吧?

Q:当我和我的团队达成共识的时候,有多少人喜欢就不重要了,我们这一票人喜欢更重要,这叫沉迷于自己的快乐。

《钢的琴》拍到一半我就意识到这部戏不太一般,不是说它有多么好,而是它很不一样。不过这种不同未

必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我做事不是想做与别人不同,只要自己喜欢。这部戏的拍摄过程中,我感觉拍到了比剧本更好的东西,

BQ:当《钢的琴》最后追加一百万投资时,身边投反对票的人多吗?

Q:我爸妈觉得这事没必要,这就像炒股炒成股东。后来,我就想把这个戏拍完,难得这个戏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东西。我没想过要花一百多万去赚多少钱,我只想花这些钱去达成大家的一个心愿。心愿,只要是有标价,都算是便宜的。就怕有了心愿,却标不出价。可能就真的成了奢望了……所以我那时跟张猛导演说,我惟一能帮你做的就是完成这个片子,无非就是花多少钱把它拍完嘛!我不是职业出品人,其他的没有考量那么多。

BQ:对于你来讲,更多的是有关心愿无关利润?

Q:电影就应该是这样,要有爆米花电影,也要有文艺电影。我也喜欢看《哈利 ・波特》,但看完还是想回归一下,看看像《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这样感动心灵的电影。这是个多项选择题而非单选题。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看电影还停留在过年吃饺子的级别上,而不是喝咖啡。吃饺子当然是选馅料最丰富的,大制作、大阵容、大投资……等有一天发展到看电影就像下午喝咖啡的时候,观众就会在类型的选择上有更多的需求了。

一个产业的繁荣,“荣”是指能“繁”是指种类繁多,达到一定高度。一个产业的兴起不是仅限于一个类别,首先要提供足够的量,这样才能有质的发展。看得多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再说多一点就是,也不是没人找我拍过商业片。但是,我喜欢有生活的电影,至少这个片演完了,你回头看,不空洞。我愿意跟新导演合作,新导演至少第一部第二部电影是真诚的用心去拍的,我考虑更多的是角色,我不缺钱。

人没有完美的,有缺点的角色更真实生动

秦海璐的“演技”除了体现在能驾驭不同类型的角色,也凸显在即使是配角,她也能演得有声有色,且让导演觉得非她莫属。与一向苛刻的叶京导演合作的电视剧《再过把瘾》时,“与生俱来的叶京觉得杜梅就是秦海璐,东西是没有办法抗衡的。你就是合适的,别人再怎么演得贴切也没法比”。

而导演孙周为了电影《秋喜》中戏份不多但很多彩的一个角色,专门属意秦海璐演,并为此等了她两个多月。

许鞍华筹备电影《桃姐》时,找秦海璐演一个来自内地的护工“蔡姑娘”,秦海璐开始并不太想接,别人还以为她嫌戏份少。她说其实这个角色出场次数很多,可来来去去都是些过场的戏份,我觉得导演根本没必要找我演。但许鞍华导演则坚持说:“这个戏里的其他角色都是从养老院外进来的,只有蔡姑娘本身是在养老院里的,因此这个人必须要融入到养老院内。进进出出不能很出位,也不能让人看出是个演员,所以只有专业演员才演得了。 ”

而当秦海璐真的接下这个角色,又跟许鞍华提议删去她和桃姐的对手戏,她觉得,作为一个看护,应该对每个老人都是一样的,不应该对桃姐特别照顾。最后,蔡姑娘的一些戏份删去了,但观众并未因此削减对秦海璐的关注。这也越发印证了一个好演员,放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失去光彩的事实。

这两年,秦海璐还很受益两次舞台演出的实践,分别是《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红玫瑰”和《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前者让她认识了真正的自己,在读《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她一直觉得自己是“白玫瑰”,但却被田沁鑫导演认定为“红玫瑰”。当时,她懵了!一下子否定了前二十几年对自己的认知。而当《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国家话剧院拉开帷幕时,秦海璐已认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原来是“红”。

接着在田沁鑫的另一部话剧里,秦海璐又挑战了从外形到个性都极具爆发力的大赤包。在这部明星云集的大戏里,她收放自如的表演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

