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动,才能改变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动,才能改变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雨林还是那个神秘天堂吗,冰川消融后是什么样子,野生动物生活得还快乐吗?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被那以为的美好模糊了视线,猛然间,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很多东西都在改变!已经消失的只能成追忆,即将消失的有些已不可逆转,我们必须觉醒,毁坏了那么多,当然,也可以行动起来实施改变。

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正在积极行动,以他们的坚持和信念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信息,当图片、影像和数据被带到大众的视野中,当人们认识了问题的根源,才知道从哪里开始自己的拯救行动。

见证消融中的珠峰

作为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的一员,John Novis曾参加了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去记录和见证冰川消退情况的考察活动。他们的计划是到珠峰的主要冰川,海拔约5800米的绒布冰川拍摄冰川消退情况,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威胁的认识。作为亲历者,John Novis感触颇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描述向更多的公众告知珠峰冰川的现状。

坐了4个小时飞机后,我们从北京到达拉萨,向导边巴顿珠迎接了我们。他是登山学校的教练,曾经两次登顶珠峰,也登过登山界最为难攻的“凶残暴峰”乔戈里峰,是非常有经验的登山向导。

“尽管我是登山向导,也不敢太多次试图征服珠峰,人类必须对它有敬畏之心。”边巴说。

带着这种敬畏之心,我们从拉萨出发,经过日喀则,定日和扎西宗,一路往珠峰进发。这次珠峰行的目的之一是考察气候变化对当地河流的影响。包括喜马拉雅在内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湄公河等都发源于此,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

我们在见到的第一条河是拉萨河,那时我们正从机场乘车前往拉萨市区。立刻,我们被拉萨河两岸裸的大片沙地所震撼了——沙漠化正侵袭着这一地区。第二天,我们穿过雅鲁藏布江,这个河段曾以径流量大而闻名,而现在则减少了很多,一些水浅的地方已经可以看得到河底。

我们继续向珠峰前进,途经绒布河,这里的水主要来自绒布冰川的融水。40年前,绒布河的年径流量是大约1亿立方米,而现在,由于绒布冰川消融得厉害,这里的水流减少了很多。

青藏高原有46,298条冰川。然而,在过去30年,近10%面积的冰川已经退缩,从1970年的48,860平方公里退缩到本世纪初的44,438平方公里。冰川加速退缩是全球不断变暖的结果。

海拔5200米一个叫扎西宗的小村子是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入口,一条几乎干涸的小河穿过村庄。一位48岁的藏族农民告诉我们,村里几辈人的生活和灌溉都依靠这条河,而现在由于缺乏灌溉用水,这里庄稼的产量连过去的一半都不到。

我们来到海拔5030米的绒布寺,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从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珠峰。“珠穆朗玛”的意思是“女神”,她优雅庄重,有一种纯净的美。在藏传佛教绘画中,代表珠峰的女神总是一身洁白,骑着白色狮子在冰雪中驰骋。

绒布寺的喇嘛阿旺在寺里呆了20年,亲身经历了气候变化对当地带来的影响。

“我每年都能看到绒布河水在减少,气温也一年比一年高。我很担心将来孩子们的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阿旺对我们说。其他喇嘛也告诉我们,过去大风雪他们需开路才能前行,而现在冬天下雪只到脚踝。

4月是珠峰最受欢迎的登山季节,我们在大本营看到零星分布的几十个帐篷,那些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临时的家。在大本营的第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拍摄计划只好推迟了几天。

4月29日,我们清晨6点出发,打算在当天完成拍摄任务并返回大本营。我们要到达1968年中科院珠峰考察拍摄图片的确切地点,并拍摄对比图片来表达冰川当初和现在的状况。前进的路线是从三岔口横切冰川中脊到达绒布冰川的西面,沿西山脊往南,向光明峰前进。

边巴警告我们要小心不断从山上滚下的落石,这些主要是午时冰雪融化造成的。我们手中1991年绘制的珠峰地图上显示我们会经过两条冰川,这两条冰川都是发源于西侧海拔6927米的红星峰,冰川末端一直向东,最终与绒布冰川汇合。然而除了乱石碎砾,我们什么也没看到。

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山体塌方阻挡了道路,当时我们距目的地只有30分钟的路程了。边巴说再往前走就太危险了,我只好在他的协助下,从西边的山坡往上爬了50米,在一个稍高的位置拍摄冰川。

在返回大本营的路上,我们的摄像师在一个冰碛湖前进行拍摄,身后大块冰雪和很多碎石滚落,幸亏边巴之前提醒过大家。

在19世纪70年代,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就引起了中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冰塔林是冰川移动消融而形成的 。中国科学家曾优美曾这样记述70年代的绒布冰川冰塔林:“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海拔5300-6500米的冰塔林中,景色奇异美丽,尤如‘冰雕艺术园’。”

