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高危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高危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高危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选出90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这90名患者分为A,B,C3个组别,每组30例,在对这三组病人的基础性疾病进行治疗的前提下,给予A组患者用剂量为200mg、B组剂量为100mg、C组剂量为50mg的阿司匹林,1次/天,顿服。用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来判定肠溶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和B组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A组中,有6名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副作用,所占比例为20%,其它两组没有出现副作用现象。结论剂量不同的肠溶阿司匹林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用100mg的肠溶阿司匹林来治疗脑卒中,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作,而且阿司匹林发生副作用的概率比较低,能够有效预防脑梗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肠溶阿司匹林;高危脑卒中;脑梗死;疗效观察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1]。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抵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所以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脑卒中的药物逐渐被医学界认可,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血栓性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对阿司匹林合理应用来治疗脑卒中已经受到广大患者的重视,然而,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脑卒中治疗的效果也存在明显区别[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90例2010年――2012年在我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各30名患者,这3组患者在RIND(可逆缺血脑卒中)、IMS(暂时性单眼黑朦)、TIA(短暂性脑部缺血)以及MS(轻度脑卒中)这些症状中都有1种以上。这3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缺血发作的类型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情况都比较均衡。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对造成脑卒中的其它因素,而且病因比较明确的患者,要对其有针对性地因病治疗。像高血压病人,要尽可能维持其血压在104/90mmHg以下,像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其血压最好不得高于130/85mmHg,同时,还要有效控制患者空腹情况下的血脂和血糖处于正常的范围。

1.2病例排除标准①禁忌抗凝药物的病例;②与人选标准不符合的病例;③出血性脑卒中和心源性脑梗死的患者。

1.3给药方法这三组病人的基础性疾病进行治疗的前提下,给予A组患者用剂量为200mg、B组剂量为100mg、C组剂量为50mg的阿司匹林,1次/天,顿服。在患者服药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每月一次的随访,要连续随访一年。

1.3统计学分析用χ±s来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

3讨论

所谓脑缺血发作(TIA),就是指由于脑动脉局部供血不足,导致脑功能暂时性丧失出现病情发作。这种疾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中年年人,病人发作的具体表现是脑部局部突然丧失其应有的运作功能,而且每次发作都要持续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但是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发作时间都在15分钟以内,之后恢复正常。TIA不会有后遗症,一般情况下也没有意识障碍,基于TIA发生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恢复的也比较快,没有后遗症[3],因此,很多患者都会对其忽视。然而,现在具有权威性的医学界已经公认,最重要的缺血性脑中风危险因素就是TIA,TIA之后出现脑中风的危险性,发生的第一年,其危险性所占概率为24%左右,而且TIA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比一般人群高得多,多以预防和治疗TIA对患者来说刻不容缓。

肠溶阿司匹林具有镇痛、解热、抗风湿以及抗感染的作用,除了已经被世界各地医学界广泛应用之外,还由于阿司匹林非常好的抗血小板效果而逐渐被用于预防与治疗高危脑中风中,并被选为非处方药物在临床中使用[4]。

在所选的这3组患者中,经过服用阿司匹林之后,A组和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都比较好,但是在A组中,有6名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副作用,所占比例为20%,其他两组没有出现副作用现象。资料显示:阿司匹林剂量的不同,在预防与治疗高危脑卒中患者的效果上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别,服用剂量为100mg/d的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减少或者消除脑中风的发作,而且效果比服用剂量为50mg/d和200mg/d的效果要好,因此,口服100mg/d的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治疗高危脑卒中,这与相关报道一致[5]。

参考文献

[l]崔瑞耀,鞠建宝,张猛,主编.脑的基础医学与临床[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325.

[2]王庆莲.阿斯匹林的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国临床医生,2010,28(8):482.

[3]冯周琴,主编.实用血栓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5.

[4]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主编.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51.

[5]汪钟,郑植全,主编.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11:39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