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藏拙于形 顺乎于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藏拙于形 顺乎于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自然山水和传统民俗间寻找契合点,尝试通过建筑所围合的街巷空间的层次和表情,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历史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旅游商业 街巷空间

项目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核心区,东邻张家界大剧院,南依索溪河,西临宝峰路,北接武陵大道。地块长约495.4m,宽约180m,用地面积98.6亩。

1 设计研究

这里是堪称“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自然风景区,有着多姿多彩的土、苗民居和民俗文化。面对如此大量的设计素材,就像一个厨师面对无数珍稀的食材,我们在兴奋之余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自然山水和人文民俗究竟如何取舍,现代商业与传统民居又如何融合?

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分析深入重新认识的过程。不妨回顾一下我们所习惯的设计方法——从收集素材开始,整合内容,提取代表符号,外在形式往往大于内部功能,过程如同烹制一道建筑文化的大杂烩。但这样的东西适合这里吗?在这绝无仅有的自然山水间放置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拼盘合适吗?

问题本身让人纠结,而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似乎找到了转机。我们重新探访传统的土家村寨,这些村寨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建筑上保留了江南古北越民族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建筑内部具有一定对称、均衡的特点。但仔细观察其村寨总体布局,却完全没有对称与均衡的特点,群落大多顺应地势,鳞次栉比,却顺乎自然。屋后青山环抱,屋前溪水潺潺,虽然占据山势,却又仿佛与自然环境暗中契合。看到这些,我们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彭家寨是武陵山区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闻名。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旧称‘干栏’、‘阁栏’、‘廊栏’,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武陵山区山多田少,彭氏家族迁徙至此,建房不得不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时光推移,经几代人的创造建设,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的吊脚楼群。”“河湾山寨建于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山寨依山临水而建,阶梯式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寨中古木参天,翠竹青青。土家吊脚楼屋顶的起伏和寨后远山的剪影相互辉映。”

这些传统土家村寨与湘西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却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如同树木和土地之间一样,村寨的街道如同主干,小巷如同主干上的枝杈,建筑如同枝杈上的树叶。空间和时间两个要素交错影响着这棵大树的生长,使得村寨变得逐渐丰富的同时,又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当我们的视线从建筑本身转移到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时,街巷空间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随着时间慢慢堆积出来的街巷、吊角楼围合的小院,如同树木的年轮,点点滴滴记录着村寨的发展和变迁。这些空间蜿蜒迂回,时收时放,不追求工整对称,其随意而丰富的空间又与商业空间表情十分吻合,因此围绕街巷空间的设计思路成为了本次设计的主题。

2 规划设计

2.1 规划布局

规划总体沿袭自然村落街道的营造法则,还原其错落弯曲的走势,减小街道尺度,让街道在一张一弛中自然连成一体。如同土家山寨,不追求工整对称,却顺乎自然,又如同道家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

规划的主线是街道,而构成街道的元素是院落。利用建筑院落的组合和重塑,通过调整院落间的空间尺度关系和组合方式进行有机布置,以自然聚落为参照,力求自然、轻灵和通透。靠用地院落间相互关系紧密,空隙较小,注重连续性与通过性,节奏较快;内部商业街空间疏密相间,游客购物和休闲走走停停,节奏放缓;而客栈则在内院和主要街道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以减少来自外面的干扰。街道交汇处设置小广场,形成游客汇聚和商业活动的场所。临河一侧建筑空间完全开放,部分采用吊角楼的建筑形式置于水面之上,形成亲水空间。总的来看,街道就如同大树上的枝干和树结,时而通达,时而顿挫,而院落和广场则如同枝叶间的空隙,透出天空的一片飞白。

2.2 功能分区

规划依据功能并结合自然地形,划分为百溪沟以东的迎宾和主题商业区、百溪沟以西的特色餐饮和客栈区以及沿索溪河岸的酒吧街和滨河休闲景观区。

虽然按照业态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购物、餐饮和旅游客栈,但原则上并不把功能街区独立开来,各个功能街区之间力求相互渗透,相对业态之间有机组合。例如沿武陵路设置大型餐饮购物,同时连接内部特色购物小街;百溪沟以西的客栈群和旅游购物街、特色小吃街相互穿插;而沿索溪河约四百米的主题酒吧街和滨河全景广场结合,最后延伸至地块西端的城市商业广场。