今天,我们在海拔5600米的地方发现了冰塔林,但却是稀疏,矮小而毫无生机的。我们本来预期看到的巨大的冰蘑菇也几乎都消失不见了。

“当我在2000年第一次登珠峰时,在海拔5400米的地方看到了冰塔林,”我们的向导边巴说,“当我2006年再一次登珠峰时,我只是在海拔5800的地方才看到冰塔林。”冰川的消失,以及稀疏的冰塔林都是气候变化的明显例子。

帮我们运送物资的几个藏族人起初以为我们只是普通的登山者,当他们知道我们的使命后,都兴奋地要求摄像师录下他们谈论自己对自然的尊敬,对水源的保护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极地的变化,我们未必看得到

北极,浩瀚无垠,并且鲜有人问津。而如今,这里的冰川已经变得非常脆弱。纬度最高的北极冰川——彼得曼冰川,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如果其断裂,会迅速向海洋注入大量的水,海平面随之上升。绿色和平组织和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搜集断裂冰川的资料证据,他们在格陵兰东岸探测赤道暖流的痕迹,调查海洋潮流变化会如何加速格陵兰的消融,第一时间观测每年一度的北极海洋冰的最小值等等。这些资料让我们认识到: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加速消融。捕鲸,让海洋巨兽无处可藏

绿色和平组织第一次把捕鲸的议题带到世人面前,是在1975年行动者们投身海洋,乘坐着小皮划艇奔赴捕鲸标枪的丛林。反捕鲸是绿色和平组织3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项目。该组织的船只曾多次在海上与日本捕鲸船发生冲撞,甚至直接挡住捕鲸炮的炮口。最初,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有如此疯狂的举动,而绿色和平组织30多年的始终如一,让我们意识到捕鲸这种行为是在打破生态的平衡,破坏“我们共同的家园”。

消失的天然林,仅存的长臂猿

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数据分析,绿色和平组织发现:海南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内消失了7.2万公顷,占整个中部山区原有天然林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导致其大面积退缩的原因主要是浆纸人工林、橡胶林、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其它商业开发行为。其中,违法及违规操作的浆纸人工林问题尤其明显,侵蚀了近13%的天然林面积。由于海南中部山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遭到人工林的侵入或包围,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不断向高海拔地区转移,活动区域不断缩小。同时由于天然林的破碎化趋势加剧,长臂猿可能的迁徙廊道也被切断。目前海南长臂猿仅存23只,天然林的消失正在成为其生存的首要威胁。

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

WWF发起了“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东北虎栖息地科考志愿者活动”,组织志愿者体验并协助WWF东北虎保护专家进行冬季科研监测。为期四天的培训及野外考察工作通过媒体的传播,让社会大众与志愿者一起深入认识了野生东北虎的生存和保护问题。我们将跟随志愿者刘文峰的考察日记深入森林,去“亲近”东北虎的这片家园。

第一天 一切都很新鲜

怀着对茫茫林海雪原的憧憬与期盼,我们到达了长白山北坡余脉的汪清县林业局杜荒子林场。这里的气温在零下8℃左右,周围环绕的山峰轮廓柔美,白雪覆盖的平房炊烟袅袅,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烧木柴的味道……除了我们三十几人团队进驻的喧哗外,整个小村子十分宁静,也极少看到人影。

下午在林场会议室,WWF专家给我们由浅入深地进行了培训,包括虎保护现状、野生动物踪迹识别、本次野外考察任务和方法,以及远红外自动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培训。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大开眼界。

晚饭后信步走出宿舍抬头仰望,我们惊呆了:夜空中星星极多极亮,密密麻麻,星座清晰可辨。如果不是来到这里,可能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一辈子也看不到如此干净纯粹的星空,大自然的美丽和宝贵也许就在于此。

第二天 东北虎,我来了

今天,我们终于正式进山科考了。志愿者按照考察区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都选出了志愿者队长,并有一位带队专家和一位巡护员向导。大家踌躇满志,希望能发现东北虎或远东豹的踪迹。吉普车在盖满了厚厚积雪的林间小路上艰难前行,形成两道深深的车辙,车后扬起高高的雪雾,让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豪迈,当然颠簸程度也是一级的,之后我们又转乘了一个小时的拖拉机。

在这几乎无人光顾的茂密森林,一脚踩下去,半条腿就都陷进雪里了,好不容易,另一条腿又会陷进去,在这样的雪地上行走极度消耗体力。新鲜的蹄印不时出现,有野兔、狍子、梅花鹿……而各种各样的植物也让人目不暇接,红豆杉、冷杉、红松、白桦……看似平常的植物,在专家的介绍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第三天 “鸡尾酒”与“白开水”

野生动物都很警觉,在森林中想看到它们很困难,但会在雪地上发现它们活动的痕迹,包括足迹、排泄物、食痕及卧痕等等。专家们耐心地教我们通过这些痕迹来判断动物出没的时间、种类、大小、行走方向。比如,野猪行进中因为体重大踩雪较深,肚皮会在雪地上拖一个长长的沟痕;狍子的粪便是椭圆形的颗粒,原麝的要小一些,梅花鹿的大一点,样子像子弹头……我们在背后悄悄给专家们冠名为“屎学家”,这两天我们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穿行,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雪地上,观察动物的足迹和粪便。