“我比较喜欢有缺点有层次的角色,我觉得人没有完美的,有缺点的角色比较真实、生动。 ”问秦海璐接下来最想演什么样的角色,她称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都尝试过了,现在很想演一个男人,站在男性的角度揣摩一下男性思维。

BQ:幕前和幕后你都是以实力著称。幕前的认可除了表演上的奖项,还有就是常遇到“非你莫属”的角色。

Q:是不是真的“非你莫属”,要看你表现到什么程度,要完成导演心中你的样子,让人家觉得“非你莫属”这四个字确实是奔着你去的。我希望把实力接着进行下去,所以要自立门户,到不至于轰轰烈烈。我是一个小情小趣的人,喜欢做就做,不喜欢的谁跟我怎么说都没用,很随性,跟我工作的话相对会有点累。

BQ:不计较主角还是配角,也是一个演员内心足够强大的表现。

Q:《到阜阳六百里》我删了自己好多戏,有的演员老让导演加戏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有一场有用的戏,有三场为那一场戏做铺垫的戏,加上一个出场和收尾,在一部作品中有这六场戏就足够了。这是我总结出来的,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有这六场戏这个人物就立住了。

BQ:从演到不演是一种境界……

Q:这得分戏。比如说,《潜伏》里孙红雷和姚晨的角色肯定是演了,但是没有生分。这是个修炼的过程,一开始要演大家都能演,之后到了不演的阶段,要求本色,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在演与不演之间游走,该演的时候使劲演,不该演的时候就不动,这种尺度拿捏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

BQ:像舞台上的大赤包、红玫瑰这样的角色是必须演的。

Q:演戏不是凭天分,而是凭脑子,需要动脑思考。我觉得我是个聪明的演员。(笑)如果比哭得快或者笑不停,我肯定不行,但如果是角色每场戏该有什么状态,经过自己的分析,我的准确度特别高。我觉得天分可能是悟性或者说表达能力,因为有的人表达不出来,或者是演的和自己想得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演员要看回放。

BQ:演了一段时间的影视剧再回归话剧舞台,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Q:是,我不沉迷于演出的过程,而沉迷于排练的过程。因为排练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运动,不是行为运动。演员最需要锻炼的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比行为能力更重要,而排练场就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地方,它是一个角色的生成。通过思维训练形成一个角色后,积淀下来的东西其实是你最需要的。

至于演出可能是思维过程积累之后的检验,好与不好由观众来决定。可能今天不好,那重新调整,再去检验。刚开始,我并不知道红玫瑰的纯真要怎么表现,我呈现的是一个少年儿童,导演说这个感觉是对的,但是这呈现出的是十二岁的纯真,后来说慢慢变成十六岁、十八岁,最终达到二十二岁,这就是角色生成的过程,一个寻找的过程。因为演员是一个以感知为基础的行业,当你缺少感知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是无可代替的。

BQ:一般演戏杀青后就和角色告别了,但是话剧不一样,这一轮结束了,还有下一轮,这种和角色阶段性告别的感情是怎么的心境?

Q:这种阶段性的告别让你有回炉的感觉,回炉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就好像你离开一个生活很久的地方,再回来的时候,你不单单记得曾经的轨迹,还记得当时的感受。但你原本生活在那个地方时是没有感受的。所以角色丢弃一段时间再回来的时候,不但是比原来熟悉,还会更游刃有余。

BQ:听说《四世同堂》将受邀去香港演出?

Q:对,这是刘德华邀请的。我们当时在台湾首演的时候,刘德华就想把剧组接去香港演出。但当时剧场安排不开,所以他决定安排在今年香港艺术节那段时间。他觉得《四世同堂》是一部名著,不管多少钱,得让香港的观众看到。剧组近百人的差旅,加上七八吨的布景,这个费用是相当昂贵的。这一点刘德华很令人钦佩,就像他明明知道文艺电影不赚钱,还是去投拍了《桃姐》。许鞍华很多年拍戏都缺钱,但这部戏她就没有为钱伤过脑筋。刘德华跟她说,这部戏没有预算,你就拍吧,让她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完成了《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