2.3 交通组织

在组织街区的动、静态交通时,避开城市主要街道武陵大道,把两个入口节点设置在靠近张家界大剧院的东侧和靠近宝峰桥的西侧,并分别在两个入口布置广场,用以缓冲步行街和城市之间的交通矛盾。利用院落的街道和广场,满足消防和应急疏散要求,街区内部则是完全步行的交通环境。

3 建筑设计

湘西土、苗族生活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人们结合地理条件,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吊角楼,减少对地形地貌过多的改变;同时用木柱撑起的上层通风、干燥、防潮且适宜居住。建筑平面多采用“四合水式”或“双吊式”,格局左右对称;立面采用青灰泥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传统建造中“趋利避害”的效果虽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方法替代,但是亲近自然、节约能源仍然是传统建筑中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3.1 平面设计

运用传统建筑语言进行建筑的平面设计,通过不同的院落空间满足不同的业态需求。“一”字形、“L”形建筑用于组合的商业空间,可以形成足够的商业沿街面,利于游客购物和疏散;“U”字形和“T”字形建筑组合可以构成形式各异的半室内、半室外的过渡空间,用作休闲、娱乐、餐饮都非常好;而相对封闭的“四合水式”院落本身就是适宜的居住空间。在设计中从街道至庭院都留有一定的空间冗余量,增加空间的层次感。每栋单体建筑的平面设计各不相同,功能上满足不同业态需求,建筑形式上也可以避免产生重复感。

3.2 立面设计

传统的土苗民居外观充满自然、野趣之美,每幢建筑随地势而走,起伏叠落,同时无论是窗格、腰门、屋架都朴实无华,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

溪布街的外观设计中强调空间走势多于细节,没有使用过多现代商业建筑元素,希望保留整个街区古香古韵的独特氛围。在设计中主要运用挑廊、回廊、吊脚、骑马转角及木制外楼梯等建筑元素对传统建筑语汇进行回应;建筑屋顶轮廓高低错落,与背景群山天际线形成呼应。外立面加人民居日常使用的一些有趣的生活物件作为外装饰元素,活跃商业和酒吧街的氛围。

3.3 材料选择

土苗民居多是青砖褐瓦,刨木为壁,青石铺地,取材于自然,所以建筑风格和色彩也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本设计中的建筑和室外装饰材料多选择范围25km内的地方材料,通过原木、石材、青砖搭配作为外墙装饰,坡屋顶采用本地常用的灰瓦覆盖,力求还原土风苗韵的民族生活场景。

4 景观设计

4.1 山水景观

背靠武陵源风景区,山水是溪布街不言而喻的特色。围绕山水的景观设计,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借用更为贴切,通过景观与道路及建筑的有机衔接,运用借景和对景等造景手法,我们将建筑天际线映衬在群山之中,把倒影投射在索溪河上,把建筑“藏”进如诗的山水里。

4.2人 文景观

“朝门”、“凉桥”、“水碾”,结合这些土苗生活场景,采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作为造景的元素,以民间的趣闻逸事为主题,在各街区进行不同风貌的场景式设计。由于商业街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要求,在景观设计上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植物、流水、铺地等传递的自然信息,引导游客的视线,从而使其获得轻松和愉悦的感受。

5 结语

中国湘西,大山深处,土苗民族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民族建筑文化散发着朴素却深厚的哲学思想。一种悠远、一种清澈、一缕情丝,溢满了溪布街的每一寸空间;弯弯的溪流匍匐在街巷的深处,土家的水车欢快地转动着,酒吧掩映在驳岸边上,客栈的写意和浪漫在心底里留连忘返……

这许许多多带给我们深深的感悟,仿佛她原本就是这样,她的美静静地存在于那里,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幸运的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