WWF专家姜广顺博士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科学就是一杯白开水。对于长期从事科研保护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每天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宗诚博士也说:不要觉得我们每天在野外是很幸福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是一个人在工作,很孤独,却必须坚守,如果遇到危险就更糟糕,今天他经过冰面时就意外落入水中。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冻僵的双脚,一天的野外科考终于结束。回到驻地,大家顾不上休息,纷纷抱着电脑聚集在林场场部办公室里,下载GPS定位数据,计算当天本组跟踪动物足迹链的长度,拿出收集的一袋袋野生动物粪便兴高采烈地讨论。这几天的考察简直就是一杯“鸡尾酒”,多姿多彩,充满知识和乐趣。

第四天 遗憾地放弃

今天活动中,最勇猛的队伍是宗老师那队,他们在途中发现了野猪痕迹,而且是带血的!新鲜的!大片大片的!这让他们兴奋不已,但很快发现去向痕迹消失在没有积雪的山坡阳面。专家判断,这是头受伤的大个野猪,至少也有170公斤。能伤得了野猪的,还能有什么动物呢?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东北虎吗?

于是,宗老师带领大家反向跟踪足迹,连续翻了3座陡峭的山头。但遗憾的是,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返程,后来宗老师不得不决定放弃跟踪了。

第五天 东北虎回家的路有多长?

此次科考活动结束了,我们将回到各自的家。但是东北虎的回家之路究竟还有多远呢?我们此行,不是为了来看虎。对于中国仅存的20只野生东北虎来说,我们发现它的概率小之又小。但我们还是放下手中一切事情,从千里之外汇集而来。

第一天培训的时候,CNG张书清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今天来到这里,你们一定带着很多憧憬,也许希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但实际上情况并不乐观。‘点亮东北虎回家之路’就是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里恢复茂密的森林和大量的野生动物,使生态系统更加完善,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当这些实现的时候,东北虎一定可以回家。”

对野生动物制品坚定地说“NO”

看到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拍摄到仍有知觉的小海豹被开膛破肚后无情地抛到破冰船上的可怕场景,心中着实一震。真实的影像是残酷的,而这种残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不顾危险,采集到这些影像资料,将事实摆到了我们面前:遭到猎杀的海豹大多仅为3周到3个月大的海豹幼仔,很多刚刚断奶,就面临被铁钩棍棒残酷击打,剥去皮毛的厄运。我们无法阻止挥舞的棍棒,但可以对野生动物制品坚定地说“NO”。“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一小时,暂离现代文明

呼朋唤友去酒吧喧嚣,还是大家坐下来,关灯一小时,促膝而谈?WWF组织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个人、社区、企业和城市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 20:30-21:30熄灯一小时,旨在通过一个小小动作,让全球的民众共同携手关注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活动,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熄灯之后提倡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何不让这小小改变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每一年的某一天。

“双面用,不丢面”

雨林消失殆尽,土地沙化严重,补种树木的生长速度自然赶不上砍伐的速度。纸质及其他木质用正在悄无声息地消耗着地球的资源,早上办公桌上一打刚开封的打印纸,下午就已被用空,一张张已被打印的单面纸已经被打包准备送往废品收购站。“双面用,不丢面”,电视里最近常听到这句宣传语,希望它能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因为过度的伐木毁掉的不仅是绿色家园,还有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

TIPS:世界各国环保出奇招

瑞典——冰葬遗体

现代人火化遗体产生的大量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瑞典殡仪公司Promessa推出一种环保遗体善后服务,把污染减到最低。与高温火化的做法刚好相反,该公司会透过低温冰葬把遗体“打散”成骨灰。

韩国——环保牙签可以吃

大多数国家的牙签都是木制,但韩国的牙签却与众不同。它不是以木头或竹子为原料,而是以可食用的原料制成,番薯、绿豆粉和玉米粉是比较常见的原料。这种牙签不仅环保,还有一定的柔软度,非常好用。人们用得放心,不伤牙齿,用后还可吃掉,减少了环境污染。尤其是可食用牙签改变了木质牙签样式的单调,使牙签变得更为美观。

爱尔兰——倒垃圾要收费

在爱尔兰按量清理垃圾倒垃圾的人“量力而为”。爱尔兰政府表示,实施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水平,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对浪费者的一种惩罚,对珍惜资源者的一种奖励。

土耳其——流浪狗带“耳环”

在为街头流浪的狗进行生殖结扎手术、注射防狂犬病疫苗及服食杀寄生虫药后,在狗耳上打洞穿上蓝色耳环,表示“检验合格”,然后放生或交由动物庇护所收容。

斯里兰卡——象粪造纸

加工象粪纸的原料,75%是大象的粪便,其余则是回收利用的废旧纸板。用象粪纸制成的名片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工具:对方接过名片,闻一下却没有臭味,这是最好的开场白。

比利时——孩子背“绿色书包”进课堂

比利时的“绿色书包”系列活动开始于2000年,主要是在小学生当中展开。其目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选择更利于环保的学习用品,让孩子在新学年伊始就带着“绿色”走进课堂。