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及其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介绍了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以来,欧洲高等林业教育在专业与课程改革、质量保证、毕业生就业调查、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举措,讨论了欧洲林业高等教育改革情况对于国林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欧洲

林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63-07

自从1787年第一所林业学校在德国创办以来,欧洲林业高等教育已有200多年历史。中国的林业高等教育诞生于1910年代,也有100年历史。本文从比较的角度综述博洛尼亚进程中欧洲高等林业教育的创新思维和改革趋势,以期为我国林业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基础资料。

一、博洛尼亚进程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要点

欧洲高等教育系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是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和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前者之目的是使欧洲高等教育系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而后者之宗旨是改革欧洲大陆仍然支离破碎的高等教育系统,使之成为一个更强大和更综合的知识经济型教育系统。1998年法、德、意、英四国教育部长聚集法国索邦大学,签署《索邦宣言》(SorbonneDeclaration),提出构建一个更兼容和竞争力的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同时又保持丰富多样的教学风格与高等教育文化,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一年后,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博洛尼亚协商,签署《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并达成六项行动目标:(1)建立易读、可比的学位系统,通过实行“文凭补充说明”(DS),促进欧洲公民就业,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竞争力:(2)采用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两阶段大学学制;(3)建立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体系(ECTS),促进最广泛的学生流动;(4)打破壁垒.促进自由流动的有效实现;(5)通过开发可比的质量保证标准和方法,促进欧洲合作;(6)在课程开发、机构间合作、培训与研究等方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s)。

《博洛尼亚宣言》以来,参与国教育部长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博洛尼亚进程,不断推出新举措,发表公报:(1)2001年布拉格公报,强调博洛尼亚进程三要素,即发展终身学习,促进高等学校和学生参与,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吸引力;(2)2003年柏林公报,提出建立学校、国家和欧洲三级质量保证制度,在2005级毕业生中实行免费文凭补充说明,将博士研究生学制纳入博洛尼亚进程;(3)2005年柏根公报,强化社会维度并消除互动壁垒,优化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南,制定符合欧洲高等教育地区的国家证书资格框架;(4)2007年伦敦公报,创立欧洲质量保证注册局(EQAR),要求报告消除教师和学生互动壁垒的国家行动,制定和优化有关强化社会维度的国家战略;(5)2009年鲁汶公报,要求各国制定切实的目标,扩大总体参与度,提出到2020年欧洲高等教育地区有至少20%的毕业生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将终身学习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

十年来,博洛尼亚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博洛尼亚三循环结构”。多数国家建立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结构,明确了学位授予资格,有关学士学位资格。24国要求3学年180学分。13国要求4年240学分,有关硕士学位资格,26国要求2年120学分,有些国家要求1.5年90学分或1年60学分;总体上看,两阶段学制有3种模式:18个国家采用180+120学分(3+2学年),俄罗斯等6个国家采用240+120学分(4+2年),西班牙等4个国家采用240+60/90学分(4+1/1.5年)。

2 起用了“博洛尼亚工具”。该“工具”是指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体系(ECTS)、文凭补充说明(DS)和国家证书资格框架(NQF);24国的多数高校采用了ECTS工具,25国所有学生实行了DS工具,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证书资格框架(FQ-EHEA)正式起用,NQF也有所推进,但进展缓慢。

3 建立了质量保证机构和标准。22国建立了国家质量保证机构,2004年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联合会(ENQA),2008年启用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注册局(EQAR),认定了10个国家的17个非政府、非高校质量保证机构。

4 提出了社会维度的概念。明确了贫困、残疾等非代表性社会群体的定义,出台了保障非代表性社会群体享有高等教育权利的措施,监测了高等教育中的非代表性社会群体。

5 教育规模显著扩大。20国在校大学生数增加20%以上,亚美尼亚、立陶宛等国家的学生数翻了一番;马其顿、捷克、意大利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数目增长率达100%。

二、欧洲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世纪之交,欧洲高等教育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 学制整合统一与特色多样的矛盾

欧洲各国国情复杂,高等教育权力收放不一,学制多元化明显。如德国的五年制vordiplom(等同学士学位)+Diplom(等同硕士学位)学位制度,按博洛尼亚协议必须废除。

2 大学自治与外部影响的矛盾

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一直是欧洲大学精神的核心,随着博洛尼亚进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弱化,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将对高等学校产生深远影响。

3 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矛盾

据弗莱堡大学的毕业生调查,林业专业毕业生职业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林业、木材工业、科研和教育部门,还涉及咨询服务、IT行业、开发合作及其他更远的行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林业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4 丰富教育资源与生源减少的矛盾

根据WIKPEDIA网络百科全书所列《林业大学和学院》,欧洲有116个林业院系,林业院系较多的国家有芬兰(12个院系,下同)、英国(11)、德国(9)、意大利(8)、土耳其(8)和俄罗斯(8)等,然而,欧洲青年学生学习林业兴趣下降,生源萎缩。在学制、体制、专业与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挑战,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二)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欧洲是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但资源分布不均衡(表1)。虽然林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但提供大约四千万个就业机会,约占欧洲总人口的5.5%。虽然林业在古罗马时期就已存在,但林业教育史却只有200多年。林业一直是欧洲大学有吸引力的学科专业。然而,世纪之交的高等林业教育却面临危机和挑战。

