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语交际课如何突破壮方言局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语交际课如何突破壮方言局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宣县实验小学 广西 武宣 545900)

【摘 要】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或多或少总要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在壮方言地区教学十几年,对存在的问题如语言过渡、方言引导、方言利用、语音纠正等方面,都做过诸多尝试。本文主要是对受壮方言影响之下,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出相关的措施和一些成功的做法。

【关键词】引导;利用;提高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关怀、组织才干等方面,是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反映。但是,在我们壮族的农村地区,口语交际教学不免要涉及壮语过渡的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诸多问题的并发:(1)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情况很不容乐观。(2)学生怕说、不敢说普通话,使得他们一旦和城市的孩子走到一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3)普通话表达不好进而会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提高。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壮语过渡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经调查,很多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愿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语言贫乏,大脑对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太少;二是普通话说得不好,表达不准确怕别人笑话。在我们壮方言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第二种情况会更突出。原因主要是:

第一,周围交际环境的影响,壮语成了日常交际的语言。口语交际的激发需要有浓厚的口语交际氛围,但由于农村地区本身处于方言区,社会交往中大多使用方言,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甚至长时间在外务工,与学生交流时间短,而且交流时用的都是方言,以致大部分学生入学时,仍不会说普通话或不敢说普通话。

第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仍使用方言教学。农村的学前教育缺乏一支正规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在启蒙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到了初中,许多老师仍然使用方言教学,尤其是一些年龄稍大的老师,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有的老师自己的普通话就不过关,课堂上遇急了还会冒出壮话来。还有的老师习惯把桂柳话直接翻译过来,如本来应该说“先把书放好”话一出口却变成了“把书放好了先”。不得不令人担忧。解决的办法,除了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合理利用方言因素,推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1)方言由于生活性强,所以许多学生愿意说,有话说。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接受知识或习得技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生成知识”,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对话的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由此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更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提高。从这个角度讲,方言是农村学生构建口语交际的基础。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听某老师教口语课《砍价》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课堂上该老师就先让孩子们用壮话两两一组,一人扮演买者,一人扮演卖者,讨价还价好不热闹。之后,才让他们回忆刚才的对话,想想应该怎样用普通话和某一外地人讲价。气氛搞活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帮助学生进行语言重组的过程,而且还不留痕迹地把学习的障碍(语言过渡、交际氛围等)巧妙地融合了,确实是一个成功典范。

(2)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增加其交际氛围,提高交际信心,在学习交际的初级阶段,合理使用方言是可以的。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中,除开课堂上,其余大都使用方言交流,许多人用普通话说不好,但用方言却很轻松而且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最初阶段要让学生“敢说”不妨适当让他们从方言开始,然后再考虑引导问题。也就是先让学生“说”起来,帮助他们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丢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我教口语交际《向你介绍我的泥雕塑》时,就是这样做的:

师:谁愿意把他的制作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啊?

(学生沉默)

师:说不好也没关系,勇敢一些,你一定可以的!

(依然沉默)

师:老师知道已经有同学想说了,这样吧,遇到不会说或说不好的地方允许用壮话代替。

(开始有人不好意思地举手)

生1:……我用木棒在泥人的脸上了两个洞,做它的眼睛……(“”为壮语)

师:甘铭很勇敢,介绍得特别详细。让我们发挥互相帮助的精神,帮甘铭同学,给“”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好吗?

生2 :可以用“挖”。

生3 :用“捅”字。

……

这种用方言的词汇代替的现象只是一个开始阶段的策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多一些尝试和表达的机会,并借此进一步培养他们交际的信心。因此,平时师生交际时,还是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进行对话,教师要从一词一语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思维,说话规范、用词准确、说话完整,要注意为学生做好示范。鼓励学生多说话,说有条理的话。坚持“动中说,说时导”。

在方言的成功利用方面,我还做过迁移和提高的尝试。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好认为比较生动的壮话俗语、谚语。并事先想好每一句俗语或谚语适合什么场合,描述什么事物,对什么人说。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些片段:

生1:我收集到的俗语是“几无想奥危”(壮语)。[普通话的意思是:跟和尚借梳子]

师:这句话很有意思,你是听谁说的?

生1:我妈妈,那天我二伯来跟我妈借犁的时候她就这么说的。

师:你家有犁吗?

生1:没有,我们犁地都是请人带机器过来帮忙的。

师:我明白了。同学们你们谁能猜出生1同学妈妈这句话的意思?

(许多学生都举手请战,我点了生2)

生2:和尚没有头发,所以没有梳子,借和尚要梳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学生主动鼓掌还和着会意的笑声)

师:看来,真的不能小看我们的壮话了。谁能用普通话尽可能生动地把这句俗语表达出来?

生3:找和尚借梳子。(直接翻译)

生4:求雨求到了火神庙――找错庙门了。

生5:缘木求鱼。

师:讨论一下,哪个同学说得好一些,为什么?

……

那节课上,我们找到了很多壮话俗语,而且都和普通话进行了密切联系。如壮话中的“窑呆姜淹”(意思是:死虾还夸其色泽好)就可以和“临上吊还涂粉――死要面子”联系;“玛肯侯散哩编瓦”(狗吃大米不消化)可以和 “拿着铜尺买鞋穿――生搬硬套”联系……

这样的练习,很有意义,学生既可以在练习中进行语言迁移和提炼,并在提炼中发现民族语言的闪光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创设环境,让交际自然化 由于习惯了方言交流,从老师到学生,只要不是上课,大家就都说方言。这种现象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据调查,部分教师是因为觉得普通话没有壮话来得方便、生动,所以不想用。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因为觉得有些别扭而不愿说。其实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要主动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不管说得好不好,大家都要说起来。这样,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种锻炼。不记的是谁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学英语的最好办法就是看英语新闻,或者和老外直接对话。可见,学语言,环境是何等重要。

3. 注意方言的局限性,加强引导,注意提高 方言受地域影响交际范围不广。而且方言习惯会造成交际氛围的弱势。不少农村孩子从小就用方言说话,方言思维常常给学生的口语交际造成障碍。壮语和普通话的语序是不一样的。例如,普通话中的拖鞋,在壮语中却要说成“鞋拖”;普通话里的“木桶”壮语却是“桶木”……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会直接套用壮语把“我爸爸”说成“爸爸我”;把“他是一个好人”说成“他是一个人好”。因此,交际的过程中难免要闹出一些笑话。教学中,我们十分有必要讲明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提醒。加上平时的留心,其实有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在一个学期左右改掉这些表达错误的。

此外,壮方言中并无“送气”“卷舌”之说,所以,说壮话长大的学生大多都分不清什么时候该送气,什么时候该卷舌。这给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正音效果?我本人曾经做过尝试,发现这几个方法是相对可行的。

① 互相正音。每个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普通话相对好的学生,或者是送气音、卷舌音说得较好的外地学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都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主动给同学提供帮助。例如,交际课中的语言评价,基本上是由这些人来主持。课前五分钟的说话练习也交给他们来主持(主要是肯定同学的进步)。我也常常用故意说错,然后让学生纠正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②经常给学生听录音故事,并尝试复述、评价故事情节。这种形式,很受欢迎,因为孩子们本来就喜欢听故事,只要稍微留心,就很容易完成任务。而复述、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模仿、正音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农村学生口语交际中有方言的存在与影响,我们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只有正视它的存在,多加关注分析利弊才能更好的把方言地区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论坛》2004、 20-21

[2] 陈祺娜《口语交际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35

[3] 华小泉《口语交际训练初探》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5-124

[4] 《小学教学参考》2003、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