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借文本,架设读写“桥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借文本,架设读写“桥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对接”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巧借文本架设读写之“桥梁”:巧设生长点――回放经典,模仿文本;巧抓未尽点――挖掘“空白”,充实文本;巧引拓展点――启发思维,拓展文本……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阅读;写作;读写结合点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对接”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应该成为激活文本的创造者。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巧借文本,架设读写之“桥梁”,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笔者谈谈个人的点滴粗浅认识:

1 巧设生长点――回放经典,模仿文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之法,因此它们理当成为我们写作的“凭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丁有宽先生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是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习作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如,教学人教三语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鱼的优美片段之后,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你能像作者一样用美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鱼也来说给大家听吗?仿:我还能想象出更多有趣的鱼。让我写给你瞧:有的____;有的____;有的____

。西沙群岛真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又如,教学《开天地》一文,仿“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雨露”。我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倒下后,他的____,变成了

____的____。没想到学生的作品会是如此精彩:他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他的(起伏不定的心情),变成了(反复无常)的(四季)……《翠鸟》一文“动作描写”极为生动传神,课文中有许多动作描写得很精彩。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描写翠鸟捕鱼之快的情景: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运用了五个动词“蹬、飞、叼、贴、飞”,(美其名曰:动词糖葫芦)作者在这里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流动的画面,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这都归功于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翠鸟一连串的动作,并且把它准确地表述出来。可贵的是,我校的林老师她能巧借文本,架设读写“桥梁”――教学生仿动作描写,其《动作描写,精彩无限》一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不仅水到渠成地学到了“动词糖葫芦”的写作方法,还能在习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观察细致、用词准确”等“习作法宝”。真是精彩至极!

仿写的形式许多种,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仿写,都要注意引领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

2 巧抓未尽点――挖掘“空白”。充实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于无声处听惊雷”也正是它的精妙所在。在教学中,教者要依托文本,循文思质,因文释道,找准内部关系训练点、抓住课堂教学连接点,拓展学生的想象,演绎丰富的画面,要通过理解和感悟去补白、去揣摩、去发挥,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如,学完了《女娲补天》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女娲是怎么灭火和救出水中的人类,让孩子们也过一把写神话故事的瘾儿;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师问:你们说母亲十年来为彼得的辛勤付出,就仅仅只有这四条款项吗?如果老师请你们把这份母亲的账单再列详细些,还可以列举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春天来了,妈妈____;夏天来临,妈妈____。秋去冬来,妈妈____。以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课文中表述得淋漓尽致,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我们可将小练笔的“点”落在: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他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8个小时呢?请展开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以《了不起的儿子》为题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了阅读能力,积累了语言,注重读写对接,又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并锻炼了习作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留白,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机会,架设读写“桥梁”,科学施练,让适度拓展为文本教学“添翼加彩”!

3 巧引拓展点――启发思维,拓展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托教材文本,关注阅读指导,寻求写作方法,借阅读之力促轻松习作。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维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使有限的课堂演绎着无限的精彩!

例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学生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题为:我的自述)有学生写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叫夹丝网防盗玻璃,我的特点是……”结合这个练习,我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只提到名称的其他几种玻璃,根据自己的想像写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还鼓励学生自己设想出一种新型玻璃,并用书面形式加以介绍。这一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想像虽然未必成熟,但是很有创意。这样既有效地巩固了课文知识,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圆满地实现了“读写结合、从读学写、文意兼得”之目标!你说,何乐而不为?记得前年年会上,我辖区的林老师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课末,他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师:几经辗转,几经波折,从台湾青年身躯涓涓流出的骨髓终于涓涓流入钱畅的体内,钱畅得救了,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贴近钱畅,让这些想法也涓涓流入你的笔尖吧!这样以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真是妙不可言!

请看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成名课《万里长城》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了长城……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谁?你仿佛看到了他是怎样登上长城的?请写下你看到的这个人或这群人。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附,作业:依照下面的例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句话。例:一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跟着爸爸妈妈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

一直以来,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情有独钟”,缘于他的课总能给人以莫大的启迪。你瞧,同样是“读”、是“问”、是“拓展”这三样我们日常教学中都在做的事,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却能演绎得如此精彩!他能依篇寻“点”,善于用诗化的语言去描绘一种情境,引发学生想象,用想象勾勒画面,用想象丰富内容,用想象激感,用想象促进思考,以不断地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走向思想的深处,从而达成拓展文本之目的,可谓授于渔润得“幼竹拔节步步高”。

其实新课程每篇课文中,均有值得挖掘的读写结合点,我们只有拥有了敏锐的目光,才能抓住课文中的“纲”;只有拥有了恰如其分的指导,才能充分激发孩子们写的欲望;只有坚持不懈的引领,才能充分挖掘潜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创作源泉。只有让“读”与“写”携手并进,才能让它们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完美!

总而言之,读写是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只要我们能巧借文本,架设读写之“桥梁”:引领孩子们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就一定能领略到“读写风光无限”的成功喜悦!我们的教师就一定能尽情地“享受语文课堂”!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让我们意气风发地行进在新课程语文教改的漾漾清波上,“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