1 森林资源管理的内涵已拓展

传统森林资源管理已向自然资源管理拓展,上世纪后半叶,自然资源管理经历了传统、过渡和人与生态系统关系三个发展阶段(表2)②。由于生态系统价值和利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林业工作者需要新的方式来理解和调整他们的专业角色和职责,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作相应变化。

2 可持续新概念的冲击

《布伦特兰报告》定义的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新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和文化领域,传统林学课程强调经济、生态和技术,现代林学不得不引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课程。

3 技术平台在提升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地渗透到其他学科专业,GIS、GPS和RS“3S”技术在森林调查与测量等方面应用广泛,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在林木品种更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层次的林学类课程不得不引入信息与生物技术课程。

三、欧洲高等林业教育改革趋势

(一)加强林业专业与课程改革

1 不断拓宽学科专业面

随着传统森林资源管理向自然资源管理的拓展,管理不只为生态系统或为人类,而是为其复杂、多样、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相协调的关系,林业工作者需要新的方式来理解和调整他们的专业角色和职责,林业专业范畴也越来越广泛,如维也纳自然资源和应用生物学大学,设林业科学、木材与纤维技术、环境与生物资源管理学士,以及山地林业、山地危险工程、林业科学、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木材技术与管理、环境与生物资源管理硕士;哥廷根大学森林科学与森林生态学院,设置森林科学与森林生态、分子生态系统科学学士,以及热带与国际林业、森林经理与利用、森林保护、木材生物与木材硕士。

2 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在理念层面,课程改革有新思维。弗莱堡大学在环境治理国际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中,采用了“适当性、多元化、适应性、理论论证和实验过程”五条课程设计标准,确立了“认识――理解――管理”三重结构的课程设置策略(表3)③。在实践层面,课程改革有新经验。慕尼黑工业大学重构了四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具有以下特点:通过优化专业实用性、教学服务、校园设施等措施,体现专业吸引力;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和新课程开发,体现就业竞争力;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和客座教师,体现国际化;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配置,体现多学科交叉;通过长远发展观的树立,体现可持续原理。培养方案重构取得了良好效果,可持续资源管理理学硕士在校生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以来招收了60个不同国家的300名学生④。此外,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课程改革也有积极效果,教师反映积极,基础课教授有机会教授硕士阶段高级课程,教师有机会招收有工作经历的硕士。

3 举办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既是欧洲一些大学的教育传统,也是博洛尼亚进程的新要求。举办暑期学校是发展终身学习,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地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慕尼黑工业大学为学生、校友和研究人员举办了三种类型的暑期学校:第一,从1980年代开始,与耶鲁大学合作,在康涅狄格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印第安暑期学校”;第二,面向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林业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暑期学校”;第三,面向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硕士班毕业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举办了“可持续供应链的开发与管理暑期学校”。2005年,弗莱堡大学在森林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林业、市场和社会”国际暑期学校,20名参与学生来自巴西、智利、中国等12个国家。

(二)重视就业竞争力培养和就业调查

1 强化就业竞争力

根据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将终身学习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在目前和未来变化环境下,个人获得和保持有效工作的能力,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很多,如社会技能、自我进取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耐力、开放性、个人发展责任、团队技能和冲突技巧等。慕尼黑工业大学重视“林业科学与资源管理”学士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校方认为在课程模块的主题选定之前,未来校友就已经发现了潜在的事业,学习目标和必备竞争力的确定,要通过咨询专家和校友,以及通过职业研究来实现。具体做法是安排八周时间和特定的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学会独立工作、团队合作和项目规划。瓦格宁根大学在森林与自然保护区学士和硕士课程建设中,非常看重能力的培养。如学士核心技能有森林与自然研究技能,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技能、反思终身学习技能、应用知识技能、认知森林、生态和社会技能等,又如硕士核心技能有基础与应用研究、制定政策、提出忠告、设计、执行与协调等技能。

2 重视毕业生就业调查

欧洲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调查,如瓦格宁根大学,1973年开始就业市场调查,参与调查的有大学、政府决策者、校友会、雇主等。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与1992年相比,林业与自然保护专业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总数提高了1%。在弗莱堡大学,1995―2003年林业专业毕业生中,91%工作,7%无工作,2%从无工作;在岗毕业生中56%为固定工作,25%临时工作,19%自主创业;65%的毕业生对工作满意,毕业后12-15个月内90%的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林学及相关专业2005年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时间是4.5个月,林业科学专业毕业生90%工作,60%从事所谓“绿色工作”,30%在公共管理部门。赫尔辛基大学的森林经济系2000-2006年毕业生从事职业为森林工业33%、森林工业咨询12%、大学职员10%、其他行业45%;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是2.4个月,90%的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马德里科技大学林业专业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约4个月,96%工作,89%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主要涉及林业相关丁作(46%)和森林产品开发工作(3.6%)。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林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各林业高校在调查方法上引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如对于工作满意程度,引入了工作描述指数(JDI)和综合工作描述指数(JIG),使调查结果更科学、更具可比性⑤。

(三)建立质量保证机构和标准

欧洲林业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吸引优秀学生,造就卓越校友,面向世界学子。高等教育要达到这些品质必须提供优质课程,延聘合格教师,建立社会根基,强化质量控制,实现预期培养效果。欧洲采用许多举措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以来,欧洲22国建立了国家质量保证机构,2004年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联合会(ENQA),2008年启用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注册局(EQAR),认定了10个国家的17个非政府、非高校质量保证机构。欧洲普遍接受的质量保证模式是四阶段模式:独立的质量保证组织、内部自查组件、外部专家访问和公布报告。

在国家层面,英国建立了质量保证局(QAA),负责质量保证系统,并规范了深程坪价与监测过程(图1)。在学科专业领域.欧洲农业及相关学科大学校际联盟(ICA)启动了一个质量项目,即“生命科学和农村环境国际硕士学位课程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欧洲高等教育区还制定了农业及相关学科专业质量保证过程的基本标准和支撑指标的草拟框架。该框架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表4)。每个二级指标都提供了一般考察指标和特殊考察指标。如二级指标“2.1所有执业者需求”的一般考察指标为“所有利益方的需求是否都包含”,特殊考察指标为“特指国际学生及其雇主”。

(四)促进林业教育国际合作

1 建立学士一硕士两级学位体系

博洛尼亚宣言的行动目标之一,就是采用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两阶段大学学制。目前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结构,明确了学位授予资格。有关学士学位资格,24国要求3学年180学分,13国要求4年240学分,有关硕士学位资格,26国要求2年120学分,有些国家要求1.5年90学分或1年60学分。总体上看,两阶段学制有3种模式:18个国家采用180+120学分(3+2学年);俄罗斯等6个国家采用240+120学分(4+2年);西班牙等4个国家采用240+60/90学分(4+1/1.5年)。这种学制的统一有利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适应这种变化部分林业院校废除原来学制,如德累斯顿科技大学,废除了传统林业专业五年制vordiplom+Diplom学位制度,确立了学士和硕士两阶段学制。

2 建立多样化林业教育网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危机中的世界林业教育机构,加强了区域和全球合作,建立了多样化林业教育网络,如欧洲林业教育协作网(SILVA,1989)、非洲混农林业教育协作网(ANAFE,1993)、东南亚混农林业教育协作网(SEANAFE,1999)、中非林业与环境培训机构协作网(RIFFEAC,2001)。这些教育网络共同主题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区域合作,通过专业调和促进学生交流,通过课程开发适应新出现的林业主题,通过网络开通远程教育。

3 开展多维度的国际合作

欧洲林业教育国际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开发了许多旨在提高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合作项目。“伊拉斯莫斯世界”(Erasmus Mundus)欧洲林业科学硕士,是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要求由三个不同欧盟国家的至少三所大学提供课程支撑。“SUTROFOR”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联盟大学包括哥本哈根大学、班戈大学、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巴黎生命一食品与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蒙彼利埃)和帕多瓦大学。其培养方案要点是:第一年为完整、宽广的可持续热带林业基础课程,在三所大学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第二年为自由选择五个方向之一,可在任何一所大学学习;联合的暑期课程在一个热带国家上课,实习和学位论文在热带地区进行。“SUFONAMA”是其中的另一个项目,具有类似的课程设置。注册上述两个项目的学生,学成后可获得两所大学的双学位(表5)。

四、几点启示

(一)林业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欧洲林业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对于高等林业院系来说甚至是危机。过去十年全球林业专业在校大学生减少了30%,牛津林业研究所的停办(并入了植物科学系),是这次危机的标志。然而,博洛尼亚进程又给欧洲高校的改革、重组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欧洲林业高等教育适时应变,又获得新的活力。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林业高等教育界思考和借鉴。

(二)林业高等教育的招生与就业

针对世纪之交招生与就业面临的问题,欧洲的林业高等教育界紧扣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通过学科专业调整、强化质量保证、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终身学习等措施,切实提高林业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我国林业院校中林业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也曾经不同程度地面临类似的问题,在生源竞争中森林资源类专业处于不利地位,生源质量总体下滑;另一方面,最需要林业人才的基层单位和重点林区,难以引进林业大学生,人才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林业人才的规格类型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还有距离。欧洲林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也为我国林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

(三)教育质量保证

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和高校三级质量保证框架体系是欧洲林业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其主要做法和运行机制对于完善我国的教育评估、专业认证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国际合作

多国、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举办双学位的国际林业硕士,给欧洲林业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生源吸引力增强,就业质量提升,校际师生互动加速,符合林业及林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这也为我国林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带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